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郭沫若挖明定陵,裸手上陣取文物,三千多瑰寶損毀大半

2021-01-10 騰訊網

開採文物是一個及其龐大又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財力的工程,我國的考古這一事業開始的時期很晚,在新中國成立後才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

所以在此之前的開採作業都是沒有組織性,沒有專業性的,無數珍貴的文物,在還沒有面世就被破壞殆盡。

而且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這也是在後來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才知道的。在這些教訓中,有一個事件尤其讓當代的考古學家痛心,那就是在1956年對明定陵的挖掘。

1、 了解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的皇家陵墓,位於北京昌平區,是明代十三陵的陵墓之一。朱翊鈞,即明神宗,也是為我們熟悉的萬曆皇帝,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明神宗選定明定陵作為自己時候的陵墓,是因為大峪山這塊土地的風水很好,而坐落在定陵西南方向的長陵,就是神顯宗和他的兩位皇后長眠的地方。

明定陵的修建時間很早,在明神宗就開始建造,花費的白銀不計其數,而且在明神宗28歲的時候就已經建成。所以定陵裡面有神宗在位時期的金銀器物和綾羅綢緞這些珍寶,對於文物研究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2、 郭沫若為何參與挖掘明定陵

郭沫若,提到這個名字大家第一浮現的印象就是,郭老是我國近代有名的文人,而且與政治鬥爭相關。由於被魯迅先生多次批判,他的在外名聲並不是很好。

因為郭沫若私下的生活作風不好,不僅有多個情人,還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打壓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將學術政治化,使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倒退非常嚴重。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出生於1892年,是四川樂山人。郭沫若在中國近代史的成就很高,他在位時,還是中國科學院的首任院長。

郭沫若不僅是文學家還是史學家,正因為研究歷史的需要,他有時也會參與考古工作的實際調查。在對文物實地調查過程中他也寫出了很多著名的史學調查文章,如《甲骨文文學研究》、《中國史稿》等。

郭沫若的愛好不僅僅是在紙上寫文章,他還喜歡去到考古實地親手挖掘文物,考古是他除去文學創作的第二個愛好。

一般來說,考古挖掘的都是皇家的陵墓,墓葬的規模和大小從帝王到歷朝歷代有名的人物依次遞減。所以對於考古來說,最有價值的就是對皇帝陵墓的挖掘。

可是喜愛與愛護並不是一回事,郭沫若雖然喜愛挖掘文物,但他並不懂得如何愛護文物,缺乏保護剛出土的文物的知識。

可以說郭沫若在對文物的挖掘是無知的,在他手裡,由於不專業地徒手上陣挖文物,不僅僅沒有起到保護文物的作用,還違背了挖掘文物的目的:以保護為主,面世為次。

據郭沫若自己說,他最想挖掘的墓群有兩座:一座是秦始皇的陵墓,因為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修建的過程是最為複雜的,這是所有考古學家都想知道秘密。

第二座是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因為在乾陵裡,王羲之失傳多年的《蘭亭集序》的真跡也隨武則天一起被埋葬,還有無數盛唐時期的奇珍異寶。

但是郭沫若想要挖掘這兩座陵墓的願望沒有得到國家的批准,於是他就將目光轉向了明十三陵其中最為有挖掘價值的明定陵。

3、 挖掘明定陵,文物毀損大半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郭沫若聯合北京市的市長和幾位學者一起上書周總理,希望能考察明定陵周圍的環境,周總理以為只是簡單的學者考察,就批准了他們的請求,並沒有想到,這次的考察,給明十三陵帶去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其實在郭沫若還沒打算開採,但是有開採的計劃之前,就遭到了很多考古學家的反對。

這些考古學家一致認為,我國當前沒有對明代文物的清晰認識,而且,以我國現有的考古技術和文物保存技術不一定能夠將剛剛開挖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來。如果一定要開挖,只會給文物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而且這種損害,是不可修復的。

但是郭沫若將考古學家的建議拋之腦後,仍然進行明定陵的開挖。在一開始的時候,郭沫若選擇從位於中央的長陵開始挖掘,長陵修建的隧道又長又難挖,在郭沫若的團隊挖掘了一年後,都還沒有接觸到地宮的入口。

就在他們準備放棄長陵的時候,在長陵的西南方的明定陵出現了塌方,明定陵的入口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面對如此好時機,郭沫若不想放棄對明定陵的挖掘,繼續在塌方處施工。

經過一年考古挖掘的毫無收穫,郭沫若沒有了耐心,於是使用炸藥炸開了明定陵的地宮入口,裸手上陣,從裡面取出來了3000多件文物。

1956年,距離明朝萬曆年有將近五百年的時間,三千多瑰寶在一接觸到新鮮的空氣就立馬氧化變成了黑色,損毀大半。最為人所嘆息的就是萬曆皇帝的龍袍,本應該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對待的衣物,也在裸手挖掘時變成了黑色,再也沒有辦法對此進行修復。

