千年之後依然被人記誦的大唐詩人們,分別在大明宮的哪個區域工作過?他們各自承擔著怎樣的職責,履職時是怎樣的感受和心情?在大明宮,他們留下了哪些故事和詩詞名篇?
10月28日下午,「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大明宮,邀請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言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大明宮官署遺址考古領隊李春林,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講解員陳聰,作為穿越時空的「導遊」,實地探訪了一千多年前大唐詩人們的「上班地」。
267萬人次網友通過直播鏡頭一同感受了大明宮的輝煌,了解了詩人們在大明宮內親身經歷的歷史事件和人生悲歡。
1、待漏
待漏午門外,候對三殿裡
實地探訪第一站在丹鳳門外。
陳聰介紹,大明宮是唐都長安三大宮城之一,唐代22位皇帝中有17位都在這裡居住和聽政,作為政治中心歷時200多年。四面宮牆共有12個宮門,南面宮牆有五個,其中丹鳳門是正南門,巍峨高大的丹鳳樓是唐朝的國家象徵,有五條門道,僅供皇帝出入使用。丹鳳門西為建福門,次西為興安門,丹風門東為望仙門,次東為延政門。
李春林介紹,丹鳳門只有舉辦國家大典時才會打開,平時是不開的。文武百官進出大明宮實際主要走丹鳳門西邊的建福門(註:按規定是文官走望仙門、武官走建福門)。無論是在含元殿舉行外朝慶典,還是在宣政殿舉行朔望「大朝」,或者在紫宸殿舉行單日「常朝」,官員都必須在黎明時宮門開啟前,趕至大明宮前建福門外等待入宮,這稱為「待漏」。只有宰相才可在光宅坊內的太僕寺車坊內「以避風雨」。直到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六月,才在建福門外為上朝官員修建了「百官待漏院」,作為官員上朝前的短暫休憩之所。建福門在丹鳳門以西約400米,遺址保存較為完整,2009年考古發掘確認為三門道形制,建築形式與丹風門相同,也是夯土基臺與木樑架混合結構。門外東西兩邊的百官待漏院遺址也已勘探清楚,但尚未發掘,2010年實施了建福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
吳言生說,遙想文武百官上早朝在宮門外等候開門的情景,有一首詩特別有畫面感,這便是白居易的《登觀音臺望城》,寫的是從觀音臺上俯瞰長安城的情景:「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不僅描畫了長安城的棋盤式布局,還寫了遠眺之下百官上早朝時所持的燈火宛如夜空中一道星宿直達大明宮。詩中的「五門」,指的就是丹鳳門。白居易還有一首詩寫雪天早朝,其中寫到「十裡向北行,寒風吹破耳。待漏午門外,候對三殿裡。須鬢凍生冰,衣裳冷如水……」從中可以感受百官上朝路上的辛苦。
2、上朝
大唐賽詩會,杜甫墊了底
實地探訪第二站來到遺址公園內的大明宮微縮景觀旁。這裡的微縮景觀以1:15的比例展示了大明宮的整體布局。
陳聰介紹,整個大明宮的格局呈現出兩個突出特點:前朝後寢、中軸對稱。以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主的區域,是大明宮的前朝區域。後寢區域以北邊的太液池為中心,周圍依據地勢分布的建築一直延伸到玄武門。
含元殿是一座結構獨特的建築群體。巍巍殿堂聳立於三重高臺之上,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似鸞鳳展翅,騰空欲飛。殿、閣之間有飛廊相接,兩閣之下又有依次南北排列的東西朝堂、肺石和登聞鼓、鐘鼓樓、左右金吾杖院。
翔鸞和棲鳳二閣與含元殿之間有東西飛廊相接。在飛廊與殿堂臺基相接處建有「通乾」和「觀象」二門,是文武百官進入宣政殿前序班之處。通過此門後,即可抵達宣政殿前。
丹鳳門以北和含元殿之間是平坦廣闊的殿前廣場,闢有供皇帝出入宮城的御道,兩側還有供大臣攀登殿堂的龍尾道。所有這些建築,構成了大明宮規模宏偉的外朝區域。
每年元正(即夏曆正月初一)和冬至,皇帝都要在含元殿舉行慶典,這也是最受君臣重視、規模最為盛大、儀式最為隆重的節日。唐朝興盛時期,每年參加元正和冬至慶典活動的人數最多時可達萬人。
