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5期:秦人為何能一統天下?秘密可能就在這些...

2021-01-11 華商網

  歷史劇《大秦賦》服化道很細緻,引發公眾對秦人髮型服飾、兵器甲冑、乘車戰車的高度興趣。但劇中展現的生活戰鬥細節,在考古上能得到證實嗎?

  2020年12月28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邀請該博物院三位研究員作為主講嘉賓,結合這裡的出土文物圖片展和銅車馬等文物實物,為網友們講解了秦人髮型服飾、兵器軍械、戰車乘車的特點。

  秦人為何能一統天下?秘密也許就在這些細節裡。203.6萬人次觀看了這場直播。

  一、髮型服飾

  將軍頭戴鶡冠 身上有八朵彩色花結

  中下級軍吏俑 頭戴單板或雙板長冠

  文物陳列廳《記錄奇蹟》圖片展近400張照片,揭秘了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許多細節和歷史。這些照片均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攝影師張天柱拍攝,秦俑不同的面部表情、髮型、冠飾、鬍鬚、手勢、靴履、身上的文字等諸多細節,通過照片得以在觀眾面前系統呈現。

  1、秦人雖然尚黑,但軍隊服裝顏色鮮豔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副院長田靜介紹,《大秦賦》的熱播引發了觀眾探究秦文化的極大興趣,同時也帶動觀眾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參觀熱情。這部歷史劇服裝、化妝和道具很精細,劇中秦國兵將的裝束讓人感到他們就是活的兵馬俑。

  史書記載秦人尚黑,以黑色為貴,重大場合要穿黑色。但平時即便是在軍隊,服裝也並非完全是黑色。從秦兵馬俑可以還原當時軍人著裝的色彩。秦軍服飾非常鮮豔,有朱紅、粉綠、粉白、天藍等各種顏色。根據《雲夢睡虎地秦簡》記載,秦軍的服裝不是國家統一發放,而是自己製備。秦軍戰士的服飾完全是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和身體狀況等情況來製備。

  「我們看秦兵馬俑坑,放眼望去,好像大多數都是一樣的。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一件軍服都有細微的區別,可以說是獨具特色,互不雷同。這也體現了秦兵馬俑是手工製作、完全寫實的。」

  「我們可以看到照片上有的兵俑頭髮上有紅色的髮帶,衣服的邊緣也有紅色的裝飾。這尊兵俑頭上除了紅色髮帶之外,還有一個發卡,領子右側殘留有淡淡的藍色。這些顏色都是用自然界的礦物質原料製成的,色彩豔麗,搭配協調,反映了秦人的審美情趣。秦兵馬俑剛發掘出土時,有一部分陶俑身上、臉上存留有顏色,只不過因早期發掘時缺乏得當的保護措施,所以今天看到的秦兵馬俑大體都是鉛灰色的。」

  「再看另一尊兵俑的側面照片,可以明顯看到陶俑表面塗有一層生漆,生漆之上塗有鮮豔的色彩,局部區域生漆層已經脫落,留下斑駁的痕跡。這尊陶俑髮髻上不僅有髮帶束扎,而且還把髮帶的尾端打成一個扇面型的花結,非常漂亮,從中可以看出在秦人嚴肅的軍隊生活中,依舊有熱愛生活的審美情趣。」

  2、秦人即便上戰場作戰,也要把頭髮梳理好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隨意毀傷。頭髮長了,是不能像今人一樣隨便去理髮的。2200多年前的秦人,即便是男士,頭髮長了也是要梳紮起來的。《大秦賦》中的造型也讓人們感受到了秦人髮飾的講究。」

  「兵馬俑的髮飾基本可以分成兩種形式:一種是扁髻,一種是圓髻。扁髻是把頭髮梳成六股的麻花辮子,辮成後先向上豎起來,再向下挽接起來,最後用發卡把髮辮固定在頭頂。圓髻就是先把頭髮束紮起來,然後再一圈一圈盤結。秦人髮髻偏左偏右都有,但偏右更多一些。作為戰士要上前線打仗,必須得把頭髮收拾得乾淨利落,這樣作戰時才會方便。」

