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奇大西北310萬平方千米的版圖上,群山巍峨,江河橫流,草原豐茂,湖泊恬靜,構成了浩瀚廣袤、如詩如畫的錦繡山川。黃河、塔裡木河、嘉陵江、漢江等江河所形成的流域,不僅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境內外遊客心目中的旅遊勝地。
大河遠上白雲間,盡顯風骨柔情——西北江河地名故事
當你走進西北的每一條江河,看兩岸樹綠花紅,客舍青青,聽一段悠揚悅耳的花兒、信天遊或慷慨激昂的秦腔,就會被眼前這美色與韻律陶醉,心中溢出一段漣漪,一股柔情;而每一條大河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總讓人浮想聯翩,難以忘懷。
黃河之水天上來
蔚藍色的蒼穹下,遠處巍峨的巴顏喀拉山雪線以上一派潔白,高高聳立的瑪尼堆後面一條條彩色經幡隨風起舞。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多米的地方,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這條潺潺流水,就是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的源頭卡日曲。卡日曲是藏語,意為紅銅色的河,溪流沿卡日曲河谷由西南向東北而流,沿途接納大大小小的眾多支流,逐步匯成一條寬約10米多、深1米多的小河。河水穿過100多千米的峽谷,在巴顏禾欠山與約古宗列曲會合,注入瑪曲河。在穿過扎陵湖和鄂陵湖之後,黃河便開始了一直到山東黃河入海口長達5464千米的不息奔流。
在我國黃河是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大河,是世界第五大河。在古代被稱為大河、長河,因其河水渾濁呈黃色,從東漢時期開始就被稱為黃河。黃河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南至秦嶺,北抵陰山;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四個地貌單元,在華夏版圖上畫了一個碩大的幾字,經過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九省區,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入渤海,落差4480米,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千米。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自從110萬年前黃河最大支流的渭河平原上出現了藍田猿人的足跡後,華夏民族的先祖們便開始在廣袤的黃河流域裡經天緯地,繁衍生息。從大禹治水、鄭國鑿渠,到新中國通過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利樞紐等防洪排淤工程;三北防護林等水土保持工程與龍羊峽、劉家峽等水力發電工程,黃河這條「古老東方的一條龍」,如今正呈現出歲歲安瀾、處處如畫的壯麗景象。
色澤渾黃、奔流不息的黃河水滋潤著華夏大地,孕育了五千年光輝燦爛的黃河文明,而沿河分布的眾多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溼地公園、水上樂園等,早已成為國內外廣大遊客心儀的旅遊目的地。
塔裡木河,故鄉的河
「塔裡木河,故鄉的河,多少回你從我的夢中流過,無論我在什麼地方,都要向你傾訴心中的歌」。
維吾爾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克裡木動情的歌曲,跟隨著我國第一大內流河塔裡木河的潺潺流淌,在魅力新疆天山南麓與喀喇崑崙之間近20萬平方千米的塔裡木盆地中激情迴響。
「塔裡木」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田地、種田。塔裡木河全長2137千米,由發源於天山的阿克蘇河、發源於喀喇崑崙山的葉爾羌河、和田河匯流而成,自西向東蜿蜒於塔裡木盆地北部,流域面積19.8萬平方千米,最後流入臺特馬湖。塔裡木河是保障塔裡木盆地綠洲經濟、自然生態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線,被譽為"生命之河""母親之河"。
地處塔裡木河上遊的阿拉爾市是一座具有濃鬱兵團情結的英雄城市。1949年11月,由王震將軍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359旅揮師西進,駐防南疆,在塔裡木河畔吹響了屯墾戍邊的衝鋒號角。這些曾經南徵北戰的指戰員們,以"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裡,屯墾在天山"聞名。七十多年過去,通過幾代兵團人與當地各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塔裡木河沿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轄14個師市及185個農牧團場,開墾出的土地面積達7.06萬平方千米,佔新疆總面積的4.24%,佔全國農墾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朝霞映湖水,雪山倒影映藍天;黃昏煙波裡,戰士歸來魚滿船」。博斯騰湖、巴音布魯克草原、澤普金胡楊林、喀什葛爾老城、帕米爾旅遊區,這些分布在塔裡木河流域的國家5A級景區,像一顆顆綠色寶石,在新疆版圖上熠熠生輝,鮮亮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