吳言生介紹,安史之亂後的至德二載(757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肅宗於十月駕還長安入居大明宮,十二月迎太上皇玄宗還京。至德三載(758年)二月,改元為「乾元」。這時的李唐政權方才轉危為安,朝廷一切制度禮儀,正在恢復,中興局面已經形成。這年春天一次早朝下來,中書舍人賈至回到中書省後寫了一首詩,題為《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從時間來看,這很可能是肅宗在靈武繼位後入居大明宮的第一個望日朝參,所以這次朝會有著特殊意義。對於賈至個人來說,唐玄宗幸蜀時,賈至曾作為中書舍人親隨。肅宗在靈武繼位時,玄宗就是讓賈至擬寫了傳位冊書。玄宗回京後,賈至仍是中書舍人。但肅宗未必喜歡把玄宗的舊臣留在身邊。因此這時有必要做個政治表態,以取得肅宗信任。
所以賈至不僅寫了,還專門呈給僚友們看。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僚友們紛紛寫詩唱和,成了一場唐代知名詩人的賽詩會。這些詩中對早朝有許多描寫,從中可以想像大明宮早朝時的情景。
對於時為右補闕、官階為從七品上的岑參來說,賈至是其頂頭上司。所以他的和詩《奉和中書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中規中矩,既表現了對長官賈至的恭敬和頌揚,也展現了自己的才華: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
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旂露未乾。
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
時為左拾遺、官階為從八品上的杜甫,也寫了和詩《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
賈至的原唱寫了早朝前、早朝中和早朝後,而杜甫的和詩只寫了早朝前後,未寫早朝中。這並非杜甫的疏忽,因為在任左拾遺之前杜甫就沒上過早朝,跟隨肅宗回到長安後,朔望朝參總共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次,而且其從八品的官階幾乎排在官員隊伍末尾,因此對「早朝中」沒什麼具體印象和感受,所以只有避重就輕寫早朝時的景色。第三聯、第四聯則都是對賈至的讚美和恭維之詞。
王維也做了和詩,題為《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
吳言生說,王維的這首詩可謂對這次早朝的全場景、全過程的描寫,體現了他一貫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風格:戴著紅巾的衛士在宮門報曉,尚衣官員向天子進上繡著翠雲的皮袍。層層疊疊的宮殿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異邦萬國的使臣一齊向著皇帝跪見朝拜。日色剛剛照臨到殿堂,儀仗已排列成扇形屏障。御爐中香菸嫋嫋,繚繞著天子的龍袍浮動飄忽。早朝過後中書省的官員退到鳳凰池上,用五色彩紙起草皇上的詔書。
王維本來的官職是給事中,屬門下省。在安史之亂中雖被迫接受偽官,政治上受到挫折,但此時已獲得赦免,降為太子中允。儘管沒有實權,也是正五品官,官階和賈至平級,所以他的和詩不必奉承,只是直意表達。這首詩不僅緊緊扣住賈至原唱,而且細節描寫到位、氣象宏闊、立意高遠,尤其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兩句,幾乎成為大唐宮廷氣象最生動的概括。所以這首詩是岑參、杜甫,包括賈至的原唱在內,都無法比擬的,而杜甫的詩成了墊底。
對於杜甫寫詩的這次「失手」,吳言生教授認為,多虧杜甫「失手」了,否則若因唱和應制詩寫得好繼續在宮廷待下去,歷史上可能會多了一個庸俗的小官僚,卻少了一個偉大的「詩聖」。
3、夜值
有人夜難寐 有人嫌寂寞
實地探訪第三站來到了官署遺址。
陳聰介紹,唐初沿襲隋制,在中央設立三省六部制。中央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尚書省之下又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書內省位於宣政殿之西,又名西省、西掖、右掖;門下內省位於宣政殿之東,又名東省、東掖、左掖。
