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0年前春節阿拉是怎麼過的
據《勞動報》報導,提到春節,最先想到什麼呢?吃團圓飯?還是收紅包、拜年?改革開放40周年了,上海從「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連續三個三年大變樣」,到建設「四個中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再到如今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城市的變化翻天覆地,而40年間4代人的年節內容與形式也發生了巨變。
「我們的春節」民俗民間藏品展最近在上海圖書館展出,通過春節習俗變遷這一線索,還原了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上海的民生變化。記者在現場見到,石庫門布局的展廳分為4個部分,每部分講述了一代人的故事。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的票證、年曆卡,還是90年代的蛋糕盒,無不引起陣陣共鳴。
憶起當年添置年貨場景
「這張春節票證,一下子就勾起了很多回憶。」昨日,62歲的樊老伯掏出手機,把玻璃櫃內的票證拍了個遍。他告訴記者,置辦年貨是他們這代人過春節時的重要內容。那時,幾乎所有商品都是嚴格憑證、憑票、定量供應的,大家需要使用票證採購張羅過年的吃食。
「這張是1981年春節時靜安區副食品公司的魚票,上面寫著花色(小戶)。一家五口以下是小戶,五口以上的是大戶。我們家是小戶,我清晰記得當時拿著魚票和家人去採購的場景。」樊老伯說,光有票證還不夠,添置年貨還要靠排隊。好幾個春節,天還沒亮他就去排隊了,只為能挑到品質好些的魚。「現在想起來,那時過年真熱鬧啊。」他感慨道。
不僅如此,年曆卡也讓一些年長的市民倍感親切。記者見到,年曆卡上有的印著草原英雄小姐妹,有的則是漂亮的洋娃娃、生肖等。「太親切了,那時朋友間會比較誰的更好看。這套娃娃年曆卡我也有,至今還收著呢。」身為「60後」的陳先生說。
白酒+蛋糕曾是「網紅」
在上世紀90年代展區,一輛鳳凰牌自行車擺在醒目的位置,只見車把上掛著兩瓶「七寶大曲」,車籃子裡放著一盒上海食品廠自產自銷的精美西點,後座上則是「喜來臨」奶油蛋糕。據介紹,90年代初期,上海的改革開放進入了新階段。從公有住房出售試點到房改綜合配套改革,從「菜籃子工程」到蘇州河綜合治理,從國企改革到浦東開發開放……市民感受到日常生活和城市發展全方位喜人變化,這些變化也在節日裡得到了直接體現。
「七寶大曲可是當時過節送人的最佳禮物,奶油蛋糕則是最好的點心。」「上海人糖果要大白兔奶糖,餅乾一定要金雞牌餅乾。」現場,不少市民津津有味議論起了當年的「網紅」禮物。「印著大公雞圖案的糖果盒、第二食品商店或哈爾濱食品廠的蛋糕盒、人參蜂王漿……這些過年時候都送過人也收到過。」一位市民表示,生活條件好了之後,走親訪友時購置禮物逐漸有了更多選擇。
如今過年方式很多元
邁入21世紀展區,背投電視機循環播放著「春晚」經典小品,影碟機旁放著家家戶戶必備的水晶果盤。隨著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挨家挨戶上門拜年的方式也漸漸被簡訊、微信拜年取代。年輕人不再進商場排隊買年貨,而是選擇輕點滑鼠的方式,過年方式多元了起來。
春節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眾多形式和內容的傳承,譜寫了辭舊迎新的歷史篇章,也折射出了時代變遷中的傳統文化和人文情懷。「這個展覽結合了改革開放40周年的主題,用老百姓自己的東西講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很貼切很應景。」策展人張偉平說。
據悉,本次展覽由上海東方宣傳教育服務中心、上海市收藏協會主辦,上海市浦東新區收藏協會協辦,將持續至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