  「普通秦人的衣服是粗布的,帽子也是粗布的。我們看這尊騎兵俑,騎兵因為徵戰衝殺的速度比較快,所以就要用粗布軟帽子把頭髮整個罩起來,帽子後面還用繩子紮起來,防止長途奔襲頭髮散落。再仔細看這尊騎兵俑的正面和背面,他梳的是圓型髮髻,再用軟帽把頭髮罩起來。」

  3、將軍戴雙卷尾鶡冠,中下級軍吏戴單板或雙板長冠

  秦人的冠飾很講究。秦兵馬俑坑有三種不同身份的將士:高級軍吏俑、中級軍吏俑、普通武士俑。

  田靜介紹,高級軍吏俑俗稱將軍俑,是秦俑坑中級別最高的武官,目前在一號坑、二號坑共出土將軍俑9尊。9尊將軍俑分為兩類:一類是鎧甲將軍俑,這類俑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拄劍或挎劍;另一類是戰袍將軍俑,這類俑身穿交領右衽長襦,雙手下垂,左手伸張,右手半握拳。將軍俑的共同特點是頭戴鶡冠,身材魁梧。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鎧甲將軍俑的前胸、後背以及雙肩,共有八朵彩色花結,襯託出特殊的等級和身份。

  ▲高級軍吏俑色彩復原

  秦俑坑出土中的武士俑,中下級軍吏俑一般頭戴單板或雙板長冠,而將軍俑則頭戴雙卷尾鶡冠。鶡,是一種勇猛善戰的鳥,《說文解字》中說:「鶡者,勇雉也,其鬥時,一死乃止。」意思是說這種鳥非常勇猛,爭鬥時非要鬥到一方倒下才肯罷休。古代將軍為了表明自己奮不顧身英勇作戰,便將鶡鳥的羽毛插在髮髻上,久而久之,鶡冠就成為將軍身份的標誌。

  《大秦賦》中,嬴政的兩位夫人化妝都很講究,這是不是所謂的「桃花妝」?

  田靜表示,影視劇為了視覺效果做一些藝術加工是可以理解的。目前考古發現和化妝有關的線索是漢代以後的相對多一些,而秦代女士如何化妝發現得比較少。在漢景帝陽陵出土的漢代侍女俑裡,有一些女子非常漂亮,妝容令人賞心悅目。

  二、兵器軍械

  秦人的大殺器可能是鈹而不是矛戈

  「璏式帶劍法」救了秦王嬴政的命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歷史學博士張衛星介紹,《大秦賦》展示的主要是秦統一六國的過程。從秦王政16年到26年,秦人兼併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攻韓之戰、攻楚之戰、攻燕之戰都有很多宏大戰爭場面,特別是攻趙的邯鄲城、攻楚的郢都、攻魏的大梁城,展示了很多重武器。

  1、強弩用車輪轉動張開弦,一次可發射20支左右的箭

  張衛星介紹,冷兵器時代的重武器,跟機械利用有關。《大秦賦》中展示了一些連弩或強弩,它們放在車上,用車輪的轉動來張開弦。根據《墨子》的記載,這種連弩或強弩一次可發射二十支左右的箭。不過當時的強弩,考古還沒有發現過。

  《大秦賦》展示的戰爭場面,是很典型的戰國晚期大規模的攻城之戰。這跟春秋時期作戰兩軍對壘一衝就決勝負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春秋時候即便作戰也是要講禮儀的,作戰雙方排好隊列,然後再往上衝。到了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戰爭已開始以制勝作為第一追求,武器也開始變化,極力追求殺人效率。所以戰爭經常導致殺人盈野、殺人盈城。

  除了重武器和輕武器之分,還有遠射武器和近戰武器之分。秦兵馬俑這支軍隊應該是典型的野戰部隊,他們配備了比較完備的武器系統,有進攻性武器,有防禦性武器。防禦性武器主要是戰士身上穿著的鎧甲和手裡持的盾牌。進攻性武器分三大類:遠射武器、長兵器、短兵器。

  遠射武器主要是弩。兵馬俑坑裡發現的大多是弩,沒有發現《大秦賦》裡表現的強弩和戰車的組合,另外也沒有發現弓的遺蹟。

  2、長兵器種類多 矛戈戟鈹長鐮斤斧等各有特點

  長兵器就是裝有木柄的武器,有很多種,比如矛、戈、戟等。使用戈應該主要是和車戰相適應。但戈缺乏刺的功能,矛戈連體的戟,既可以刺,又可以鉤,還可以劃,更適合戰國晚期大規模的野戰。兵馬俑出土的戟,總長有2.87米,是一種典型的長武器。

