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人為何能最終一統天下?《大秦賦》的熱播引起不少人對秦人發展壯大原因的探究。其實秦人在遷都鹹陽之前,以櫟陽為都時已經奠定了各方面基礎。
12月21日,「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西安市閻良區秦都櫟陽城遺址,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隊長劉瑞作為主講嘉賓,實地介紹了秦漢櫟陽城遺址的考古新發現,和他對秦人發展歷程、中華文明進程的感悟。
158.8萬人次網友觀看了這場視頻直播。
1、秦人以櫟陽為都34年,劉邦以櫟陽為都5年
2020年12月21日,正逢冬至,當「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位於西安市閻良區的秦漢櫟陽城遺址時,考古發掘現場和附近的土地上都有一層霜凍。發掘區被拉線圍了起來,可以看到坑內很多建築基址,發掘深度約兩米左右。
劉瑞介紹,櫟陽城在西安東北,距西安50多公裡,往南正對著秦始皇帝陵。眼前看到的是2018-2020年的發掘區域,位於整個區域的北側。2021年還將對南側區域進行考古發掘。
根據文獻記載,櫟陽是秦獻公和秦孝公的都城。秦獻公元年在雍城(今鳳翔)繼位,秦獻公二年就從雍城遷到了櫟陽。到了秦孝公十二年,又把都城遷到了鹹陽。櫟陽作為秦都的時間是三十四年。
後來楚漢相爭之際,項羽封塞王司馬欣為塞王,都城就在櫟陽。章邯被封雍王,都廢丘。董翳被封翟王,都高奴。這便是「三秦」的由來。當時,劉邦被封漢中,都南鄭,稱漢王。後來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六個月後回到關中,先把雍王章邯圍在廢丘,然後就到了櫟陽。塞王司馬欣投降,劉邦以此為根據地向東跟項羽打仗,櫟陽由此就開始成為漢王之都。
劉邦在山東定陶即帝位後,起初準備以洛陽為都,婁敬和張良說洛陽雖地方百裡,但容易四面受敵,而關中沃野千裡,有崤函之固,是天府之國。劉邦很快就搬了回來,仍以櫟陽為都。同時又開始修長安城,長安城修好之後徙都長安。所以,櫟陽是漢代的第一個都城。後來雖然搬走了,劉邦的父親太上皇還住在櫟陽,太上皇陵也在這裡。所以漢代第一個陵邑——萬年邑也在這裡。劉邦以櫟陽為都前後共五年。
2、櫟陽考古發現三個古城,三號古城是秦人都城
劉瑞介紹,櫟陽城遺址考古發掘共發現了三個古城,這是比較意外的發現。
1963年1月,有農民在今屬閻良區、時屬臨潼縣武屯公社的官莊村南取土時發現一口用瓦片封堵的銅釜,裡面竟有8枚金餅。1964年7月,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田醒農、雒忠如等先生對櫟陽城開展了15天的考古調查與勘探。
1980年4月-1981年12月,在劉慶柱、李毓芳先生帶領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櫟陽發掘隊,對櫟陽城遺址開展了系統的考古勘探與發掘,確定了櫟陽城遺址的南牆、西牆,發現了大量道路、建築遺址,並開展了太上皇陵考古。因當時地下水位很高,未發現北牆、東牆。但正是在這次考古資料支持下,2001年櫟陽城遺址從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躍被國務院提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西安市文物局和閻良區委區政府將櫟陽城考古的任務,交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從2013年4月開始,考古隊通過大範圍勘探、小規模試掘,以1980-1981年考古發現的城址為起點,先後確定了一號、二號、三號等三座古城。
