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俄羅斯BMR-3M裝甲掃雷車;圖②德國「野豬」裝甲掃雷車;圖③瑞典Scanjack-3500掃雷車;圖④哈士奇地雷探測車。
2019年11月19日,葉門政府軍在該國西部沿海地區引爆了6000餘枚地雷和爆炸裝置。11月25日,敘利亞代爾祖爾東部與哈馬北部分別發生地雷爆炸事件,兩名平民死亡、17名平民受傷。
屢掃而不絕,像伏於地下的毒蛇,說不定哪天就會給人致命一擊,這就是地雷。但是,從地雷誕生的那天起,探掃雷技術也隨之應運而生。隨著科技的發展,一大批探掃雷裝備先後登上軍事舞臺,成為開闢「生命通道」的利器。
探掃雷裝備的「前世今生」
最早出現的現代意義上的地雷是防步兵地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用炮彈改裝成反坦克地雷,以遏制英軍的攻勢,這被認為是最早的反坦克地雷。此後,各國紛紛研製,地雷的種類不斷增加,綜合毀傷效能不斷提高。
有矛就有盾。地雷誕生後不久,便有了排雷的士兵和器具。對現代意義上的地雷,用金屬探雷器進行人工掃雷是當時最普遍的方法。時至今日,金屬探雷器仍在各國軍隊中發揮著作用。但是,當時的金屬探雷器錯誤警報率高、效率低,還易造成士兵傷亡。因此,世界各國紛紛開始研究掃雷新方法、新手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在坦克上試裝了滾壓式掃雷器,這被認為是機械掃雷裝備的雛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蘇、美等國相繼在坦克上安裝了多種掃雷器,如英國安裝在「馬蒂爾達」坦克上的「蠍」型打擊式掃雷器,蘇聯安裝在T-55坦克上的挖掘和爆破掃雷器等。這些掃雷裝備普遍構型笨重,掃雷速度慢,運輸和安裝困難。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機械掃雷裝備得到迅速發展,不僅重量減輕、結構簡化,而且連接方式簡單,性能明顯提升。之後的幾十年裡,機械探掃雷裝備在作業寬度、深度和人員防護方面的性能大幅提升,更加專業的探掃雷裝備紛紛出現。
1994年,芬蘭研製的RA-140DS系列掃雷車,設計有「三防」裝置,能夠使寬3.4米、埋設深度37釐米以上區域內的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失效。
瑞典陸軍戰鬥工程局研發的BDV掃雷車,能夠探掃埋在地下50釐米的地雷;他們在輕型坦克上加裝的「颶風」掃雷裝置,工作時能以1200轉/分鐘的速度旋轉,擊打地雷和子彈藥,將其引爆摧毀。
此外,瑞典還有其他一大批先進探掃雷裝備,如「地雷狂歡者」掃雷車能夠拆卸成獨立部分,便於遠程運輸;博阿·凱特比勒公司研製的「噴火」掃雷系統,擁有獨立的動力系統,掃雷成功率頗高。
眾所周知,蘇聯具有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裝甲力量,也裝配著數量龐大的機械掃雷裝備,平均每3至5輛坦克就配備一個掃雷犁或掃雷磙。目前,俄羅斯對新一代掃雷裝備的研製依然在進行,其研製的IMR-2M掃雷裝備裝配在T-72坦克上,用以取代安裝在T-54/55坦克上的IMR工兵戰鬥系統。
美軍也研製了掃雷犁、掃雷磙、掃雷導爆索、磁掃雷器等多種掃雷系統。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微型掃雷器,可開闢1.25米寬的安全通道;「灰熊」戰鬥工程車前部4.2米寬的掃雷犁能夠排除地下30多釐米處的地雷。
在這一領域,南非DCDPM公司設計和製造的Husky系列地雷探測車也堪稱代表,它出眾的作業能力受到多國軍隊用戶肯定。(未完待續)
據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