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宮曬館藏,70餘件「民族瑰寶」亮相北京

2020-11-25 騰訊網

子禾

8月15日,「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正式開展,70餘件精美的民族瑰寶聚集一處,其中不乏如孔雀羽金絲織錦長袍這樣的鎮館之寶,也有如冷水衝型十二芒銅鼓這樣獨具學術意義的罕見精品,令觀眾大飽眼福。此展由民族文化宮主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首展。

展廳入口

展覽現場

展廳上方的石榴籽造型裝置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2019年9月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和行動指南,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按照國家民委黨組部署要求,為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發揮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功能,推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實現中國夢聚力,民族文化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陸續推出10個專題展覽。這些展覽通過挖掘館藏文物古籍背後所蘊含的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元素,展現各民族是如何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激發各族人民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熱情,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而貢獻力量。

此次首展「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精選70多件珍貴文物,圍繞國家統一、多元一體的主題,通過「政令安邦」「冠服立制」「美美與共」三個單元,講述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展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麗畫卷。在展覽中,觀眾可以觀看到不同朝代中央政府封賜少數民族官員的封誥敕書、冊書官印,少數民族地方官員敬獻中央政府的呈文,也可以欣賞到少數民族不同時代、不同官階華美珍貴的官服,還可以領略各民族文化互鑑融通、交相輝映的發展歷程。

展覽第一單元:政令安邦

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入主中原的民族,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國家。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長期維持統一,與其延續的政治制度有莫大關係。在實現政治統一的前提下,依各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形態而形成多種管理制度與多種類型的社會經濟文化制度的並存,是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徵。

民族文化宮珍藏有不同朝代中央政府封賜少數民族官員的封誥敕書、冊書印璽,以及少數民族地方官員敬獻中央政府的呈文等。這些政令文書,體現了因地制宜的策略,展示了定國安邦、一齊天下的經略。

展覽第二單元:冠服立制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中國古代服飾除了具有避寒、遮體、裝飾等作用,更被賦予了「知禮儀、別尊卑、正名分」等功能。自古以來,各個朝代都有內涵豐富、各具特色的冠服制度,使其成為朝章國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中央政權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大都採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實現政治統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區原有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形態。而這種差異化的政治制度也充分體現在冠服制度上。

民族文化宮藏有一些民族不同時代的官服,其展現的不僅是絲綢錦緞的流光溢彩,刺繡紋飾的精美絕倫,更呈現了當時的「服位有等」和社會禮制,講述了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關係及政策制度。

展覽第三單元:美美與共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

中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存在,極大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中華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因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文化習俗、社會信仰等差異而創造發展了內容豐盈且獨具特色的斑斕文化。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民族文化宮藏有豐富的各民族文物,不僅有美輪美奐的藝術形象,更展示了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呈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鑑融通,顯示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並蓄及相互影響。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各民族共同鑄就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充分運用了新技術、新理念以提升展陳效果。石榴籽造型裝置、民族團結主題牆、多彩多媒體格扇屏等數字裝置烘託了展廳氛圍;語音導覽系統讓觀眾可以現場觀看、收聽文物說明,還可以通過微信等程序一鍵分享;高清多用途LED屏及觸控螢幕等拓展了文物數量和展覽內容。全息技術的運用可以使觀眾近距離360度全方位觀看展品,還能通過透明屏了解更多文物信息。

據悉,展覽在民族文化宮主樓東二廳展出,免費開放(周一閉館)。

攝影:張丹波

部分展品欣賞

【宋末元初】薩班·貢噶堅贊頒予全藏臣民的文告紙質 藏文

文告稱「奉皇帝聖旨,薩班·貢噶堅贊法旨,……甲措地區的民眾祈禱皇帝平安有功,爾等不得破壞傷害之」。

薩班·貢噶堅贊(1182—1251),原名貝丹頓珠,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世祖師,西藏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他學識淵博,通達五明,被尊稱為「薩迦班智達」,簡稱「薩班」(意為薩迦派大學者)。1246年曾攜其侄八思巴、恰那多吉赴涼州(今甘肅武威),次年與蒙古王子闊端會談,商討西藏歸順蒙古事宜,史稱「涼州會盟」。此次會盟使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翁牛特左翼札薩克印銀質滿文、蒙文

