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上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孩子身體是否健康,取決於他身體的陰陽平衡,並且這個平衡是以陽氣為主導地位、動態發展的,「陰陽互根、陽生而陰長」,陽氣生長,也帶動陰氣的生長,陰陽氣的不斷生長而形成新的平衡,這種平衡不斷更迭,也就是孩子整個生長發育的過程。
如果孩子的這個平衡被打破,或者失衡了,就容易生病,中醫上講,積食是百病之源,「疳積」又是小兒四大難症之一,大部分的小兒積食,都是由積食引發的,因此,如果想讓孩子少生病,正常生長發育,就必須要處理好積食。
孩子這4個異常,是積食露出的「破綻」
1、有口氣
孩子前一天晚上吃多了,第二天早上就有可能出現有口氣的問題。
未被消化的食物堆積在胃腸內,孩子睡眠中的胃腸蠕動慢,這些食物慢慢發酵,產生的酸腐氣味,就會從孩子的嘴裡跑出來。
2、睡眠不安穩
90%以上積食的孩子偶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不安穩的問題。
古語有云,食不和則臥不安。若是孩子肚子裡有未消化的食物或者已經出現了腹脹、腹痛的問題,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睡眠質量,夜裡翻身、說夢話、手舞足蹈都是有可能的,甚至會突然醒來哭鬧,當父母知道了是積食的原因後,對於孩子睡眠質量差的問題,也就自然能理解了。
3、臉發紅
積食的孩子,身體內積滯化熱,熱量上升出現在臉部,會導致臉頰發紅,尤其是右側顴骨部位,還有一些孩子嘴唇也會表現為紅色,但是家長要注意的是,孩子嘴唇顏色是一個動態的,不要一看到孩子嘴唇紅就覺得是積食了,除此之外,舌尖變紅也有可能是積食化熱。
4、口渴
有些孩子在積食時總是會口渴,想要喝很多水,這是因為熱量要散發需要比較多的水分,再有就是積食的孩子愛出汗,出汗後也需要補充水分,但有的時候不會表現為想喝水,而是要著喝一些奶或者飲料。
孩子的積食,都是父母「造」出來的?
1、過度餵養,孩子已經吃飽了家長卻追著餵飯,讓胃很撐。
2、零食吃得太多,胃得不到休息,孩子有可能是口欲,家長卻以為是餓了。
3、吃寒涼食物,尤其天氣熱的時候,脾胃最怕寒。
4、挑食、偏食,對於自己不喜歡的食物就不吃,家長縱容這一行為。
5、腹部受涼,致消化不良。
6、積食後父母不重視,認為餓兩頓就好了。
孩子積食,先別急著吃藥,早晚喝點它,孩子脾胃好,長高又長肉
很多家長都知道保和丸是經典的小兒積食方,所以有很多家長會準備一些保和丸,但實際上,在現代飲食結構改變的同時,小兒積食所需要的調節方式也應有所變化。
保和丸固然是經典,在保和丸基礎上的猴菇鋅棘在當今小兒積食方面使用更加普遍,它的受眾更廣,並且針對現代兒童的飲食結構進行改良的,猴菇鋅棘中有十五種成分,不僅消食,還能健脾、和胃、促進吸收,其中的猴頭菇、雞內金、沙棘、茯苓、山楂、山藥、橘皮、低聚半乳糖、牛磺酸、葡萄糖酸鋅等等都是經典成分,藥食同源,又對脾胃沒有刺激。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過猴菇鋅棘方子的雛形,其中猴頭菇、茯苓、雞內金、山楂、橘皮、低聚半乳糖等成分的作用如下:
猴頭菇:修復胃黏膜,改善胃口。
茯苓:補氣,健脾滲溼,用於脾胃停滯。
雞內金:藥用價值很高,消食化積,除熱止煩。
山楂:活血化瘀,開胃健脾,促進蛋白質、脂肪類食物的消化。
橘皮:理氣降逆、調中開胃、燥溼化痰。
低聚半乳糖:是雙歧桿菌和嗜酸菌的營養源,促進腸道菌群平衡,提高腸道對營養的吸收率。
猴菇鋅棘製作過程繁複,成分多,並且像山楂這類成分還需要炒焦,否則會刺激孩子腸胃,解決製作過程的問題可選擇製作好的,在孩子有積食困擾時,取出一包衝泡就可以,水不要太多,直接讓孩子喝就可以,很方便。
積食孩子的家長可點擊下方↓↓↓卡片獲取
推拿3個穴位,可輔助積食緩解
(1)摩腹
家長把手掌搓熱,以順時針的方向,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方向按揉,在摩腹時,可以稍稍用力,甚至如果孩子年齡稍大一些了,選擇揉腹都可以,具體的力度可根據孩子的反應來調節,摩腹大概5分鐘作用。
(2)掐揉四橫縫
四橫縫的位置在孩子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一指關節的橫紋處,是常用的消積穴位,也有一些積食嚴重的孩子來挑疳的,選擇的就是這個穴位,家長在操作時,用用大拇指甲去掐揉,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也可以用指腹去磨搓。
(3)順運內八卦
家長用左手握住孩子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用右手的拇指腹以順時針的方向去按揉孩子的掌心位置,畫圈的方式磨搓,大概5分鐘即可,對於小兒積食有緩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