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新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的「銅鏡」

2021-01-16 湘湘愛旅行

從早期智人階段到現代人出現,人類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進入到新石器時代,各文化類型幾乎都有不同質地的裝飾品。當時的人們常常通過自然界平靜的水面或容器內靜止的水面,也可能藉助早期金屬器光潔的表面映象,來滿足不斷增長的照面裝扮的生活需求。

蟠螭紋銅鑑,戰國,1957年河南陝縣後川出土。 李曉霞/攝

鑑的外形特點是腹部橫截面與口部為圓形,上腹壁較直,下腹壁圓曲內收成底。此銅鑑頸部收斂、弧腹、圈足。外壁飾三周蟠螭紋帶,紋帶間和圈足上各有一道繩紋,近口處附一對獸首形環耳。鑑有陶質、青銅質,據推測,古人將水注入鑑內後,可以利用平靜的水面自視。

蟠螭紋銅鑑,戰國,1957年河南陝縣後川出土。 李曉霞/攝

在玻璃鏡未發明前,古人都用銅鏡照臉。銅鏡是用泥範鑄成,這種範稱「鏡範」。鑄成後,照容的正面須用玄粉和白旃摩擦,才能光潔明亮,供人使用。鏡背,常鑄有紋飾,這些紋飾的產生、發展和消亡,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風尚有直接、間接的聯繫。我國發現最早的銅鏡屬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戰國時期已很盛行。戰國銅鏡製作輕薄精巧,鈕較小,花紋多幾何形圖案。到西漢和東漢前期,逐漸厚重,鈕多作半球形,花紋除幾何形紋外,還有神人和禽獸等。東漢中期至魏晉時,新創浮雕畫像鏡,很精美。唐鏡製作精工,平脫鏡、螺鈿鏡極為富麗;紋飾有人物故事、花蝶、鳥獸等;鏡的形狀,除圓形外,尚有菱花形和方形等多種,並新創有柄可執的銅鏡。宋元銅鏡,重實用,不尚裝飾。清代以後銅鏡逐漸為玻璃鏡所代替。