此銀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鈕為後坐前立虎。印文陽刻滿、蒙古兩種文字,漢文譯為「翁牛特左翼札薩克印」。印座側面以滿、蒙古兩種文字陰刻「康熙二十五年四月」。此印造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是康熙皇帝頒賜給棟岱青郡王重孫的官印。

翁牛特部,系元太祖之弟烏真諾顏的後裔,原稱阿嚕蒙古。翁牛特旗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境內,自清初一直分為左、右兩翼,1956年合二為一,稱翁牛特旗。翁牛特旗是清代首封的13個札薩克旗之一。札薩克,蒙古語「執政官」之意,是清代對蒙古地區所設旗長的稱謂。

【元】薩迦法王鐵盔甲 鐵、皮質

元代皇帝賜予西藏薩迦法王,古代軍用防護裝具。該盔甲由頭盔和鎧甲兩部分組成。頭盔盔體較高,由6瓣弧形鋼片卯榫焊接而成。頭盔頂部設有中軸將鋼片固定,中軸上方可插放羽翎;頭盔下圍由皮條穿制的鐵甲片和織錦緞護耳組成,用於護頸、護耳。鎧甲胸圍112釐米,長80釐米,通體用皮條將千餘片鐵甲片穿編、連綴成型。鎧甲形制為上窄下寬,呈背心狀。下圍由寬邊絲織錦物製成,飾牡丹、菊、雲紋、寶相花等紋樣。薩迦法王是元代在西藏執政的藏傳佛教薩迦派的「薩迦寶座之持者」,出身於西藏昆氏家族。

【清】石青色金絲織錦龍褂 絲、金質

清代車裡宣慰使官服,清乾隆皇帝所賜,中央王朝對西雙版納少數民族地區統轄的實物見證。自元代開始,中央王朝為了實現對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大力推行土司制度。宣慰使是土司中級別最高、權力最大的地方政權長官。西雙版納地區最高統治者被中央皇朝冊封為「車裡宣慰使」。龍褂石青色綢緞面料,灰色軟綢襯裡。右衽大襟,前身後擺下端各開16釐米的衣衩。領口、袖口、衣襟邊緣、下擺等處均嵌灰綢,綴有四枚圓形鏤空小銅紐扣,周身密布金繡圖案。龍褂通身前後兩肩繡有四團五爪金龍,龍首正面,頭部左右對稱,雙目圓睜,正視前方,蜿蜒而坐,故又稱正龍或坐龍,是龍紋中最為尊貴的紋飾。

【漢】冷水衝型十二芒銅鼓銅質

銅鼓集冶煉、鑄造、雕刻、繪畫、裝飾、音樂等於一身,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創造的獨具特色的青銅藝術瑰寶。古時用於祭祀、樂鼓伴奏、傳信報時等,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此件銅鼓呈圓墩形,造型接近黃金分割比例,花紋密集精美,給人飽滿、優美、圓潤的美感。鼓面上的太陽紋象徵光明和神力,寓意天堂;鼓身變形的羽人紋和船形紋代表人間;鼓足上的垂葉紋和水波紋代表水,寓意陰間。紋飾有陽光照耀、微風吹拂、碧波蕩漾、晴空萬裡、白鷺飛翔、青蛙跳躍、乘騎徐行、飛舟競渡、聚樂人群等,充滿生活氣息和詩情畫意,是已出土「冷水衝型」銅鼓中的上乘之作。

【清】景寧藍氏祖圖 紙質

此幅祖圖修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浙江景寧南陽人葉秉興執筆繪畫,被浙江景寧藍姓畲族尊為「族寶」。祖圖橫軸彩繪,題跋完整,以連環畫的形式講述了盤瓠出生、揭榜、立功、娶妻、帝為其子命名、敕封為王的故事。為現存畲族祖圖中的精品,是研究畲族起源、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具有極高的藝術和美學價值。

