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寶藏(12)丨國家一級文物柿蒂八鳳紋銅鏡:從遙遠的東漢走來

2021-01-08 封面新聞

西昌安寧鎮出土的東漢柿蒂八鳳紋銅鏡。

文/王仁剛 圖/涼山州博物館提供

涼山州博物館的「深閨」中,珍藏著一面古老而精美的柿蒂八鳳紋銅鏡,她從遙遠的東漢走來,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古墓現身:街坊四鄰津津樂道

1975年的4月,註定是安寧鎮康寧村村支書胡孝順腦海中記憶深刻的一段時光,雖然43年過去了,很多細節還記憶猶新。那時他還是六和公社(今安寧鎮)的一名初中學生。一天,老師告訴大家,說是在鐵路東面,紅星大隊(今康寧村)二小隊三角包一帶發現了古墓,考古人員正在發掘。三角包一帶又稱廣東官山,小夥伴們平時都不去玩的,那是一帶亂葬崗,恐怖又陰森。但現在不一樣了,放學鈴聲一響,胡孝順跟著同學們迫不及待抄小路向三角包飛去,要去看個究竟……

康寧村老村長趙文政稱,上世紀六十年代修建成昆鐵路時,就聽說三角包那裡曾經挖出過金娃娃,還有「棒槌人」。自己還曾去看過一個古墓,在老郵電所那邊。古墓背靠東山朝向西山,長約一丈六,寬約五六尺。自己曾跳下墓室看過,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墓室由青磚拱成,兩邊有腰坑。1975年3月,正是油菜開花的時節,自己受生產隊安排外出養蜂,就不知道再次發現古墓的事了……

安寧鎮今年95歲的老壽星趙開禮介紹,自己當時在喜德縣工作,1975年回鄉,聽說挖出了古墓出土了銅鏡,也去現場看了看。就在鐵路和公路之間,那個發現銅鏡的古墓只剩下一個墓道了,墓道兩側砌有波紋形的磚。根據自己參與黑沙河治理的地質方面的知識,可以判斷該墓曾經歷過大地震,因為墓室有明顯的褶皺,至於出土文物情況就不清楚了……

原來,當時公社擬於三角包建磷肥廠(磷肥廠最終未建成,地段今屬涼山州技工學校),正是「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紅旗招展幹勁沖天的時代,隨著鋼釺與十字鎬揮舞落下,幾位工人突然聽到土包裡傳來咚咚的聲音。大家奮力刨挖,一座青磚古墓逐漸出現在大家眼前。得到發現古墓的消息,西昌地區博物館工作人員立即來到現場,對墓葬進行了為期約一個月的搶救性發掘。

三角包發現古墓的消息不脛而走,鍋蓋梁老街的鄉民們紛紛邀約來看,至今談起,大家還是津津樂道。

胡孝順(右)所指紅房子處,便是當年東漢柿蒂八鳳銅鏡的出土地。 王仁剛 攝

東漢銅鏡:紋飾精美,意境豐富

胡孝順和同學們一路奔跑,終於趕到三角包,在現場他們看到考古人員正在用小鋤頭等工具刨挖,周圍並沒有拉警戒線,大家可以湊近觀看,可什麼寶貝也沒有看到。只看到墓室走向背東山向西山,比較深,長約2米,寬約1.5米,墓壁是齊整的青磚。考古人員天天挖,同學們天天都要去一趟,看上半小時一小時,持續了大概一個月,可是什麼出土寶貝都沒有看到。只是聽說發現了一面寶鏡,銅的,亮晃晃,照得見人,是夜裡悄悄送走的,還聽說這個墓此前已經被盜過。

安寧鎮(原名六合鄉、鍋蓋梁、西寧)出土寶鏡確有其事,這面傳說中神奇的寶鏡現在就珍藏於涼山州博物館。

涼山州博物館「東漢柿蒂八鳳紋銅鏡」藏品信息顯示,這件藏品基本部類為文物藏品,類別銅器,製造年代東漢,出土地四川省西昌市,搜集經過為西昌市六和鄉(今安寧鎮)東漢墓發掘出土,入藏時間1975年5月1日,藏品級別為國家一級文物。描述信息為「鏡呈圓形,黑漆古,鏡面略呈弧形,半球狀鈕,環繞鈕飾柿蒂八鳳紋,緣飾一圈帶狀三角形紋和雲氣紋」,直徑11.4釐米,厚0.3釐米,重206克。