按照隋唐官制,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和監督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三省之間相互制約,以保證政令的準確無誤和迅速執行。為使皇帝旨意能迅速成為國家政令並得以順利實施,唐朝特意規定,無論是政事堂或中書門下以及中書、門下內省,都要指派官員晝夜值班,準備隨時接受皇帝召見,草擬和審議政令,迅速下達尚書省執行。
吳言生介紹,王維、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都先後在中書、門下內省任職,有過夜晚值班的經歷。
杜甫在門下省任左拾遺時寫過《春宿左省》,詩中寫道: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這首作於乾元元年(758年),描寫在門下省值夜時的心情。詩意是:傍晚時分,「左省」裡開放的花朵隱約可見,天空中投林棲息的鳥兒飛鳴而過。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宮殿中的千門萬戶也似乎在閃動;宮殿高入雲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別多。值夜時睡不著覺,仿佛聽到了有人開宮門的鎖鑰聲;風吹簷間鈴鐸,好像聽到了百官騎馬上朝的馬鈴響。因為明日早朝計劃要上密封的重要奏章而心緒不寧,反反覆覆訊問宵夜到了什麼時辰?表現了詩人忠於職守,唯恐次晨耽誤上朝的心情。
白居易在中書省值班時寫過《紫薇花》:
「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
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
白居易當時擔任的是中書郎,詩的意思是:我在絲綸閣值班,靜靜地撰寫文章。周圍一片寂靜,只聽到鐘鼓樓上刻漏的滴水聲,時間過得太慢了。在這黃昏的寂寞中,我一個人孤獨地坐著,誰來和我作伴呢?惟獨紫薇花和我這個紫微郎寂然相對。
杜甫和白居易兩人對比,一個值夜班時刻操心工作,精神高度緊張;一個卻只是覺得值班太孤獨,時間過得太慢了,兩人的性格對比十分鮮明。
李春林介紹,文獻記載表明,以含元殿——宣政殿南北為軸的朝政區東西兩側,對稱設置有許多中央官署機構,其中西部分布有殿中內省、集賢院、御史臺、中書省等部門,東邊有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從2011年到2016年,考古人員對西側官署遺址核心區進行了重點發掘。「發掘區東南距含元殿大約150米左右,發掘面積3200多平方米,包括一條南北向的渠道及東側比鄰的南北向夯牆。夯牆以東約30米清理出了南北相連的兩個院落。其中北院呈長方形,南北約40米,東西近65米。該院北邊發現了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建築夯土基地,東西長62米,南北寬16米,推測可能是中書省政事堂。在它南邊還發現一個中廳,兩側帶有翼廊,堂與中廳之間為庭院,庭東西各有座廂房。四座單體建築基址合圍,復原顯現的北院是一座地面鋪磚、頂有覆瓦、端嚴整齊的四合院。」
「從政事堂基址建築空間來算的話,這裡平時辦公的人不少。外側的廂房估計也有各自的功能,其中東廂房還發現有草木灰的砌磚小坑,估計是當時用來取暖的。推測這個地方冬季有值班的,即詩中夜直的房間。」
「在官署遺址發掘出土了近500件文物,以建築構件為主,還有當時官署用的碗、盞、白瓷碗、黑釉瓷注壺等生活用品。唐代給上朝官員提供『廊下食』,對辦公的官員會提供類似現在的工作餐,上夜班可能也會有夜宵。所以,這些生活用品中,很可能就有詩人們用過的。此外還發現了硯臺和圍棋棋子等,這說明官員可能會在工作之餘下下圍棋。」
4、榮寵
李白讓高力士脫靴 孟浩然遭玄宗斥責
探訪第四站原計劃是翰林院遺址。為更直觀地了解布局,講解員陳聰在微縮景觀旁做了介紹。
大明宮內翰林院共有兩處:一處位於右銀臺門之北和麟德殿之西,稱北翰林院;一處位於麟德殿之東和金鑾殿之西,稱東翰林院。而翰林學士院只有一處,位於北翰林院之南。
李春林介紹,1984年在右銀臺門以北60餘米的宮城外側,發掘出一處大型院落遺址,考古報告推定為翰林院遺址,但學界目前尚有不同認識。
翰林院和翰林學士院二者之間存在明顯差異:翰林院主要吸收在詩、詞、歌、賦和琴、棋、書、畫以及僧道、工藝和科學技術等方面有傑出才能的官僚、士大夫,同時也兼收一些擅長文誥、善寫詔書的土人,冠以「翰林待詔」和「翰林院供奉」等名號,隨時接受皇帝召對,和皇帝一起在宮中從事文化娛樂活動。