  但戟並不是秦人最長的長武器,最長的是鈹。「這是兵馬俑出土的一件長鈹,照片上的長鈹看起來比劍稍微短一些,相當於一把短劍,但這只是它的主體部分。它的柄很長,能達到3.5米甚至更長。它的主要功能跟劍相似,但因為加了長柄,殺傷力會更大。《大秦賦》展現的主要是矛戈對陣的場景,沒有出現鈹,這和實際情況可能是不相符的,其實長鈹可能才是秦人制勝的大殺器。」

  除了戟、鈹以外,文獻記載的長武器還有長鐮、斤斧等武器。

  3、格鬥性近戰武器主要是劍,璏式帶劍法救了秦王命

  短兵器就是用手直接握持的兵器,比如劍,另外兵馬俑坑還出土了金鉤。

  張衛星介紹,格鬥性的近戰武器,在兵馬俑坑中最典型的就是劍。《史記》中記載,「秦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其七年,百姓初帶劍。」也就是說,秦國成年男子可能都會帶劍,更不用說軍隊中的士兵。

  秦人所佩的劍,劍身一般為72釐米長,短的為64釐米,整把劍通長可達94釐米。秦始皇所佩的劍可能會更長,材質和裝飾肯定會更好。但秦王劍目前在考古中還沒有發現。

  「《大秦賦》中嬴政加冠儀式時,是把劍插在腰間的。這個細節我覺得是有問題的。秦代的劍,劍鞘上有個結構叫劍璏(zhì),也稱劍鼻,裝在劍鞘中上部分,腰帶可以穿到裡面去,以這種方式佩劍就是璏式帶劍法。秦陵出土銅車馬上的御官也是這種帶劍方式。正因為採用璏式帶劍法,所以荊軻刺秦王時,嬴政的劍由於緊張從側邊拔不出來,但他把劍往身後挪,從背後就可以把劍抽出來。所以,其下屬在緊要關頭提醒嬴政說『王負劍』。」

  戰士們使用的防禦性武器主要是甲盾。兵馬俑坑有實物出土的盾大概70多釐米高,盾的背面有鼻,可用手持。盾一般為皮革或藤木製作,兵馬俑出土的盾為皮胎漆盾。在銅車馬上也有一個青銅模擬盾,裝飾更為豪華,結構也更清晰。

  4、秦國之所以能取勝,是學習了中原和三晉的經驗

  張衛星介紹,實行變法的商鞅也叫衛鞅,來自衛國,本是中原人士。所以秦國的武器包括軍事編制,跟中原地區有很大關係。在秦國變法之前,吳起在魏國擔任西河郡守期間訓練了武卒,魏的武卒是很強大的。秦軍的形象跟中原地區的魏武卒等大致相似。

  典型的魏武卒是這樣:「衣三屬之甲」,穿三層或者具有三部分結構的甲;「操十二石之弓」,弓的張力能達到十二石;帶五十支箭,提一柄長戈或長戟,還要帶上長劍,戴上頭盔。早晨出發,到中午時就能跑到120裡。秦在商鞅變法以後模仿了三晉(韓趙魏三家),但魏武卒只帶50支箭,兵馬俑坑出土的箭箙,一個裡面大概是100支,少的有80隻,這是秦軍比魏武卒更強大的一個表現。

  張衛星介紹,《大秦賦》中很多士兵是用腳蹬弦才能把弓弦張開的,「可能是15石或20石的弓手臂就拉不開了,需要用腳蹬才能把弓弦張開。弓的強度當時肯定有衡量方式。一是跟張力有關,比如是多少石之弓;另一個跟射程有關。比如當時普通的弩可以射50步,一步是6尺,一尺是0.231米,50步是69.3米。能射50步,殺傷力是很強大的。而車上裝的弩機至少可以射到200步,射程將近280米。而連弩一次可以發射10支甚至20支。」

  「秦國之所以能取勝,武器可能有先進之處。但當時中原地區韓國的棠溪寶劍、南陽冶鐵都是很先進的,秦國的武器肯定不是最強大的。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更多地是學習了中原地區、三晉地區的長處,其中就有武器裝備的長處。當然秦軍也可能有自己的先進之處。商鞅變法後有很多墨家人士進入秦國。因為墨家講究技巧,很多技術性的東西也到了秦國,加強了秦國這方面的不足之處,這可能也是秦軍強大的一個原因。而秦軍的強大,更是和他的軍事組織、獎勵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三、乘車戰車

