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來報復性消費,「拼直播」能拯救實體零售業嗎?

2021-01-10 中國新聞周刊

在疫情最為嚴峻的2、3月份,原創時裝品牌烏丫CEO周龍形容自己的心情「沒那麼緊張」。因疫情限制,線下的百家門店關店近八成,從2月初起,營銷的重點不得不轉到線上——幾個臨時拉起的微信群每天定時發布福利活動,淘寶直播持續進行,線上的銷售收入一度能夠達到門店的三分之一。

疫情給線下消費按下暫停鍵,原本重度依賴線下的零售企業紛紛轉戰線上,創造出不小的聲量。

隨著疫情轉入常態化防控,各大商業綜合體陸續全面復工,不少實體零售企業面臨的尷尬是,門店的大範圍復工,並不意味著客流量和銷售額的復甦。

預期火熱的新年開局,已經演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如何「預後」是線下零售企業最緊要的問題。

「線下品牌商依靠有自身品牌力,把一些增量客戶帶到了線上,加上疫情期間針對產品給出讓利、優惠,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今實體零售企業首要面臨的就是線上流量的下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胡左浩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認為,未來線下和線上渠道的邊界會進一步模糊,實體企業「預後」應當思考的是能否建立起數位化生存的能力。

行業內抱團取暖的自救已經在行動。4月15日下午,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組織了一場「線上×線下人貨場融合與重構」閉門研討會,直播、百貨電商、私域流量,這些線上生存的能力標籤已經成為高頻詞彙。

等不來的報復性消費

「目前商場進店客流基本上是維持在去年一半的水平,在二三月份時候商城客流一度下降80%以上。」正月十六復工第一周,聯想來酷副總裁楊大偉就回到了位於北京華潤五彩城的門店。

疫情期間線下零售停擺,很多店面無法開張做生意,部分商場直接關閉,商城客流大幅度下降。「包括直營、加盟、授權在內的超600家門店,曾一度休店超過50%。」楊大偉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

進入4月份以來,線下零售企業陸續收到復工的通知,百貨、商場等也逐步將營業時間恢復至疫情前的狀態。然而,不少實體零售企業的感受是,商場較高的復工率,並不意味著客流量和銷售額的同步復甦。

根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4月13日發布的第2期《零售業復工復產情況調查報告》,目前全國81%的受訪商場已經實現全面復工,但是銷售額仍未恢復正常水平,其中受訪企業的銷售額恢復至60%及70%的企業佔比為46%,近一半的企業銷售額的恢復仍集中在60%~70%之間。

來自全國各地復工後的利好,曾不斷推高商家對「報復性消費」的信心。從2月10號開始復工到第四周,上海共售出7.2萬杯珍珠奶茶;停業40多天的海底撈恢復堂食後,有顧客排隊兩小時等位……

對「報復性」消費的關注在3月底到達高峰。然而,不少平臺針對疫情後是否會報復性消費的「摸底」調查顯示,消費者多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與消費相對的是居民高漲的儲蓄率,根據央行4月16日發布的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3月末,我國本外幣存款餘額206.42萬億元,同比增長9.2%。人民幣存款餘額200.99萬億元,同比增長9.3%,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2個和0.6個百分點。在疫情好轉的背景下,家庭儲蓄意願還在繼續上升,近日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等聯合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有超過一半(50.2%)的家庭會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僅9.4%的家庭減少儲蓄增加消費。

「報復性消費已經不期待了。」這是很多實體零售商家的共識。疫情期間,合作的工廠無法開工,周龍主動或被動取消了很多生產計劃,跟其他同行一樣,他覺得「能做的事情都在做」。從2月初,客服人員拉起數個名為「UOOYAA限時怪誕集市」的微信群,每天定時在群裡發布活動;淘寶直播增加了場次,他也曾空降直播間送出額外福利。

形勢因海外疫情的蔓延變得更為複雜,周龍越來越多聽到服裝圈同行的聲音,都是在討論「要不要關店、要不要關廠」。「疫情期間線上銷售能夠彌補一些損失,二三月份門店所在的商場曾給出了免租、半租等不同程度的補貼,如今門店的客流和銷售額只是原來的『零頭』,商家要承擔房租、人力等成本支出,很多企業都是在吃『餘糧』。」

對疫情及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預期,將實體零售推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擔憂的是,持續得時間越長,消費恢復得越慢。「全球疫情發展仍具有不確定性,各國或多或少的對人流進行管控,進而影響到經濟秩序的恢復,居民對收入、就業的預期不穩定,導致消費意願大幅度下降,尤其會壓縮非生活必需品的開支。」