銅鏡輕巧,正面平滑光亮,背面鈕件設計精巧,紋飾圖案精美,整體呈現黑色。鏡背中心是半球狀鈕,球面光滑,鈕中穿圓孔,系上巾帶,便於手執照面,解決了無柄無支架的問題。圍繞半球狀鈕座,為三圈浮雕紋飾。內圈由凸起雙線、十字形柿蒂紋構成。中圈為四對、八隻陽刻的鳳鳥,鳳鳥兩兩相對,喙爪相連,頭有頂飾,尾有長翎,形體大方,挺胸展翅,高視闊步,氣宇軒昂,圍繞鳳鳥飾有一周內向十二連弧紋帶。外圈由帶狀分布的三角形紋和雲氣紋構成,其間以斜排凸點(數量4—6個不等)規律相間。紋飾線條細膩圓潤,圖案為中心對稱,沿中心點旋轉180度,圖形不變。

漢代最流行的銅鏡大致有十五類:包括蟠螭紋鏡類、蟠虺紋鏡類、草葉紋鏡類、星雲紋鏡類、連弧紋銘文鏡類、重圈銘文鏡類、四乳禽獸紋鏡類、規矩紋鏡類、多乳禽獸紋鏡類、連弧紋鏡類、變形四葉紋鏡類、神獸鏡類、畫像鏡類、夔鳳(雙夔)紋鏡類、龍虎紋鏡類等。

漢鏡紋飾多樣,銘文逐漸成為銅鏡紋飾的組成部分。內容主要是反映相思之情、祈禱高官、子孫蕃昌、長生不死等常見的吉祥語。

鳳鳥紋是漢代青銅器常見紋飾之一。鳳在神話傳說中為群鳥之王,鳥類之最美者,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之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鳳,神鳥也。天老(黃帝的輔臣)曰:鳳之象也,鴻(大雁)前麐(雄性麋鹿)後,蛇頸魚尾,顴顙(額,腦門)鴛思(同「腮」),龍文(通「紋」)龜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樸、濯羽弱水、莫(通「暮」)宿風穴,見(通「現」)則天下安寧。」鳳鳥紋圓眼、毛角、大翅,多飾青銅器物上。

柿蒂紋也稱「四葉紋」,因形狀像柿子分作四瓣的蒂而得名,亦是我國古代的吉祥紋樣。《酉陽雜俎》中寫道:「固,柿為最。俗謂之柿盤。」柿蒂紋起源較早,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漢代,多用於傘蓋、漆奩蓋、銅鏡及其他青銅器上,也見於漢代墓室天井及墓門上。漢代以後不多見於器物,轉而以華服上的柿蒂紋流傳後世。

這件精美東漢柿蒂八風銅鏡既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蘊,自然是珍藏中的寶貝。

銅鏡出土:符合漢代墓葬出現規律

史籍所載,早在秦代,西昌這片沃土已經設置過郡縣,西漢設置越嶲郡,轄邛都等縣,郡治邛都即今西昌。邛都納入大漢王朝版圖,與漢武帝劉徹的帝國宏圖、張騫通西域的意外發現、唐蒙出徵西南夷受挫、司馬相如出使大西南、司馬遷南遊等歷史事件密切相關。

趙開禮《西康寧屬靖邊司令部始末》記載,漢武帝劉徹想開發西南邊疆,開通西夷道和南夷道,遭到西南夷部族首領們的抵抗,致使「數歲道不通」。於是元光五年(前130年),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將,持節往使,通靈關道,在孫水上建橋,來到邛都。其後由於民族部落間互相攻伐,大道時阻,政令不通,且有威脅中原之虞。元鼎六年(前111年),又派司馬遷隨軍前往巴蜀以南,到達邛、笮、昆明等地,設置越嶲郡,轄邛都等十五縣。此後中央王朝委派官吏,進行有效管理。

