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採文物是一個及其龐大又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財力的工程,我國的考古這一事業開始的時期很晚,在新中國成立後才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
所以在此之前的開採作業都是沒有組織性,沒有專業性的,無數珍貴的文物,在還沒有面世就被破壞殆盡。
而且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這也是在後來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才知道的。在這些教訓中,有一個事件尤其讓當代的考古學家痛心,那就是在1956年對明定陵的挖掘。
1、 了解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的皇家陵墓,位於北京昌平區,是明代十三陵的陵墓之一。朱翊鈞,即明神宗,也是為我們熟悉的萬曆皇帝,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明神宗選定明定陵作為自己時候的陵墓,是因為大峪山這塊土地的風水很好,而坐落在定陵西南方向的長陵,就是神顯宗和他的兩位皇后長眠的地方。
明定陵的修建時間很早,在明神宗就開始建造,花費的白銀不計其數,而且在明神宗28歲的時候就已經建成。所以定陵裡面有神宗在位時期的金銀器物和綾羅綢緞這些珍寶,對於文物研究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2、 郭沫若為何參與挖掘明定陵
郭沫若,提到這個名字大家第一浮現的印象就是,郭老是我國近代有名的文人,而且與政治鬥爭相關。由於被魯迅先生多次批判,他的在外名聲並不是很好。
因為郭沫若私下的生活作風不好,不僅有多個情人,還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打壓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將學術政治化,使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倒退非常嚴重。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出生於1892年,是四川樂山人。郭沫若在中國近代史的成就很高,他在位時,還是中國科學院的首任院長。
郭沫若不僅是文學家還是史學家,正因為研究歷史的需要,他有時也會參與考古工作的實際調查。在對文物實地調查過程中他也寫出了很多著名的史學調查文章,如《甲骨文文學研究》、《中國史稿》等。
郭沫若的愛好不僅僅是在紙上寫文章,他還喜歡去到考古實地親手挖掘文物,考古是他除去文學創作的第二個愛好。
一般來說,考古挖掘的都是皇家的陵墓,墓葬的規模和大小從帝王到歷朝歷代有名的人物依次遞減。所以對於考古來說,最有價值的就是對皇帝陵墓的挖掘。
可是喜愛與愛護並不是一回事,郭沫若雖然喜愛挖掘文物,但他並不懂得如何愛護文物,缺乏保護剛出土的文物的知識。
可以說郭沫若在對文物的挖掘是無知的,在他手裡,由於不專業地徒手上陣挖文物,不僅僅沒有起到保護文物的作用,還違背了挖掘文物的目的:以保護為主,面世為次。
據郭沫若自己說,他最想挖掘的墓群有兩座:一座是秦始皇的陵墓,因為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修建的過程是最為複雜的,這是所有考古學家都想知道秘密。
第二座是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因為在乾陵裡,王羲之失傳多年的《蘭亭集序》的真跡也隨武則天一起被埋葬,還有無數盛唐時期的奇珍異寶。
但是郭沫若想要挖掘這兩座陵墓的願望沒有得到國家的批准,於是他就將目光轉向了明十三陵其中最為有挖掘價值的明定陵。
3、 挖掘明定陵,文物毀損大半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郭沫若聯合北京市的市長和幾位學者一起上書周總理,希望能考察明定陵周圍的環境,周總理以為只是簡單的學者考察,就批准了他們的請求,並沒有想到,這次的考察,給明十三陵帶去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其實在郭沫若還沒打算開採,但是有開採的計劃之前,就遭到了很多考古學家的反對。
這些考古學家一致認為,我國當前沒有對明代文物的清晰認識,而且,以我國現有的考古技術和文物保存技術不一定能夠將剛剛開挖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來。如果一定要開挖,只會給文物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而且這種損害,是不可修復的。
但是郭沫若將考古學家的建議拋之腦後,仍然進行明定陵的開挖。在一開始的時候,郭沫若選擇從位於中央的長陵開始挖掘,長陵修建的隧道又長又難挖,在郭沫若的團隊挖掘了一年後,都還沒有接觸到地宮的入口。
就在他們準備放棄長陵的時候,在長陵的西南方的明定陵出現了塌方,明定陵的入口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面對如此好時機,郭沫若不想放棄對明定陵的挖掘,繼續在塌方處施工。
經過一年考古挖掘的毫無收穫,郭沫若沒有了耐心,於是使用炸藥炸開了明定陵的地宮入口,裸手上陣,從裡面取出來了3000多件文物。
1956年,距離明朝萬曆年有將近五百年的時間,三千多瑰寶在一接觸到新鮮的空氣就立馬氧化變成了黑色,損毀大半。最為人所嘆息的就是萬曆皇帝的龍袍,本應該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對待的衣物,也在裸手挖掘時變成了黑色,再也沒有辦法對此進行修復。
還有一些珍貴器皿珠寶,也在挖掘的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拼湊不出原來的樣貌,失去了作為文物的價值。
更令人氣憤的是,因為開採時機不對,對明定陵的挖掘遭到明定陵周邊村民的破壞,墓葬裡面上好的絲綢用來綁籬笆,典藏的經書用來燒火。甚至連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的屍骨都找不到,他們的棺槨被村民用來當柴火。
就連萬曆皇帝自己也都想不到,自己修建的如此精美的墓葬,最後落得這樣一個下場。因為這次失敗的考古,郭沫若擔上了歷史的罪人這一稱號,從此被考古學界的學者不恥。就連他後來的遭遇十分悲慘,也和這次失敗的考古經歷有關。
徒手挖文物,成為了他人生不可抹去的汙點,他不僅損壞了文物,更是破壞了我國歷史的完整性,也給我國後來考古上了深刻的一課:文物在不能保護的情況下就不要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