  乘車、戰車、攻城車 劇中展示可能都有問題

  結合銅車馬館的兩輛銅車馬,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黨士學介紹了秦人的乘車和戰車。

  1、婦女和老邁大臣使用的安車 劇中大多數人都在用

  這兩輛銅車均為四馬系駕,一輛有著傘一樣的華蓋,四周沒有封閉;一輛車的車蓋更大,車廂四周封閉。前者為立車,後者為安車。

  黨士學介紹,古代馬車總體可以分為立車和安車兩類。立車就是立乘的車,人在車上是站著的;安車是坐乘車,人在車上可坐可臥。這兩輛車都是在秦始皇帝陵西側出土的銅車馬,是按真車真馬二分之一大小製作的。

  「這輛立車裝飾豪華,出土位置就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臨近始皇陵地宮。這個位置特別重要,說明它不是普通人乘坐的車,而是皇帝的馬車。立車車廂內側還配備有銅盾,盾高36公分,放大一倍後和兵馬俑坑出土的皮胎漆盾大小是一樣的。」

  「安車的結構與立車相比,車廂前後加大加長;車蓋變得很大,蓋的形狀隨著車廂的形狀變化成橢圓形,而不是圓形;另外車蓋變矮了,因為車廂的四圍變矮了。最重要的特點是,安車車廂四圍有屏蔽結構。」

  「在秦代以前,坐乘馬車使用很少。史書明確記載,婦女用坐乘車,也就是安車,另外年齡70歲以上的老邁大臣用安車。除了這些人外,絕大多數人用的都是立乘車。但在《大秦賦》裡,除了戰車,普通人用的馬車都是坐乘的安車。從這個細節角度來說,也是不對的。」

  「另外在《大秦賦》裡還還有軺車。把坐乘、有蓋、車廂小、四周不屏蔽的馬車叫軺車沒問題,但軺車出現的時代要晚得多,是西漢中期以後才出現的。劇中大量使用這樣的軺車,也是細節考究不精到的地方。」

  2、加冠儀式沒有達到禮儀標準,錯用了春秋時代鑾鈴

  有文獻稱「天子六駕」,為什麼這兩輛車都是四駕?黨士學表示,目前史學界、考古學界多數人的看法認為,皇帝在重大禮儀場合才會乘坐由六馬駕挽的車,在普通場合或者在出遊、出巡過程中乘坐的馬車都是駕四馬的。

  黨士學說,《大秦賦》裡也出現過六馬系駕的馬車,但根據歷史記載來看,劇中關於秦王嬴政馬車的豪華程度表現得不夠,另外在細節上也是有出入的。

  比如劇中從鹹陽去雍城舉行加冕儀式的過程中,前後只有兩三輛車跟隨著。按史書記載「諸侯九乘」,在重大禮儀場合,諸侯的車隊要用九乘車組成,劇中顯然沒達到這樣的禮儀標準。

  另外,劇中為了使秦王政的車看起來和其他車不同,在駕馬的橫軛上設置了鑾鈴,這是不對的。鑾鈴雖然是級別或禮儀的象徵,但在戰國晚期嬴政所處的時代,鑾鈴已經不在馬車上出現了。

  3、皇帝乘輿車標誌,是金銀馬絡頭和驂馬頭上的纛

  那麼,皇帝的乘輿車和普通乘輿車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黨士學表示,馬車是否為皇帝坐的,主要從裝飾上來看。金銀馬絡頭、右驂馬頭上的纛等是皇帝馬車的標誌。

  天子馬車的豪華主要表現在馬頭上的裝飾。馬絡頭古代叫馬勒,由一節金一節銀製作。組成金銀節中間的紐扣叫節約,節約也是用金銀製作的。馬絡頭的中間可以看到當盧,當盧是用金製作的。

  在銅車馬最右邊一匹馬的馬頭上,可以看到有個豎起的纓子,這個東西叫纛。在一乘馬車上只有一個,它也是王車或皇帝馬車的標誌之一。纛有在左和在右的區別。《漢書》記載,漢王劉邦的馬車「黃屋左纛」。秦以右為上,所以嬴政的馬車纛在右驂馬頭上。而劉邦是楚人,楚人尚左,所以劉邦的馬車纛在左邊。