為實現大西南的長治久安,中央政府採取了移民實邊政策。劉弘、賈麗在《涼山歷史上的四次大移民》中介紹,漢代移民來源首先是勞工,其次是士卒,再次是屯田移民。從發現的漢代遺址看,當時屯田移民數量巨大,且大多定居於「蜀-身毒道」通過的區域。今天的甘洛、越西、喜德、昭覺、美姑、西昌和會理等縣市,都發現了大量漢墓和漢代遺址,這些墓葬成群分布,墓葬群與墓葬群之間隔著大片平坦而肥沃的耕地。

「秀挹邛瀘」的四川省級特色小鎮安寧鎮,位於西昌市城區北部,距市區僅12公裡,自古是安寧河谷平原之一部,是西昌城北南絲路茶馬古道上的第一個重要驛站,有「要道扼川滇,孫水潺湲長作帶;嚴疆通冕越,螺峰綠翠遠為屏」的美譽,符合漢代墓葬出現的一般規律。

涼山州博物館珍藏的明代仙童鏡,直徑8.2cm,厚0.7cm。

使用久遠:是生活用具也是工藝美術品

東漢柿蒂八鳳紋銅鏡僅是西昌出土的眾多銅鏡中的一件,涼山州博物館還珍藏了一面東漢多圈凸線銅鏡,直徑8.95釐米,較為小巧;一面明代仙童鏡,直徑只有8.2釐米,更為小巧。此外還有宋代高士銅鏡,金代四鼠葡萄銅鏡,都是十分珍貴的藏品。

銅鏡作為生活用具,使用時間跨度極長。關於銅鏡的起源說法較多,主要為始於殷商、新石器時代末、春秋或西周。但就考古發現看,銅鏡最早出現在距今4000年前的黃河上遊齊家文化中,但局限於當時的手工技術,新石器時代的素麵鏡佔很大比重。到戰國時期,銅鏡才得以發展和盛行,直至明清。

1、銅鏡的產生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光今人有,古人亦有之,美人更有之。裝飾打扮,讓自己以美好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的心理,古今亦然。照見自己,了解自我形象,修飾容貌等訴求,催生了鏡子這種生活用具。

鏡也稱「鑑」「鑑」,可是最早的鏡子並不是金屬鏡、玻璃鏡,是自然界平靜的水面,是器皿中清澈的水。表示照看自己容顏,最初的字是「監」,這是一個會意字,繁體為「監」。左上的部件「臣」表示睜大的眼睛,代表觀察,照看;右上的部件是跪坐俯視的人(或者兩個部件合在一起);下面的「皿」是「飯食之用器也」(漢·許慎《說文解字》)。嚴格的說,「皿」是盆盤之類口面較寬可盛水盛物的器物。幾個部件合起來,表示人在水盆裡照看自己的容顏倒影,故「監」的本義是察看。

這種照面飾容的盤子也叫「監」,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青銅的盛水監,於是字體就演變為「鑑」或「鑑」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鑑,大盆也,一曰監,諸(兼詞,於之)可以取明水於月(映照出明月)。從金,監聲」——但這仍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鏡子。真正的鏡子是由青銅合金鑄造的銅鏡,可以執於手中,不再需要藉助水面為介質。

青銅鑑的誕生,在神話傳說中亦由來已久。相傳最早的鏡子是上古黃帝的妻子嫫母發明的,那是一塊可以在陽光下照出臉龐的石片,她把石塊表面磨平,清晰度更高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塊磨製的石鏡誕生了!黃帝受嫫母啟發,開始以銅鑄鏡,「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軒轅黃帝傳說》)。「饒州俗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述異記》)。

2、銅鏡的發展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末齊家文化中,就開始使用銅鏡,經歷了商、周、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後,銅鏡才逐步為玻璃鏡所取代,退出人們的生活。