「在這三個古城遺址中,三號年代最早,是戰國中期到西漢前期。二號最晚,時間為漢代,但面積最大,殘存城市面積就有9.5平方公裡,如果不被破壞的話,要比東漢都城洛陽城的面積還大。一號古城的時間,則介於兩者之間。」考古人員在三號古城勘探發現、試掘確定了多座大型宮殿建築,判斷其時代為戰國中期至西漢前期,正是秦漢櫟陽為都的所在地。這個發現入選了「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隨後,閻良區區委區政府將三號古城核心區所在的95畝地租地保護,解決了困擾開展進一步考古工作的用地問題。考古隊得以根據線索,對三號古城北部區域進行了大面積發掘。
「通過2018-2020年度的整體揭露,目前對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四號、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九號建築,並發現確定了四號建築東側向南,是通過十號建築與南側區域的三號建築相連。南側區域的三號建築內有一半地下建築,2021年將繼續開展考古發掘。」
「通過發掘,還確定北區六號建筑北側的東西向牆基,應在三號古城中具有區劃意義,目前發掘確定的一系列大型建築均集中分布在該牆基的南邊,而在其北邊建築分布很少。」
劉瑞表示:「櫟陽城遺址三號古城核心區北側的考古發掘,是多年來罕有的戰國中期列國都城核心建築最重要的考古清理工作。這次考古發掘,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
3、修鄭國渠抬高地面改良土壤,櫟陽城曾是秦人第二大產糧地
據了解,這個遺址埋在地下1.5米-2.2米深。因為埋得比較深,做考古發掘時工作量很大。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遺址保存得很好。
這些建築基址為什麼被埋得這麼深?劉瑞介紹,櫟陽城是跟鄭國渠有關係的。整個渭河以北,地勢南高北低,原地下水鹽鹼化程度很高,實際上不適於農業耕種。「今天治理鹽鹼化的方法是降水位、降鹽位。當時秦人創造性地治療鹽鹼地的方法,是鄭國提出來的。」
鄭國本是間諜,被韓王派來實施疲秦之策的。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很敬業並一直想有所作為的水工。對鹽鹼地,他嘗試通過中和與抬高地面的方法來改造,具體來說就是把黃土高原涇河上遊渾濁的水引過來澆地。這樣一是稀釋,二是一層層的泥長時間積累下來後就抬高了地面,和現在的降水位是異曲同工。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在鄭國渠修好之後,整個渭北包括渭河北側的鹽鹼地都得到了相當的治理,因此這個地方的糧食產量才穩步提高。而糧食產量穩步提高,也使櫟陽的地位越來越凸顯。
上世紀七十年代發掘的雲夢睡虎地秦簡中有「倉律」(秦代關於糧草倉的法律)規定,鹹陽是十萬石一積,櫟陽是兩萬石一積,其他的縣是一萬石一積。也就是說,當時整個大秦的倉庫系統裡頭,首都鹹陽是第一大糧倉,櫟陽則是全國第二大糧倉。
劉邦最初為什麼選擇以這裡為都?也和這裡有穩定的糧食供應有關。所以劉邦之所以能統一全國,也跟這個地方有非常重要的關係。當渭北地區的鄭國渠修好後,漢代又修了白渠,所以地面就抬起來了。
4、三號古城南側發現有手工業區,櫟陽曾是秦人主要兵器生產地
在三號古城南側還發現有手工業區遺址。劉瑞介紹,之前各地的兵器上發現有「工」這樣的文字,應該是當時負責生產兵器的負責人的署名。這意味著在秦國的時候有比較大的手工業生產,專門做兵器。
但當時櫟陽城兵器生產規模多大,之前因文獻資料少不清楚。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發現了秦封泥,裡面有「櫟陽左工室」和「櫟陽右工室」的封泥。而雍城和鹹陽,都只有一個「工室」。
