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選股寶APP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所有分級基金最後交易日為20年12月31日,,伴隨著2020年底的最後期限已過,這也意味著分級基金在日內迎來了集體終止上市。
分級基金退市有兩種選擇:一是轉型為LOF或指數基金,二是清盤。根據基金公告顯示,存量的66隻分級基金將於4日和5日陸續轉換成LOF基金。
集思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場尚有66隻分級基金,其中僅有2隻溢價率為正,平均溢價率為-1.97%。
01
分級基金的發家史
分級基金始于于2007年7月9日,由國投瑞銀基金公司推出的國內首隻分級型基金「國投瑞銀瑞福分級基金」正式開始募集,拉開了分級基金的大幕。
由於當時沒有股指期貨、融資融券,帶槓桿的投資工具權證又被要求停止發行而逐漸淡出證券市場,但因其稀缺性,造成帶槓桿的封閉期五年的老瑞福進取在上市初期溢價交易。
隨後的幾年,興全基金、銀華基金、等也先後發行設立分級基金,但直到2010年數量仍不到10隻。
2011年,分級基金開始快速發展,當年分級基金的總數了達到18隻。覆蓋股票類的主動管理型、被動指數型分級基金,債券型固收類分級基金等。2012年,延續著2011年快速發展勢頭。
2013開始,分級基金迅猛發展,分級基金跟蹤的標的越來越細分化,從起初房地產、醫藥、有色等行業分級到軍工、國企改、工業4.0等各位細分領域行業和主題的分級基金越來越多。
然而,當時間進入2015年下半年,由於市場波動和投資者教育等問題,監管層叫停審批分級基金,在2018年4月發布的資管新規中,明確規定了公募產品和開放式私募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
文件指出,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確保平穩過渡,過渡期為本意見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
不過18年、19年僅僅有4隻、7隻發布相關公告,直到2020大限年才迎來「清退潮」。
02
轉型中的困難
有分析人士此前指出:清盤好辦,但轉型並不容易。轉型要通過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通過,但囿於分級產品的市場稀缺性,想以此作為槓桿投資工具的投資人不在少數。這與到期清盤或規模萎縮帶來的剛性任務不同,阻力依然很大。
根據相關規則,參與表決的基金份額需佔權益登記日基金份額的50%以上,整改方案則要求獲得參與投票表決的2/3份額以上的基金持有人表決通過。
然而,持有人大會召開失敗卻並未能影響分級基金的整改進程。
據媒體報導,儘管有基金持有人大會反對的聲浪,但依舊有此類基金公司公告指出:基金管理人將多個監管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的要求於2020年底完成整改,取消分級運作機制,並終止相關分級基金份額的上市。
這也意味著,中小投資者的不配合或反對,導致持有人大會召開失敗,實際上並不能阻擋分級基金的整改大限。
03
轉型為LOF的命運
據報導,大部分或是絕大多數分級基金的轉型方案都是分級基金的A、B兩個可以場內交易的子份額退出,母基金變成可以場內交易的LOF。
值得注意的是,在存量的分級基金中,無一選擇了ETF產品。
業內人士透露,從基金公司角度,最直接的原因還是ETF產品管理費率太低,現有分級基金管理費率通常為1%,如果轉型為只有0.2%管理費率的ETF基金,那基金公司顯然是不賺錢的。
04
之後將如何走?
據基金公告所示,持有的分級基金A、分級B份額,會以12月31日當日日終基礎份額的基金份額淨值為基準,按照各自的基金份額淨值折算成場內基礎份額。A份額和B份額基金份額持有人持有的折算後場內基礎份額取整計算,餘額計入基金資產。
折算基準日次日,也就是2021年1月1日,原分級基金的基金合同失效,LOF基金的合同生效,之後基金管理人就可以申請基金份額上市交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