相關焦點

  • 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民族瑰寶開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桂傑)由民族文化宮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的首展「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日前在北京正式開展。民族文化宮負責人表示,按照國家民委黨組部署要求,為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發揮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功能,推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實現中國夢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民族文化宮緊扣新時期民族工作主線,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精心策劃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陸續推出10個專題展覽。
  • 北京城的小眾景點-民族文化宮-看珍貴民族文物
    北京西長安街上的民族文化宮建於1959年9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築之一,其他九個分別是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飯店、北京火車站、工人體育場、農業展覽館、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不同於其他建築大名鼎鼎,這裡就少有人知了
  • 2017「紫燕銜春」新年民族音樂會 北京成功舉辦
    ­  搜狐娛樂訊 《紫燕銜春》2017新年民族音樂會新年的第一天在京演民族文化宮大劇院完美落幕,這場音樂會是由北京民族樂團與臺灣桃園市國樂團聯袂為北京觀眾奉獻的。­  由北京演藝集團主辦,北京民族樂團承辦的,這是北京民族樂團成立以來舉辦的第二場新年民族音樂會,意義不僅在於兩個青年樂團的藝術對接——既有北京民族樂團排演的臺灣高山族音樂《豐年祭》,也有桃園市國樂團致敬的京味作品琵琶協奏曲《京城鼓韻》。當然更是一場海峽兩岸民樂人在新年進行的一次饒有興味的對話,是對華夏兒女、對首都北京的新年祝福。
  • 毛主席設想、周總理關注,新中國北京「第一宮」卻是最低調的
    1954年,達賴、班禪聯袂赴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毛主席想到,北京還沒有一個專門為他們倆修建的住處,又將這一建議提了出來。於是,時任民委副主任汪峰,決定當即著手籌建民族文化宮。設計方案交給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由著名設計師張鎛設計。中央民委要求:要體現出民族特色、要有民族風格。
  • 百餘名民族男高音歌唱家放歌新時代
    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任沁沁、白瀛)百餘名青年民族男高音歌唱家11月19日至21日會聚北京音樂廳,獻唱「第三屆民族男高音經典音樂會」,謳歌新時代,唱響主旋律。本屆音樂會由中國·東協藝術學院主辦,旨在為年輕的民族男高音優秀歌手提供一個才華展現平臺。
  • 270餘件文物講述華僑華人與祖(籍)國行遠同夢
    270餘件文物講述華僑華人與祖(籍)國行遠同夢 2019-10-30 21:51: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胡文卉 責任編輯:胡文卉
  • 青年民族歌手孔祥莎
    青年民族歌手 孔祥莎孔祥莎,貴州威寧人,2011年考入貴州民族大學,師從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院長 、國家一級演員穆維平教授。來源:全國大學生新聞藝發布中心現任貴陽劍橋學校音樂老師,被評為貴州省90後青年民族女高音,系貴陽市音樂家協會會員。
  • 一封「封誥」背後的民族團結佳話
    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珍藏著一封明英宗天順四年(公元1461年)敕封藏族僧人朵兒只領佔為「輔善翊教國師」的誥命。封文用紅、黃、白三色緞書寫,長120釐米,寬30釐米。右邊用漢文書寫,左邊用藏文書寫。封文落款處蓋有「制誥之寶」(篆體)紅印,印面長13釐米,寬12釐米。
  • 民族交響樂《魅力絲路·隴上行》驚豔波赫
    1月11日、12日,在波赫首都塞拉耶佛和著名的旅遊勝地莫斯塔爾,舉行了兩場民族交響樂《魅力絲路·隴上行》專場演出。此次活動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駐波赫大使館聯合主辦,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承辦。整臺演出由具有濃鬱中國民族特色、絲綢之路風情、濃烈甘肅地域特色的12首曲目組成,通過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講述絲綢之路上的古老故事,展示了中國和西部甘肅的時代氣息,在當地觀眾中產生強烈共鳴。
  • 寧明縣民族中學組織2000餘名師生開展遠足活動
    11月20日,寧明縣民族中學組織2000餘名師生開展「熱愛家鄉、走進花山、親近自然」遠足活動。 據了解,此次遠足起點為民族中學,途徑富城花園、財政局、花山路、馱龍大橋、火車站等路線,最終到達球幕影院停車場,全程往返約15公裡。
  • 70件故宮珍寶將在揚州展出 含乾隆款青玉臥馬(圖)