「雍工室」、「鹹陽工室」、「櫟陽左工室」、「櫟陽右工室」同時存在,應該是幾個地方都在生產兵器。按照傳統認識,秦漢時期的機關設置,當一個事情比較多就會分左右,比如「左丞相」、「右丞相」。而只有櫟陽設「櫟陽左工室」、「櫟陽右工室」,估計是因為櫟陽的兵器生產規模最大,可能要超過雍城和鹹陽。
到了劉邦以此為都時,估計這地方依然有非常強的軍工能力。當時塞王司馬欣是投降的,投降之後軍工生產能力就原原本本保留下來了,所以這地方對劉邦的統一來說也非常重要。由此判斷,櫟陽生產的兵器對於秦漢的統一都起著巨大作用。
5、發現「國君浴室」和「御膳房」,秦人衛生習慣令人驚訝
三號古城中的五號建築有專門的洗浴設施。
「從這座建筑西邊的門進屋後,中間是個大廳,可能是更衣、休息之類的位置所在,南北兩邊各有一間浴室。因為這裡是後宮遺址,在這裡洗澡的,只能是秦國國君或王后等人,所以可以稱作『國君浴室』。這個國君浴室面積不大,有幾十平方米。洗澡的房間,下面設計有排水管道,水從暗道排出來,院子裡頭有滲井。」
「因為這些建築大都是夯土牆,夯土牆水一溼就容易倒,所以房內的牆上貼著陶製的壁磚,地面也鋪著陶製地磚。房內地面上還有像漏鬥一樣陶製的地漏,推測當時地面上應該還鋪有木板。水從陶製的漏鬥漏下去,通過排水暗道排到房外院內的滲井。排水道則時候由筒瓦、板瓦等結合起來拼成。」
在五號建築旁邊,可以看到這座房子南邊的陶製排水暗道通向一個很深的滲井。房子北邊還有一個深坑,是一口水井。「5號建築已經基本發掘完了。通過今年的發掘可以確定,它是個獨立的浴室,就是專門蓋的用於洗澡的房子。」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秦都鹹陽城一號宮殿遺址(被懷疑可能是鹹陽宮),也發現有浴室和壁爐遺蹟。在遼寧葫蘆島市綏中縣的碣石宮遺址(當年秦始皇東臨碣石的駐蹕之地),也有類似發現。這引出了一個話題,就是秦人的洗浴文明和身體衛生。從考古發現來看,秦人是非常注意衛生的。」
劉瑞介紹,在秦封泥裡還發現有「尚浴」的職官名稱,應是九卿中「少府」的屬官,是專門給皇帝提供洗浴服務的。「這應該是考古人員發現的非常早的浴室。秦人的衛生是我們之前沒想到的。漢長安城發掘了那麼大面積,實際上只有桂宮裡有個小小的地方有可能是浴室,不像這麼明顯,也沒排水設施。」
和五號建築相鄰的四號建築發現有壁爐。根據發掘資料,四號建築東西長24.25-33.45米,南北寬8.6-14米。而五號建築南北長10.2米、東西寬8.2。兩個建築各有各的門。
在這片後宮遺址靠北邊的區域,還發現了多個灶坑。劉瑞介紹,灶坑所在區域究竟在院裡還是在房內,目前還不好判斷。「這些灶很大,持續使用了很長時間。眼前看到的是一個平面,但從考古學來講實際有4個時期,最早的是中間的那個,晚一些是兩邊的,再往後的是南邊的,最晚的是西側的兩個。這個區域有灶坑的集中存在,很可能是專門的御膳房,也不排除同時給國君燒洗澡水的可能性。這些灶坑是很意外的發現,其他區域之前的發掘雖然也有發現,但規模和集中程度和這些灶坑相比還是有區別的。」
6、櫟陽的秦代建築文明,深刻影響全國
劉瑞介紹,在三號古城遺址發現了槽型板瓦。一般看到的板瓦,弧形的比較多。槽型板瓦之前在雍城有大量發現,在櫟陽的考古工作中之前並未發現,只在三號古城考古發掘中有發現。槽型板瓦的時代很明確,就是戰國時期櫟陽作為秦都這段時間的建築材料,所以它把櫟陽和雍城緊密地連接了起來。
在一些陶器殘片上還發現了「櫟陽 宮」(中間的空格不能刪)的陶文。劉瑞表示,櫟陽宮應該就在這裡。秦人的都城只有到了鹹陽以後才稱為「都」,在這之前稱之為「宮」,比如說「西垂宮」、「大鄭宮」等。因此只要寫有「宮」,就可以按照「都城」來理解。
在三號古城遺址發現了很多瓦當。瓦當是古代用來保護椽頭的重要建築材料。「櫟陽的動物紋瓦當很多,種類很豐富,也很漂亮。有鳳鳥紋瓦當、鹿紋瓦當、鳥紋瓦當等等。此外還有帶文字的瓦當,有兩個瓦當上面有『公』字,其中一個是鹿紋瓦當,『公』字出現在鹿的屁股後面。這是我們發現的瓦當上有文字裝飾的最早的兩例,都在櫟陽。到了漢代,文字瓦當就比較多了,比如『長樂未央』、『與天無極』等。」劉瑞介紹,在這之前的雍城沒有發現過帶字的動物紋瓦當,遷都鹹陽後,鹹陽也極少見動物紋瓦當,「所以我們基本上把動物紋瓦當卡在了櫟陽。」
