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日經中文網
我當年來日本時,就常聽說「關西人比較小氣」,但我實際上遇到的關西人並不小氣,對這種說法多少存疑。
最近日本服飾網購大廠家ZOZOTOWN作了一項期間限定的「運費自由化」的實驗,即原本運費一律200日圓,10月1日起3周內改成「0-300日圓」,自由決定運費,結果平均運費最低的就是關西人,讓日本人都覺得:畢竟還是關西人最小氣。
這樣就論定關西人小氣,關西人實在有點可憐。這種說法多少是從東京人的價值觀來判斷,關西人基本上是認為買東西不能買貴了,能買到便宜的話,就儘量買便宜的,才算是購物高手,因此還會討價還價,買到貴的會自覺是一種「恥辱」,因此有便宜的當然會去選擇。
△大阪的象徵通天閣
這種看來,臺灣人也差不多,買東西不想買到貴的,能便宜就儘量便宜。如果因此說關西人小氣,有點難以接受;此外,也是因為關西的人與人的距離比較小,很容易在買賣時相熟起來,討價還價就比較容易。
這次運費實驗的結果,付最少的前5名都是關西圈,第一是奈良,其次是大阪、兵庫、滋賀、京都,而支付最多的是福島、巖手、青森等東北的縣,讓人覺得東北人果然最老實、體恤別人的立場,也因此在311東北大震災時,才會有互讓飯糰等的美談。
對錢的用法或購物的價值觀,或許跟地理確實有關。像東北原本是冬天很長的農漁業地區,居民之間必須互助才能生存,而關西則是商業地區,對於金錢的計算比較精準,如果不錙銖必較的話,就無法賺錢生存。因此對錢敏感,其實是關西人的生存本能。
所以,用「小氣」一個詞來描述關西人是不準確的,可以說「關西人對錢比較認真」、「關西人用錢用的比較高明」,甚至「關西人比較知道金錢的價值」,不會想為了面子就亂用錢。物品不值這個錢的話,就會殺價,討價還價是一種交涉,沒有什麼好丟臉的,東西能便宜買到才不丟臉。
△大阪的購物商場
有許多關西的店,原本定價就打算讓人殺價的,偶而遇到關西以外的人來買,卻不殺價,反而讓店方很慌張,覺得賣貴了,反而給客人一些贈品。因此關西人不管買方賣方,內心都有物品的合宜價格的基準,雙方儘量去謀合,這並不是小氣。
相對於此,關東人尤其東京人,覺得把錢的事拿出來談很丟臉,不會問別人有關收入、東西買多少錢的事。像關西人看到關東人買了跟自己一樣的皮包,會問:「你這多少錢買的?」東京人往往大吃一驚,因為不管買貴買便宜,都不是別人可以過問的。
但關西人覺得同樣東西,要是買貴了很沒面子,瞬間覺得自己買的東西很沒價值,如果買的比對方便宜就會很得意,覺得自己買的好。但東京人多少覺得,自己買的貴一點也無所謂,不想談價錢的事,甚至覺得如果自己買便宜了,會被人認為自己是在拍賣搶便宜貨,很沒面子。這跟關西人正好相反。
東京人即使是好友間,收入、生活花費等,也往往是禁忌,不會隨便提。尤其初次見面的人,不會直接問對方收入多少,要問也要繞來繞去地打聽,因為不能隨便踏入別人隱私的部份;但關西人在聯誼時,常常直接問對方收入多少,不會覺得不對勁,認為大家應該開門見山說話,不扭扭捏捏、裝模作樣才好,只能說是文化的不同吧。
△東京購物街
關西人覺得「便宜地買有價值的東西」才是有能力、有眼光、聰明的人,會受到尊敬,這是商業地區的人的思維。如果付了錢就要有一定的回報,否則就是浪費。因此關西人即使讓孩子去學鋼琴,與其花好幾個月學一首難彈的曲子,還不如快點學會彈簡單的曲子。
這樣說,或許會覺得我很偏袒關西人,大概因為關西人跟臺灣人差不多吧!像我最近跟一位公司股票在日本上市的臺灣人CEO去旅行,在函館朝市,他只稍微轉了一圈,就買了整個市場最便宜又狀態最佳的乾貝,並成功地還價3成,連店舖主人都嘆為觀止,表示實在太接近成本價了,無法給任何贈品,他也很得意自己採購成功。
我知道他並不小氣,不過遇事把錢用在刀刃上,其他能省則省,不必當冤大頭,或許關西人也是同樣想法吧!
劉黎兒 /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臺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撰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