還有一些珍貴器皿珠寶,也在挖掘的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拼湊不出原來的樣貌,失去了作為文物的價值。

更令人氣憤的是,因為開採時機不對,對明定陵的挖掘遭到明定陵周邊村民的破壞,墓葬裡面上好的絲綢用來綁籬笆,典藏的經書用來燒火。甚至連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的屍骨都找不到,他們的棺槨被村民用來當柴火。

就連萬曆皇帝自己也都想不到,自己修建的如此精美的墓葬,最後落得這樣一個下場。因為這次失敗的考古,郭沫若擔上了歷史的罪人這一稱號,從此被考古學界的學者不恥。就連他後來的遭遇十分悲慘,也和這次失敗的考古經歷有關。

徒手挖文物,成為了他人生不可抹去的汙點,他不僅損壞了文物,更是破壞了我國歷史的完整性,也給我國後來考古上了深刻的一課:文物在不能保護的情況下就不要開挖。

相關焦點

  • 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民族瑰寶開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桂傑)由民族文化宮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的首展「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日前在北京正式開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0
  • 供奉著八種宗教神明 洛江昭靈宮損毀嚴重亟待修繕
    供奉著八種宗教神明 洛江昭靈宮損毀嚴重亟待修繕 qz.fjsen.com 2014-01-11 07:42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在泉州洛江區羅溪鎮的洪四村,有一座近500年歷史的古宮廟,裡面竟然供奉著8種神明,包含儒釋道及許多民間信仰,讓人嘖嘖稱奇。可這個神奇的宮廟正在遭遇著衰敗危機,多名文物專家學者10日上午齊聚昭靈宮,共商修繕大計。
  • 魯迅為何破口大罵郭沫若:遠看是條狗?原來是因為郭沫若的這些事
    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仔細一看,原來是郭沫若先生。沒有錯,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親口說出來的,實際上在真實的歷史中,這二人一直不和,魯迅非常的厭惡郭沫若。除了魯迅還有很多大文豪也是如此。反覆無常。郭沫若的才華橫溢,那是沒有人否認的,但是他做人行事,幾乎沒有道德準則,這點頗受人詬病。
  •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為何多是頂級的文物?
    早在1840年, 列強就把中國文物列為文化侵略的重要內容, 拉開了中國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 1860 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野蠻的劫掠和焚燒。 歷次考察中, 尤以斯坦因與伯希和在敦煌藏經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竊取的9000 多個卷子和500 多幅繪畫, 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館, 一部分在大英圖書館, 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圖書館。
  • 「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古橋遭損毀:男子不顧制止多次挖沙
    昨日,這起故意損毀名勝古蹟案在西安市未央區法院開庭審理。據悉,因此罪名被訴在西安也是首例。被制止後二次挖沙致廚城門一號橋破壞11%36歲的席某是西安人。2016年,他與未央區六村堡街辦師道口村村主任師某達成口頭協議,承包該村土地約13畝用於經營停車場。
  • 為何很多人不喜歡郭沫若?原因之一是他的情事,另一則與定陵有關
    單就文學上的成就而言,郭沫若的成就在近代史上絕對可以被稱得上「數一數二」,可作為這樣一個存在的他卻並不被多數人待見。魯迅、胡適等文化名人都曾公開批評過郭沫若,就連巴金也曾公開撰文大罵郭沫若「數典忘宗」。郭沫若一生之所以被如此多的人「不待見」,原因是多方面的。
  • 這隻「三足蟾蜍」,曾經賣了30元,現在卻是國寶級文物
    現在來鑑賞這隻三足蟾蜍當年出土的,正是這隻北宋三足蟾蜍硯滴,於1983年在慈谿市彭東鄉寺龍橋頭泥沙中出土,經專家鑑定為越窯青瓷,是越窯青瓷中極其罕見的國寶,1985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如今這件文物館藏於慈谿市博物館中,值得一說的是這慈禧博物館中館藏有歷代文物三千多件,其中越窯青瓷文物超過一千多件,但是這隻越窯青瓷三足蟾蜍硯滴則是佼佼者。
  • 民族文化宮曬館藏,70餘件「民族瑰寶」亮相北京
    子禾 8月15日,「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正式開展,70餘件精美的民族瑰寶聚集一處,其中不乏如孔雀羽金絲織錦長袍這樣的鎮館之寶,也有如冷水衝型十二芒銅鼓這樣獨具學術意義的罕見精品,令觀眾大飽眼福。此展由民族文化宮主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首展。
  • 敦煌「文物醫生」 參與新津觀音寺壁畫修復(圖)