  皇帝馬車的另一個標誌是車輿裝飾的豪華程度。比如秦陵一號銅車馬的車輿是銅鑄的,它的四周是屏蔽狀態,不是裸露的柱欄式結構。但車廂表面可以看到有浮雕的馬車柱欄結構,還有非常精美的紋飾。根據彩繪紋飾特點再結合考古出土的馬車屏蔽跡象去判斷,它的古代實物結構應是高等級馬車廂體兩面的衣蔽裝飾。

  4、戰車車欄高度超過腰部、車廂設計成裝甲式樣是錯誤的

  除了乘用車,秦代的戰車是什麼樣子的?

  黨士學說,《大秦賦》裡邊的戰車,好多都是仿銅車馬一號車來做的。劇中戰車的四周做成那種青銅質感的結構,而且做成四面都是裝甲的感覺,又雕出和一號銅車一樣的浮雕。

  「我覺得《大秦賦》可能錯誤地理解了古代馬車的結構,錯誤理解了秦陵銅車馬。因為根據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古代馬車的車廂三面都應是柱欄結構或者是編軨結構。柱欄結構就是在車廂四周只立一周柱子,在柱子上面有橫欄,有一個扶手。從車廂前面往後退1/3處,會立一個橫跨車廂左右的門形扶手,叫車軾。秦陵一號銅車車廂屏蔽層其實是皇帝馬車的織物裝飾層,而不是古代馬車真正的結構,所以裝甲一樣的車廂是完全錯誤的。」

  「另外,古代馬車車欄高度在四十公分左右,五十公分就算高了,基本就是人站起來的膝蓋部位。但《大秦賦》裡車廂圍欄的高度都到人腰部了。要知道古代戰車是要用長戈等兵器擊殺地面步兵的,如果車廂高度到了腰部,地上步兵又那麼矮,長戈還怎麼使用呢?」

  在《大秦賦》上還能看到戰車輪軸朝外裝著一個矛形的東西。黨士學說:「這個東西考古出土有兩件,一件是24釐米長,一件是26釐米長,但那是春秋時代的東西。春秋時期的戰爭以車戰為主,戰車主要是用來衝鋒陷陣的,因此車輪外裝一個矛,具有很大的殺傷力。到了戰國時期,馬車已經退化為指揮車了,所以這個矛已經不出現在車上了。」

  5、古代城牆都有壕溝,臨車是如何過了壕溝?

  在《大秦賦》中,秦國攻擊魏國的大梁城時,使用了臨車和衝車。臨車如高塔一般,靠近敵方城牆後像搭吊橋一般搭個木橋,戰士們便可衝到敵方城牆上。而衝車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尖形金屬頭可以衝撞城門。

  黨士學介紹,臨車在古代文獻上出現得比較早,但一直到三國曹魏時期,對臨車才有了比較清晰的描繪和比較明確的記載。但目前仍沒辦法根據文獻還原早期臨車的具體結構,所以實際上現代人並不知道先秦時期的臨車是什麼樣子。

  看了《大秦賦》中臨車攻城的場景,張衛星老師提出了一個疑問:古代除了城牆還會有城壕,臨車怎麼能越過城壕靠近城牆的?黨士學表示,目前還沒有根據能夠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大秦賦》上的這些情節是影視劇製作者根據文獻記載和自己的想像,為了展現古代多種攻城方法而做了一些演繹和推測。」

  黨士學介紹,衝車在古代也是有的。不過文獻記錄的古代衝車結構相當簡單,就是底下帶兩個輪子,前面帶有一個金屬尖頭,後邊有一根長長的木柱型的東西,由人推著車去衝門,並沒有劇中演繹得那麼複雜。