而翰林學士院主要吸收朝官中熟悉朝廷典故而又擅長詞學者入院,專掌撰寫文誥、詔書,輔助皇帝處理朝政機密等大事。「可以說做了翰林學士,做宰相的機率也就有了。」
吳言生介紹,根據文獻記載,從唐玄宗開元年間至唐末,曾在翰林院任供奉、待詔和在學士院任學士及承旨學士者大約有數百人,李白、張說、張九齡、白居易、元稹等均在列。
唐玄宗天寶初年,玄宗遣使徵召,李白入住翰林院,任供奉之職。其時,李白已譽滿海內,有一次玄宗於便殿召見之時,李白抬頭挺胸,氣宇軒昂。玄宗不覺忘記自己的萬乘之尊,便讓李白「納履」登床。李白坐在椅上,將一足伸向宦官高力士說:「去靴。」高力士遂為脫之。受此奇恥大辱後,高力士與楊貴妃相互勾結,對李白誣衊陷害,唐玄宗在一氣之下竟將李白貶出京師。李白從此結束了在翰林院中的供奉生活,「浪跡江湖,終日沉飲」。
在詩人中,有春風得意的,也有仕途失意的。吳言生介紹,據《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孟浩然被王維邀至內署,唐玄宗突然來了,孟浩然很慌。唐玄宗說,你是個詩名很大的人,給我念念你的詩吧。孟浩然就念了他的詩《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當念到「不才明主棄」一句,玄宗說:你沒有求官,沒在這方面努力,怎麼反而誣陷於我?你既然這麼想回去,那你回去吧!一句話把孟浩然的仕途畫了句號。
5、懷念
杜甫遙念大明宮 白居易寫《長恨歌》
實地探訪的最後一站是太液池。
陳聰介紹,太液池又名蓬萊池,唐時在水池中央有人工堆積的島嶼,名叫蓬萊山,山上建有亭樓,名叫太液亭。太液池風光秀麗,從唐玄宗開始,皇帝和嬪妃常遊樂於此,留下了不少傳說。開元十六年(728年)正月,唐玄宗由大明宮移居興慶宮,但時常還要來太液池遊覽、休憩。
李春林介紹,太液池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最為龐大的一處宮內皇家園林。考古發掘發現,太液池分為東西兩部分,中間有水渠相接。西池面積較大,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餘米,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池底淤泥層中還發現了若干大小不一的螺殼,清理出了夾雜在淤泥中的大量荷葉遺痕,其中許多荷葉帶有莖幹和蓮蓬。這些遺蹟的發現,印證了當時太液池荷葉連天的美麗景色。
吳言生教授在太液池邊通篇朗誦、賞析了白居易的《長恨歌》。他說,唐玄宗晚年荒廢朝政導致安史之亂,「漁陽顰鼓動地來」之後,「解語花」楊玉環「宛轉蛾眉馬前死」,同時也導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劇。如今站在太液池邊,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慨。
不僅唐代皇帝對大明宮有著深厚情結,很多詩人也有「大明宮情節」。杜甫晚年在夔州(今重慶奉節)創作的以遙望長安為主題的《秋興八首》組詩是其七律的代表作,其中第五首就是寫大明宮早朝的:「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詩裡描繪了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早朝場面的莊嚴肅穆,以及自己曾得「識聖顏」至今引為欣慰的回憶。
「大明宮的歷史有很多細節是詩歌寫就的,在大明宮到處都可以感受到唐詩的氣韻。我覺得唐詩和大明宮是整個中華文化、更是陝西文化的一張金燦燦的名片,它能夠強烈激發起我們的自豪、自信、自尊。能夠站在這樣的土地上,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陝西人,都應感到無比自豪。希望大明宮這塊堅實的土地,能夠涵育、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希望唐詩的精神能夠滋潤和激蕩我們厚重而奮發的靈魂。致敬大明宮,致敬唐詩!」吳言生教授感慨地說。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 張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