    預計下月,包括敦煌研究院在內的國內各界文物保護巨擘將為觀音寺壁畫、泥塑會診,擬定維修方案。這一處天府文化的瑰寶有待重放異彩。這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參與成都文物保護,未來可能還會在四川建立基地。  歷史瑰寶  新津明代觀音寺 內藏「東方蒙娜麗莎」  明代觀音寺,坐落在成都以南的新津縣。
  • 廣府遊記|嶺南瑰寶
    千 年 古 文 化 山 水 館 中 遊題 記2020年10月中上旬懷抱著一顆對文化熾熱的心凝心造物些許小夥伴們一同前往南越王博物館、鎮海樓等多地,尋找我們的嶺南文化瑰寶,接下來讓我們分享美好吧!
  • 65年前,郭沫若堅持挖掘十三陵,在施工現場卻來了一位古怪的老者
    1955年10月,郭沫若等人順利獲得了發掘明十三陵的許可,其實一開始,他的目標是發掘明長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存在,然而因為其他考古學家的強烈反對
  • 30年文物命運對比
    前一次是公私合營以後,出口公司一個收購站,一天就能收上來兩卡車,之所以要收這麼多,是為出口換取外匯。第二次是1978年「文革」結束後,全國各地來北京送貨的農民排成隊,有時一天能收三卡車。收購員每天從財務科取200元,下班時交帳,多退少補,一般情況下200元可支付一天的收購。
  • 創新·創業看碑林|用數位技術讓文物「活起來」~來自產業帶的創業...
    在這裡,隨處可見中國的唐風建築與風景,可以從眾多細節中感受到盛唐時代的瑰麗,與之相比,王昺焱發現,我國的盛唐名都西安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方面卻顯得有些落後。中國很多古代建築文化在異國他鄉根深葉茂,而在國內卻枯葉凋零,這讓他十分痛心。「有形之物總有損毀、消亡的一天,不可移動文物也是一樣。
  • 郭沫若原配:守活寡67年,他官至副國級後,每月給她多少錢?
    郭沫若祖籍四川樂山,原名郭開貞,1912年農曆正月十五,郭沫若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張瓊華成婚,時年郭沫若年僅20歲,張瓊華22歲。 20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也是對愛情充滿幻想的年齡,從未見過新娘子的郭沫若此刻內心既有點擔心,又有點興奮。擔心的是這個新娘子到底長得怎麼樣?是漂亮呢?還是醜呢?
  • 淺析郭沫若的《周易》研究
    但同時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也存在不足,如對材料的 時代 性未能劃分清楚,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以傳解經的錯誤;疏於考證,有臆測成分及趨時、片面的批評,這也是評價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時不可迴避的部分。關鍵詞:郭沫若;周易;八卦;辯證法回首20世紀的《周易》研究,雖然派別不少,新的觀點不斷出現,但對郭沫若的易學研究,有的易學研究隻字不提,有的則斷然持否定態度,這些做法都過於簡單化。從 現代 易學研究的 歷史 看,郭沫若的易學研究無疑具有開拓意義。他是較早地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來研究《周易》的學者。
  • 曬曬毛主席的兩塊腕錶 郭沫若送的歐米茄伴其31年
    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來看看毛主席帶過的這兩塊腕錶, 毛澤東戴了31年的歐米茄手錶 1945年8 月28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時,郭沫若在機場看到毛澤東手腕上沒有戴表關於這塊表的來歷,一說為郭沫若遊歷歐洲時所購,一說是在此之前不久的1945年夏郭沫若應邀訪問蘇聯時,蘇聯友人贈送的紀念品。
  • 文明的瑰寶 ——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博物館見聞
    文明的瑰寶 ——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博物館見聞 2020-11-23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五百年水激浪推而毫無損毀,金口槐山磯石駁岸成長江奇蹟
    金口槐山磯石駁岸航拍圖(遠處為中山艦博物館)它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數百年的水激浪推而毫無損毀,至今仍是長江上保存最完善的古代大型航運建築工程之一。它就是金口槐山磯石駁岸,一處依山而築的長江奇蹟。約500歲駁岸如江畔蜿蜒巨龍12月22日,陽光和煦。冬日的長江邊,陣陣江風吹過,還是有些許寒意。
  • 郭沫若的「中國歌德」夢
    最初將郭沫若比作歌德的正是郭沫若自己。  1978年6月3日,「文革」後重新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周揚到醫院探望病重的郭沫若時對他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的新中國的歌德。」9天後,郭沫若與世長辭。
  • 考古隊在皇帝墓挖出一塊石頭上面寫著3個字,郭沫若:找到地宮了
    —— 莎士比亞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系子孫,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10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時間長,就有足夠的時間設計、修建陵墓。根據史料記載,萬曆皇帝在他22歲的時候,就開始為自己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