  至於拋石車也叫拋車,出現也很早,《墨子》一書就有記載。劇中的拋石車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滑輪配重式拋石車,還有一種是利用槓桿原理由人拉著拋石。實際上在唐代以前,中國的拋石車都是人力拋石車,帶滑輪配重的拋石車是在羅馬戰爭出現的,中國和西方的拋石車結構並不完全相同。利用槓桿原理使用人力的拋石車結構相對簡單,製造和裝備起來更容易更快捷。古代戰爭要把幾十萬大軍運到幾千裡外去作戰,裝備不可能做得那麼完備、那麼結構複雜,應該是越簡單越實用才越好。當然人力槓桿拋石車有個缺點,就是拋的距離短一些。中國象棋裡有個石字邊的棋子「砲」,實際上就是指古代這種拋石車。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 趙彬/圖(秦俑文物照片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圖)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相關熱詞搜索:大秦賦秦始皇道具

相關焦點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4期:看《大秦賦》訪秦都櫟陽城 秦人發展壯大的...
    秦人為何能最終一統天下?《大秦賦》的熱播引起不少人對秦人發展壯大原因的探究。其實秦人在遷都鹹陽之前,以櫟陽為都時已經奠定了各方面基礎。12月21日,「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西安市閻良區秦都櫟陽城遺址,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隊長劉瑞作為主講嘉賓,實地介紹了秦漢櫟陽城遺址的考古新發現,和他對秦人發展歷程、中華文明進程的感悟。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2期:《大秦賦》中的章臺宮在哪裡?
    12月10日,「陝西文物探探探」到秦都鹹陽城遺址進行了實地探訪。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都鹹陽城大遺址項目領隊、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碩士研究生外聘導師許衛紅,和秦都鹹陽城考古隊隊員張楊力錚一起受邀作為主講嘉賓,為網友介紹了秦都鹹陽城遺址的宮殿分布、考古發掘及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和發現。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6期: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  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18期:大唐詩人在大明宮如何上班?
    10月28日下午,「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大明宮,邀請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言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大明宮官署遺址考古領隊李春林,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講解員陳聰,作為穿越時空的「導遊」,實地探訪了一千多年前大唐詩人們的「上班地」。
  • 以「探探」為例,解析產品思考的3步驟
    現狀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問題是什麼,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哪些資源(人力、財力、時間,工具、技術等),怎麼能得到這些資源等等?WHY: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方案?方案的優缺點是什麼?有沒有風險、風險有多大、有沒有應急措施?這個方案會帶來什麼影響?這些影響能用哪些指標進行衡量等等?
  • 探探、陌陌、Tinder...到底什麼社交軟體最能交到朋友?-虎嗅網
    要知道歐洲很多小城市一共也才30萬人,在一個軟體上就有30萬人喜歡一個女生——一方面能看出探探真的很多人在用,另一方面也說明一個稍微漂亮一點的女生,在探探上有多受歡迎。不過正因為探探巨大的用戶基礎,導致普通探探用戶的平均水平不太行,本科生甚至都不太多。
  • 探探潘瀅:讓算法匹配連接真實社交
    探探通過「左滑無感、右滑喜歡,互相喜歡才能聊天」的匹配機制,幫助用戶免去了現實中主動「表白」的尷尬,而系統也會依據用戶的行為習慣來智能匹配可能感興趣的人,這則為「互相喜歡」製造了更多機會;同時,探探通過『真心話、閃聊』等多樣化的功能來幫助用戶尋找更為契合的溝通方式,以年輕人習慣的『表情包』式溝通來傳遞彼此雙方微妙的情感動態。
  • 探探攜手全國婦聯開展「橙色日」行動 反對性別暴力