遺址出土的瓦當中有雙龍紋瓦當,紋飾很漂亮。劉瑞介紹,魯迅博物館館藏的拓片裡頭就有這個龍紋瓦當的拓片,拓片上有「陶齋」二字。陶齋,那就是端方了。端方在清末時當過陝西巡撫,這個拓片留下來後被魯迅收藏了。這應該是櫟陽雙龍紋瓦當最早發現並被記錄下來的,可以確定是櫟陽雙龍紋瓦當最早的官方收藏。
劉瑞介紹,考古發現許多建築文明是從櫟陽開始的。櫟陽城發現的好多建築形式,秦統一之後在全國很多地方比如四川、嶺南、廣西、廣東、福建、遼寧、寧夏都有發現。在秦的周圍新統治區域的範圍裡頭發現的建築材料和關中的一樣,而關中這些東西是從櫟陽開始的,比如巨型 「瓦當王」,最早就是在櫟陽。之後還影響到很多地方,比如在遼寧的碣石宮也發現有同樣的建築材料。那是很遠的地方,秦人很晚才統治過去,建築文明也到了那裡。
所以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在櫟陽城遺址考古中發現的建築材料、建築平面、建築布局,深刻影響著之後的秦鹹陽城、漢長安城的相關制度。
7、秦的制度改革,是從櫟陽開始的
在三號古城遺址還出土了刻有「櫟市」二字的陶器殘片。劉瑞表示,「櫟市」陶文證明櫟陽當時有市場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信息。
「秦獻公二年遷都櫟陽,七年『初行為市』,秦人的『市場化改革』就是從櫟陽開始的。雖說當時的『市』和今天的所說的市場是有差異的,但還是有很大的聯繫。對秦人來說,這是變法的地方,是秦人最早市場的遺物。」
「徙木立信」是商鞅變法時非常著名的故事。這件事就發生櫟陽城內市場的南門。由於整個區域的考古發掘還沒有完成,當年『徙木立信』的市場南門具體位置還不清楚,但商鞅變法的發生地就在這裡。」
劉瑞介紹,在「春秋五霸」裡秦穆公赫赫有名,但事實上秦穆公霸業時間很短,不久就去世了。而秦國當時有很殘酷的人殉制度,秦穆公去世後殉葬的有一百多人。殉葬的不是普通人或奴隸,而是把最好的輔佐大臣殺了殉葬,在《詩經·秦風·黃鳥》裡也有對當時人殉制度的控訴。
「由於當時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文盲,知識掌握在極少數知識分子手中,他們同時也是管理人才,這些人被殺後管理層一下子就會中斷。因此秦穆公之後因為各種原因,秦人一直在走下坡路,並且一直延續延續到秦獻公時期。」
「獻公元年,就廢棄了人殉制度。獻公二年,徙都櫟陽。獻公七年「初行為市」,開始在城中建立市場並設官管理。獻公十年「戶籍相伍」,將民戶以五家為基層單位編著在冊,使其相保,以便政府管理和徵派徭役。這些改變一直影響到今天,今天的戶口制度就是從櫟陽開始的。」
「秦孝公繼位後準備改革,發布求賢令,欲復穆公之霸業,衛鞅(即商鞅)因此而來。他最終說服了秦孝公,得到了秦孝公的極力支持。商鞅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幾年後便從根本上改變了秦人的制度。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所以秦的制度改革,就是從這兒開始的。我們都說漢承秦制,但漢承秦制就是從櫟陽開始的,很多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因此如果從歷史上講,秦人的復興之路是從櫟陽開始,秦的改革之路是從櫟陽開始,秦的統一之路也是從櫟陽開始。」
「人們常說『百代秦政』,追溯秦制的源頭就追到了櫟陽。」劉瑞認為,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就是商鞅變法,所以櫟陽對於秦人和秦代的發展,對於中國兩千年制度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 強軍/圖
作者/來源:華商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