銅鏡可算是中國古代諸種金屬器物之中沿用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過許多影響的古器物。銅鏡本身是一種工藝美術品,鏡子的背面一般都鑄有精美的紋飾或文字,這些紋飾的圖案造型與銘文,往往濃縮了人們的社會思想觀念與審美情趣,體現了較高的工藝製作技術水平和藝術價值。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鏡形基本為圓餅形鏡身,半圓球狀鈕,紋飾有平雕、線雕和浮雕。

3、神秘的技藝

漢代銅鏡精美的鑄造工藝和紋飾令人讚嘆,特別是深埋地下數千年,至今仍不鏽蝕的工藝更令人深感神秘。

《周禮·考工記》中就記載了製作銅鏡的合金比例:「金錫半,謂之鑑。」銅鏡合金中普遍含有鉛,鉛加入合金,提高了銅鏡的強度。《淮南子·修務訓》中也有明確記載:「明鏡之始下型(模範),朦然而未見形容,及其扢以玄錫,摩(通「磨」)以白旃,鬚眉微毫可得而察。」《呂氏春秋·達鬱》有用白氈蘸著「玄錫」來磨鏡開光的記載,漢鏡就曾有「和以銀錫,清且明」「和以玄錫,清而明」的銘文。

古人使用銅鏡需要經常磨光。因此也催生了磨鏡職業,匠人手裡拿著金屬工具,沿街敲打,婦女們聽見後就出來磨鏡,這就叫做「驚閨」。

4、豐富的意蘊

銅鏡是古人照面飾容的日常生活用品,其紋飾凝結了古代工匠的審美意趣,其功能便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方面。

銅鏡本是日常用品,但由於鏡子具有反光、照出影像的特點,引申出許多社會功能,其一就是隨葬品。由於銅鏡所具有的破暗取明作用,再加上古代「視死如生」和「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的觀念,人們以之為隨葬品,以供死者在陰間繼續「使用」。銅鏡不獨為古代貴族墓葬中常見隨葬品,王公貴族的往往是製作精良、紋飾精美、尺寸大,而一般的平民百姓的尺寸較小,紋飾普通。

這些埋藏在古代墓葬中的銅鏡紋飾特徵,為墓葬的斷代提供重要的依據,是考古斷代的標識。

銅鏡兼實用與審美價值,自然成為人們饋贈的禮品。據《唐書·禮樂志》記載,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這天也被定為「千秋節」,又稱為「千秋金鑑節」,群臣會獻上美酒和銅鏡祝壽,玄宗也會贈群臣以銅鏡,以示聖恩。習俗流傳民間,贈鏡活動盛行,自然推動銅鏡製作的發展和技術水平提高。

銅鏡大多是圓的,圓形在古代有圓滿、團圓、吉祥之意,成為「花好月圓」的象徵。因此在古代,銅鏡就常用作為愛情婚姻的信物,圖紋有雙鳳鏡、雀繞花枝鏡、瑞獸鸞鳳葡萄鏡等,還有啟蒙和增加夫妻生活情趣的圖紋。

「破鏡重圓」的故事,「山雞舞鏡」的傳說(《異苑》),「化鵲捎信到夫前」(《神異經》)等傳奇,都與愛情有關,也往往成為許多詩文的題材。這些故事,既表達了古人的美好願望,又說明了銅鏡作為愛情的信物,其意蘊是淵源有自的。

古人不太理解銅鏡映射的原理,以為銅鏡本身可以發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驅邪。因此很多道士修行煉丹時鏡不離身,佛教和道教以之為不可缺少的法器。

古代銅鏡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發展變化,展示了古人的藝術想像力和社會文化觀念,研究這些紋飾銘文,為人們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實物證據與獨特視角。