    11月25日,時值「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社交平臺探探攜手全國婦聯宣傳部展開「橙色日」活動,邀請各界人士發起公益倡導,號召公眾、用戶拒絕針對女性的暴力,推進性別平等理念。
  • Soul和探探的競品分析——陌生人社交APP分析
    在這些地方用戶對新鮮事物的接收度較高,且思想也更為開放。 目標用戶 探探:在一二線城市、工作節奏快、希望能解決單身問題的「高齡」(28—35歲)的單身女性。 soul:在一二線城市、生活圈較為狹隘、渴望尋找靈魂伴侶的大學生。
  • 3 個維度,拆解 3 款主流陌生人社交app(soul、探探、積目)
    本文以三款陌生人社交產品——soul、探探、積目為對象,分析了他們在底層核心的業務邏輯、社區差異、商業模式等方面的特點並做了對比分析,希望能幫你更好地了解這些產品。
  • 「探探」等從未用過的APP給你發簡訊,還直呼真名
    一般而言,個人信息洩露的渠道是自己在促銷時留下了姓名電話,或是社交媒體上主動公開,也可能是曾經註冊過的APP裡透露的個人偏好。但是,為何從未使用過的APP,也能得知你的真名,甚至給你發來簡訊?如果保護隱私意識不強,很可能中招把自己通訊錄開放給脈脈了。」這件蹊蹺事也發生在南京的王先生身上,他向記者表達了進一步的擔心:「註冊APP的時候被強制要求讀取通訊錄,我有權洩露朋友的號碼嗎?」記者注意到,通過發送簡訊提示有好友標記的APP,大多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比如「生日管家」、「探探」也有類似功能。
  • 雙11回歸社交,探探和朝陽大悅城跨界突圍
    探探和朝陽大悅城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90後最大的社交平臺探探和地鐵6號線上的北京(樓盤)時尚生活中心朝陽大悅城聯手,重回「雙11光棍節」的社交屬性,深挖探探用戶照片興趣標籤以及年輕人的社交行為,基於朝陽大悅城海量的消費數據,出具了一份最新鮮最年輕的星座報告,開展了一場以「星座連連看」為主題的線上線下聯動主題活動,。  那麼,這場跨界聯姻的突圍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 探探安卓應用市場下架 陌陌股價受波及
    探探平臺監管待加強探探成立於2014年,是一款面向年輕人的社交產品。打開探探App首頁即為陌生異性的照片以及年齡、職業、星座等信息。左滑選擇忽略,右滑配對聊天。用戶可以在探探上通過充值會員或者付費獲取滑錯反悔、超級曝光、超級喜歡等相關增值服務,這也是探探目前主要的盈利方式。
  • 從探探說起,聊聊它的「女性為王」之道
    既然這是用戶的真實需求,那探探是怎麼幫助用戶解決這些問題的呢?從陌生到熟人社交的轉變,我們會經歷相遇-相識-相知-熟知四個階段。 探探提供了相遇的前提條件,這一點是基於地理位置發現的海量異性用戶。從相遇到相識是基於照片篩選,建立社交媒介幫助兩個陌生人相識,為他們的對話提供「藉口」。
  • 《古靈精探》中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古靈精探》中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古靈精探》是香港無線電視(TVB)出品的警匪電視劇。想知道都有誰領銜主演了這部劇嗎?一起來看看吧~郭晉安飾演於子朗郭晉安,2003年憑藉《戇夫成龍》走紅,並且獲得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男主角獎。
  • 消息稱探探內測直播功能 類似微信的視頻動態
    首頁 > 快訊 > 關鍵詞 > 探探最新資訊 > 正文 消息稱探探內測直播功能 類似微信的視頻動態
  • 探探6周年數據揭秘:摩羯座堪稱人氣王,獲23.63%用戶喜歡
    星座命盤一直以來都是很多年輕人喜歡討論的話題,十二星座到底誰最受歡迎成為世紀難題,而在不久前社交平臺探探發布的六周年大數據中,或許可以揭開謎底。據探探數據顯示,探探平臺上有23.63%的「右滑」(喜歡)都被摩羯座收入囊中,並且與天秤座、水瓶座位列探探用戶中最受歡迎的星座前三甲,堪稱人氣王。
  • 探探發布六周年數據 最受歡迎女用戶獲贊600萬
    數據顯示,探探平臺上最受歡迎的男女用戶分別獲其他用戶「喜歡」數達105萬、600萬,堪稱人氣王。  探探是一款上線於2014年的社交軟體,會根據用戶個人資料、地理位置、興趣愛好等信息實時推薦周邊的人,用戶收到推薦後,左滑照片代表無感,右滑代表喜歡,互相喜歡即配對成功、可以開始聊天。
  • 探掃雷裝備:身手不凡的雷場「鐵掃帚」⑴
    11月25日,敘利亞代爾祖爾東部與哈馬北部分別發生地雷爆炸事件,兩名平民死亡、17名平民受傷。屢掃而不絕,像伏於地下的毒蛇,說不定哪天就會給人致命一擊,這就是地雷。但是,從地雷誕生的那天起,探掃雷技術也隨之應運而生。隨著科技的發展,一大批探掃雷裝備先後登上軍事舞臺,成為開闢「生命通道」的利器。探掃雷裝備的「前世今生」最早出現的現代意義上的地雷是防步兵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