    記者昨獲悉,備受關注的「紫禁城·揚州·大運河——故宮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展」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之中。據悉,該展覽將於7月26日亮相揚州博物館,屆時,故宮博物院將精選出70件館藏文物在揚展出,其中不少都和揚州有關,而揚州博物館也將精選出50件具有代表性的「寶貝」同臺亮相。  中國大運河,將北京、揚州這兩座擁有深厚歷史、不同個性的「古城」跨時空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 民族交響樂《魅力絲路?隴上行》在波赫引起強烈反響
    當地時間1月11日、12日,在波赫首都塞拉耶佛和著名旅遊勝地莫斯塔爾舉行了民族交響樂《魅力絲路·隴上行》專場演出兩場。此次活動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駐波赫大使館聯合主辦,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承辦。精彩演出瞬間當地時間1月11日晚,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塞拉耶佛國立劇場,歐式古典與傳統中國紅相互映襯,厚重與時尚相互融合,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劇場三層近700人的觀眾席位座無虛席。
  • 雲南民族團結進步這5年:多民族 一家人 好日子!
    雲南有2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1/3是全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709民族文化保護與創新實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項目709個,扶持培養100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創新帶頭人。實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項目102個,推動全省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旺旺打造「最旺民族風」,看快消品如何掀起創意浪潮
    ,旺旺以56個民族為靈感,推出56款印有身著不同民族風格服飾的旺仔牛奶罐,並以「驚喜旺盒」的盲盒形式發售。消費者可通過購買,隨機獲得民族罐、零食、周邊等,集齊「最旺民族風」。在2019年年末,旺旺還聯合歌手Max馬俊打造56個民族旺仔單曲《合而為一》,講述親情、友情和民族。
  • 五十六個民族還是星座?,曼德拉效應,愛我中華,五十六個民族
    愛我中華這首歌中,歌詞是56個星座,56枝花還是56個民族56枝花直接說,答案是56個星座,56枝花。首先,網上最為流傳的解毒方法是56個星座和56個民族是兩首歌,分別對應著愛我中華和這首歌。那正確的答案其實是我們的記憶沒有出錯,早期在課本中確實出現過56個民族56朵花的說法。他曾是八十年代流傳的民族團結宣傳口號,在愛我中華這首歌發布的三年後,出現在正式的期刊當中。
  • 民族工作大事記(2019年12月)
    12月6日,《西藏日報》報導,近日,西藏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團隊完成並出版了伊斯雷爾·愛潑斯坦《西藏的變遷》中文版譯著,為國內外讀者進一步了解西藏民主改革前後的巨變提供了歷史參考和學術讀本。《西藏的變遷》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持續關注跟蹤西藏變遷的英文對外報導著作,是中國涉藏對外報導的一部重要著作。
  • 民族團結一家親丨民族團結金句「習」來!
    06要始終高舉民族團結旗幟,堅持和發揚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統,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內蒙古建成祖國北疆安全穩定的屏障。——2014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內蒙古調研時強調。
  • 震撼:第三屆民族男高音經典音樂會
    昨天晚上7:30 ,第三屆民族男高音經典音樂會在北京舉辦。看到那壯觀的場面,我只能用震撼來形容。民族男高音的音樂會從2018年開始在成都舉辦,今年已經是第三屆。它旨在為中國優秀的民族男高音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民族男高音搭建平臺,以便通過音樂會能使更多的人,更多的團體認識他們,認可他們演唱的歌曲。去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民族男高音的音樂會上,有二百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族男高音齊聚一堂,他們用歌聲歌唱祖國,歌唱人民,歌唱心中的夢想,歌唱美好的未來。鬱老師給大家介紹說:「六零後民族男高音的領軍人物是呂繼宏」。
  • 周作人的民族國家意識:對政治國家的失望與對文化民族的退守
    需要強調的是,以往常有人批評周作人的投敵附逆在於其國家意識的淡薄和自私自利,其實直到抗戰之前,他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認同遠遠要比一般中國知識分子強烈得多。也因此,戰爭爆發之後他的急遽轉向就特別耐人尋味,其中必有不得已的個人原因和深層的思想理路。而從「民族國家意識」的角度來思考,他對作為政治國家的中國的實力之絕望與對作為文化民族之中國的退守,恐怕是更深層的原因之一。
  • 民族交響樂《魅力絲路·隴上行》在波赫引起強烈反響
    當地時間1月11日、12日,在波赫首都塞拉耶佛和著名的旅遊勝地莫斯塔爾舉行了民族交響樂《魅力絲路·隴上行》專場演出兩場。  此次活動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駐波赫大使館聯合主辦,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