責編:張欣【來源:文旅中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涼山寶藏(12)丨國家一級文物柿蒂八鳳紋銅鏡:從遙遠的東漢走來
    涼山州博物館「東漢柿蒂八鳳紋銅鏡」藏品信息顯示,這件藏品基本部類為文物藏品,類別銅器,製造年代東漢,出土地四川省西昌市,搜集經過為西昌市六和鄉(今安寧鎮)東漢墓發掘出土,入藏時間1975年5月1日,藏品級別為國家一級文物。描述信息為「鏡呈圓形,黑漆古,鏡面略呈弧形,半球狀鈕,環繞鈕飾柿蒂八鳳紋,緣飾一圈帶狀三角形紋和雲氣紋」,直徑11.4釐米,厚0.3釐米,重206克。
  • 【館長說文物】鏡鑑千秋——博物館裡話銅鏡(圖)
    原標題:【館長說文物】  鏡鑑千秋  ——博物館裡話銅鏡  在古代銅鏡上,一個小小的符號都蘊含著諸多寓意。在這面銅鏡上的「TLV」符號之所以也稱為規矩紋,也有其說法。在四神規矩鏡背方框的四個角,都分別對著四個「V」形符號紋飾,過去人們將其稱為「規」。規是畫圓用的工具,今天稱之為圓規。早在商代中期人們就已熟練地應用圓規。在鏡背紋飾中與四個「T」形紋飾正對的「L」形紋飾,被人們稱之為「矩」。矩是角尺,是木工刨方形木料時用來畫線或測量的工具。
  • 四川新發現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遺存
    新華社成都12月6日電(記者童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6日公布,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羅家壩遺址新發現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此次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不僅年代更早,更表明羅家壩遺址同時還是一處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據了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對羅家壩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300平方米。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厚度1.5米至3米,涵蓋新石器、商周、漢代三個時期,共清理了不同時期的墓葬、灰坑、溝等各類遺蹟近百處,出土了陶器、石器、銅器、鐵器等各類小件近千件。
  • 考古專家在吉林發現新石器時代「百米大宅」
    據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方啟介紹,在2017年秋季進行的發掘中,考古人員在長山遺址共發現23座房址和10座墓葬,還發現了299個灰坑和10條灰溝,遺蹟年代主要分為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遼金時期。  在編號為F001的新石器時代房址中,考古人員測量該房屋面積達到近百平方米,是所有房址中面積最大、房內遺蹟發現最多、堆積中包含物最為豐富的房址。
  • 山西垣曲發現新石器時代勞動工具
    新華社太原12月18日電(記者王飛航)記者從山西省垣曲縣自然博物館獲悉,當地村民日前在修路時,在黃土堆裡發現一些石制工具,經文物專家鑑定,均為新石器時代勞動工具。垣曲縣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姚海河說,「這些是石斧、石錘、石鑿、石刀,你看還有這個石紡輪,是紡織用的;還有這個石球,是打獵用的,這些都是打磨過的,經過初步鑑定都是新石器時代的勞動工具,距今有1萬年左右的歷史。」  「垣曲縣與仰韶文化的發源地河南省澠池縣隔黃河相望,我們前些年在亳清河北岸的臺地上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大型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陶片。」
  • 看見文物|文字的萌芽——刻畫符號陶尊
    刻畫符號陶尊,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文物,或為祭器禮器。高59釐米,口徑38釐米,底徑8.5釐米,1979年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出土。大汶口文化是分布於黃河下遊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 黃陂張黃家灣新發現32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2003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張黃家灣古墓群的5個墓葬。市文物考古所供圖市文物考古所供圖武漢晚報訊(記者萬建輝)考古人員在位於黃陂區橫店街張黃家灣東北部與漢十高速交會處,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群,在1000平方米範圍內已確定墓葬32座。19日下午,記者隨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來到發掘現場。現場已挖掘出數十個10到20釐米深不等的探方,部分探方上蓋有黑色薄膜。因近日下雨,不少探方積水。
  • 扶風縣博物館銅鏡藏品舉要
    扶風縣博物館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關鎮,是一座融廟宇古建與文物陳列於一體的,頗具地方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曆代文物和近代革命文物近1萬件,其中以西周青銅器稱最,享譽海內外。該館共收藏曆代銅鏡400餘面,上至先周,下到晚清,各時代銅鏡均有所見。  戰國 蟠虺紋鏡(圖1)
  • 四川發掘64座新石器時代遺存 川西南歷史提早2千年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四川人從哪裡來?又是沿著怎樣的軌跡在巴蜀大地上遷徙繁洐?1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涼山鹽源縣皈家堡遺址2016年考古成果。隨著距今4600年前的64座新石器時代遺存出土,揭開了古人入川後其中一個遷徙軌跡:川西高原的先民們,可能有一部分沿橫斷山脈南遷到了今日的鹽源盆地。這些遺蹟的出土,將川西南地區歷史提早了至少2000年!
  • 河南鄉村荒地下挖掘出一個新石器時代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次偶然,讓埋藏在漯河市舞陽縣賈湖村村頭荒地泥土下數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重現世間。而1983年至2013年先後8次的發掘,隨著6000多件器物的相繼出土,尤其是世界上最早的七音骨笛、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雛形等十大發現相繼公布,有著「9000年文化積澱」的賈湖遺址隱隱成了中華文化的新高地。
  • 揭秘漢代神秘銅鏡:其中蘊含宇宙模式(圖)
    銅鏡起源 傳說源於黃帝 中國在什麼時代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古史中記載了許多傳說。《軒轅黃帝傳》說:「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玄中記》說:「尹壽作鏡,堯臣也。」正如把一些發明創造歸功於黃帝一樣,古人也將銅鏡的使用說成起始於黃帝。這些傳說雖然不足為憑,但它卻把我們的探索帶到了一個古老的年代。
  • 玉石製作——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
    磨製石器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廣西柳州白蓮洞遺址二期和陝西宜川龍王辿遺址出土的局部磨製石器,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器,距今年代約15000年。全部磨光的石器在距今約9000年以前出現,如江西萬年仙人洞上部堆積中的磨製精細的梭形器。
  •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古代時期銅鏡是如何演變的?
    隨著時代更迭,如今的銅鏡也能在古文店裡看到,但是用途已經不僅是照容、裝飾了,由於它做工精細,圖案百變豐富,栩栩如生,在如今市場頗受矚目,因此它和字畫、漆器、瓷器、玉器等很多古代遺物一樣被很多人收藏,成為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和收藏價值的文物。那麼銅鏡在古代不同時期的特點怎樣?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 戊戌年,文物中看「狗」
    在我國的諸多文物中,也有很多狗的形象和狗的傳說。早在農耕和畜牧起源的中國原始社會,考古材料裡就出現了狗的身影。  陶鬹:新石器時代的狗  中原地區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華北平原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江浙地區的河姆渡遺址等一系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遺址中都出土有狗的骨骼。
  • 戰國銅鏡紋飾中的金烏扶桑
    古代銅鏡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發展變化,記述了先民們的藝術想像力和社會文化觀念,也顯現出其銅鏡文化自身的系統性和時代性特徵。研究這些紋飾和銘文,為我們今天認識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藝術和社會意識,提供了實物證據和一個獨特的視角。本文討論的是戰國時期一種紋飾中帶有鳥、樹及變形龍紋的銅鏡,大多數人將其命名為「鳳鳥紋鏡」或「蟠螭菱紋鏡」,學界亦有稱之為「鸚鵡菩提蟠龍紋鏡」。
  • 新疆木壘考古意外發現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圖)
    亞心網記者 記者 馬永平 霍延磊 攝  亞心網訊(記者 馬永平 霍延磊)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對坐落在距木壘縣城約14公裡的照壁山鄉河壩沿子村六十餘座古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考古人員在墓葬中共挖掘出73件春秋戰國、漢、唐等朝代的文物,同時,還在該古墓群所在地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處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將此地人類活動時間比史料記載推前了近千年。
  • 聚焦新石器時代 國家文物局通報4項重要考古成果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施雨岑)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國家文物局29日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和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4項重要考古成果。
  • 長樂出土新石器時代石箭鏃
    上圖:長樂區博物館收藏的石箭鏃 在長樂區博物館內,珍藏著兩枚石箭鏃,其中一枚7釐米、寬2釐米,另一枚長寬均為2釐米,專家認定為新石器時代。
  • 遊湖北省博物館,看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文物!件件難得!
    彩陶筒形瓶,新石器時代。1974年松滋桂花樹出土。高20釐米、口徑7.2釐米。(圖片版權均屬湖北省博物館所有)
  • 河南濟源:發掘一面新莽時期的四神規矩紋銅鏡
    濟源又發掘出一個文物!日前記者從濟源文物工作隊獲悉濟源建業桂園商住樓項目工地考古發掘出一面新莽時期的四神規矩紋銅鏡這件銅鏡製作精良、形態優美圖紋華麗、銘文豐富為研究中原地區新莽時期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文化形態與青銅冶煉技術、製作工藝水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