相關焦點

  •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渦紋銅鼎」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渦紋銅鼎」 2020-10-19 23: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公佳航出國|最全《國家寶藏》文物名稱中英文對照
    中公佳航出國為您提供最新出爐最全《國家寶藏》文物名稱中英文對照,如果在考試中出現,希望可以對有需要的考生提供幫助。如有疑問可瘋狂打call,60957181.最近CCTV節目《國家寶藏》(National Treasures)大熱,掀起了一股「國寶熱」。從主持人到國寶守護人,從專家講解團再到節目臺詞都為大家津津樂道,被認為是2018年的一匹綜藝黑馬。
  • 【館長說文物】鏡鑑千秋——博物館裡話銅鏡(圖)
    原標題:【館長說文物】  鏡鑑千秋  ——博物館裡話銅鏡其中,「TLV」形符號即為博局紋,也稱規矩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為四神,或四靈,是古人信奉的星宿神——四方之神,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古人為什麼會將這樣的符號和紋飾鑄於銅鏡之上呢?這又究竟代表了什麼?關於四神博局紋銅鏡學界歷來眾說紛紜。  博局紋有的說它是早期銅鏡紋飾演變而成的,有的說它是由古代遊戲六博演變而來的。
  • 河南濟源:發掘一面新莽時期的四神規矩紋銅鏡
    濟源又發掘出一個文物!日前記者從濟源文物工作隊獲悉濟源建業桂園商住樓項目工地考古發掘出一面新莽時期的四神規矩紋銅鏡這件銅鏡製作精良、形態優美圖紋華麗、銘文豐富為研究中原地區新莽時期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文化形態與青銅冶煉技術、製作工藝水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菱形雷紋銅卣」
    「讓更多國寶回家,讓國寶永不離家」 國家一級文物「菱形雷紋銅卣」 菱形雷紋銅卣(yǒu),國家一級文物,商代青銅器。
  • 看見文物|新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的「銅鏡」
    蟠螭紋銅鑑,戰國,1957年河南陝縣後川出土。 李曉霞/攝鑑的外形特點是腹部橫截面與口部為圓形,上腹壁較直,下腹壁圓曲內收成底。此銅鑑頸部收斂、弧腹、圈足。外壁飾三周蟠螭紋帶,紋帶間和圈足上各有一道繩紋,近口處附一對獸首形環耳。鑑有陶質、青銅質,據推測,古人將水注入鑑內後,可以利用平靜的水面自視。蟠螭紋銅鑑,戰國,1957年河南陝縣後川出土。
  • 扶風縣博物館銅鏡藏品舉要
    扶風縣博物館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關鎮,是一座融廟宇古建與文物陳列於一體的,頗具地方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曆代文物和近代革命文物近1萬件,其中以西周青銅器稱最,享譽海內外。該館共收藏曆代銅鏡400餘面,上至先周,下到晚清,各時代銅鏡均有所見。  戰國 蟠虺紋鏡(圖1)
  • 涼山寶藏(15)丨纏枝紋束髮金冠開啟一段「明代變遷史」
    而村民口中的「金帽花兒」正是本文的「主角」——現珍藏在涼山州博物館的纏枝紋束髮金冠。那麼,此次出土的兩塊青石和纏枝紋束髮金冠有何關聯?兩座墓的主人又有何關係?是否能從中得到一些金冠主人的信息?「昭勇將軍」李斌後人指認墓誌碑出土位置。 陳雲庚 攝隨著研究的深入,考古人員發現,兩塊青石板就是昭勇將軍墓誌碑。
  • 瑞獸呈祥:西漢晚期到六朝的龍紋銅鏡(一)
    銅鏡的種類很多,以龍的形象作為主題紋飾的鏡子,是中國古代銅鏡中的一大類型。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徵,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中國夙有「東方巨龍」之稱,龍文化曾是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個特殊構成部分。可以說,文化涉及到哪裡,龍文化就延伸到哪裡。
  • 隋代銅鏡上的十二生肖圖案
    圖①圖② 隋唐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同時亦是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的鼎盛時期。因為隋代時間短,科學發掘出土的銅鏡數量不多,又因其形制、材質、鏽跡同唐代早期的銅鏡相類似,所以學者們大都將隋鏡和唐鏡統稱為「隋唐」鏡。
  • 中國銅鏡紋飾、樣式發展歷史
    中國銅鏡的製作和使用具有悠久的歷史,根據考古發掘,年代最早的銅鏡為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從齊家文化至西周末春秋早期製作的銅鏡,多以紋飾簡單、形體小、種類少。此一時期為中國銅鏡製作早期階段。
  • 《國家寶藏》亮相第八屆「博博會」 12月9日第二季回歸
    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李巖)前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主辦的第八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在福州舉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國家寶藏》受「博博會」邀請,舉辦了主創經驗分享會和「讓文物活起來的創新性實踐與落實—《國家寶藏》節目文博論壇」。據悉,《國家寶藏》第二季已定在12月9日央視綜藝頻道黃金檔全面回歸。
  • 724件珍貴文物亮相國博 金縷玉衣竟腹部隆起?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 上官雲 應妮)2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河北博物院共同舉辦的「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在北京開幕。記者了解到,這次展覽為期3個月,展品總數共計151套724件,其中149套722件文物來自河北博物院。
  • 來瞧瞧焦作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長什麼樣?!
    連閣式陶倉樓分為附樓在主樓左側和右側兩種,這裡咱們要說的就是附樓在主樓右側、焦作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鬥拱之間各開一豎長方形門,門周邊以凹凸稜紋刻出門框。樓體右側開一洞口,以承納閣道的榫頭。三層設有長方形的迴廊,雕刻有左右對稱的直線紋、對頂三角紋、菱形紋等圖案。第四層為橫長方體,面闊54.5釐米、進深27釐米、高19.4釐米。中間鏤空雕刻出上下兩層窗戶,每層五組,直欞式窗欞,上下、左右相鄰窗戶為橫豎相間。頂面覆長方形腰簷。
  • 中貿聖佳25周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止水·中國古代銅鏡專場高清...
    高浮雕工藝代表了東漢銅鏡藝術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此鏡方寸之間,用一絲不苟的高浮雕工藝將神人神獸雕琢的栩栩如生,布局妥帖,造型生動,刻畫細緻,鑄造精湛,銘文之意恢弘磅礴。雕塑、鑄制、版模品相佳,是東漢青銅鑄造工藝至善盡美之作。 39.
  • 網傳國家一級博物館遭野蠻施工 致使文物暴露野外
    劉洋 攝針對網絡爆料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南省南陽漢畫館(簡稱漢畫館)圍牆夜間遭強拆破壞,致使文物暴露野外、面臨嚴重威脅的消息,記者3日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由該局成立的調查組已於昨日(2日)進駐南陽市展開調查。公開資料顯示,創建於1935年10月的南陽漢畫館是目前中國建館最早、藏品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座漢畫像石刻藝術博物館,現收藏漢畫像石總量已達兩千餘石。
  • 評分高但熱度始終上不來 《國家寶藏3》終究曲高和寡?
    如此「凡爾賽」的主持詞,出自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以下簡稱為《國家寶藏3》)「001號講解員」張國立之口。這檔由央視出品、製作、播出的文物類節目,融合運用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得到了觀眾的好評。  《國家寶藏》第一、二季均斬獲豆瓣評分9.1分的高分,如今第三季更獲得豆瓣9.5分的超高評分,甚至在B站上的評分達到了9.9分。
  • 12件國寶的星座故事
    這個具有白羊氣質的青銅器,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一級國寶。 重輪星芒紋銅鏡-巨蟹座 這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存世最早的鏡子。
  • 銅鏡漢代時也曾被山寨,宋代鏡子坊已有「打假」意識
    最近,「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在國家博物館舉辦,260餘件精選銅鏡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歷史、製作工藝以及功用價值等。從齊家文化出土的銅鏡到殷墟婦好墓銅鏡;從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到西漢「中國大寧」銅鏡;從唐代「大吉」嫦娥月宮紋銅鏡到清代嬰戲紋銅鏡,一面面銅鏡既傳遞出獨特的中式美學,也展示出深厚的歷史文化。
  • 七夕:破鏡重圓、雙鳳交頸 透過文物觸摸古人愛情 - 瀟湘晨報
    七夕:破鏡重圓、雙鳳交頸 透過文物觸摸古人愛情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湖北 正文 來源:湖北日報 時間:2020-08-25 09:56 8月25日是今年的七夕節,七夕是乞巧、祈福的節日,因「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在當代也被類比作「中國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