近段時間來,包括杭州、鄭州、武漢在內的全國多個城市都在發放各式各樣的消費券,以此刺激消費市場。4月16日,上海市透露欲以「造節」提振消費,宣布將發放3億元電子消費券,在5月4日啟動一個覆蓋本地平臺、商家、終端產品的「五五購物節,全民打折季」,拉動市民消費。

各地刺激消費政策陸續落地的背景是,消費遇冷在宏觀層面的影響可能遠超預計。「非典時期,服務業整個消費在國民經濟的佔比貢獻只有39%,但是在今天你會發現它對宏觀經濟的貢獻率大幅提升到59.4%。」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說。言下之意,當前中國經濟的恢復對服務業的依賴程度更高。

更嚴峻的挑戰接踵而至,「零售業會在下半年進入很長的寒冬中,零售業有不同的業態,百貨業面臨的風險最大。」陳立平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認為,未來企業需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一方面政府的出臺的減稅等政策支持要陸續落地,另一方面企業需要積極自救,以營銷、引流等活動來提升消費。」

直播不是「救命」工具

線下零售企業在疫情期間上演的「花式」自救中,直播無疑創造了最熱鬧的場景。線下渠道受阻,一批實體零售企業迅速加入這場異常激烈的「屏幕之戰」,櫃姐直播、全員營銷來應對疫情衝擊。

媒體報導中,不乏這些直播「新手們」創造的成功案例——一名導購直播3小時服務的消費者人數,相當於復工6個月服務的客流,而一場3小時的直播,有櫃姐做到了平時一周的業績。「山東商家直播賣貨,四小時進帳30萬」「廣東老闆淘寶直播,拿下全國1/3成交額」「服裝店家直播帶貨,日銷十幾萬元」,則更像是一場場直播造富的故事。

開啟「直播購物」是線下零售企業絕地求生的戰疫工具。「疫情期間銀行網點關閉,公司提供貴金屬、珠寶零售業務的多家銀行渠道短期內難以恢復。」復工第一天,深圳金雅福集團副總裁肖瑩潔向公司建議,快速成立新零售部門,同時動員全員在線直播。

傳統珠寶企業面臨的境況是——長期依賴線下門店來客挑貨的銷售形式,線上化、數位化程度不足。去年的「帶貨節」,肖瑩潔看到珠寶行業的線上化機遇,他們與「頭部主播」薇婭推出的一款禮盒,10多秒時間完成了5000件的銷售,不得不在直播間臨時溝通補貨。

一場直播動輒是百萬、千萬甚至是上億元的銷售額提升,頭部直播圈子疫情期間日益呈現白熱化狀態。「賺錢還債」的羅永浩直播3小時收穫5000萬人圍觀銷售額1.1億,自帶光環、粉絲、流量的明星、大V匆匆入場,甚至不乏有復星國際董事郭廣昌5分鐘賣出一隻28800元Lanvin包、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古裝出鏡等企業家上陣直播的話題。

疫情轉入常態化防控,線下零售店依舊門庭冷落,「對於很多面臨生存壓力的企業,此時是否要做線上化的嘗試和投入,是兩難的選擇。」肖瑩潔觀察到的是,有同行在做轉型、試水直播,但是目前特別成體系、成效明顯的並不多。

「直播業態已經是紅海競爭,進入了重運營的時代,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已經難有機會。」相較於見諸餘媒體的直播「燥熱」,實體零售行業人士對直播有更清醒的認知。對於大多數普通商家而言,直播的效果因「人」而異,要想實現線上銷售仍有難度和門檻,並非「救命」的利器。

「商家直播帶貨的效果差異,潛藏在很多細節中。直播本身是全鏈條的製作,包括有策劃、預熱、傳播,類似於發布會,主播背後需要一個專業團隊去支撐,需要真正懂網際網路的、懂新媒體的人。」楊大偉認為,即使選擇與流量平臺、網紅主播合作,也並非是萬能的,必須考慮產品與平臺、主播的匹配。

線上化命題

胡左浩關注到疫情期間轉戰線上的線下零售創造出的聲量,分析其原因在於線下品牌、商城有較強的品牌力,與用戶建立起的信任感,把一些增量客戶帶到了線上。疫情期間的產品很多是線下品質較好的庫存,再給予一些折扣、優惠吸引到客戶的青睞。

後疫情時代,實體零售直面的問題是,線上線下的推廣與銷售如何整合與平衡。「很多客戶群體線上消費的習慣需要慢慢培養,目前選擇線上還是線下消費的產品品類已經相對固定,未來勢必有更多實體零售商家要到線上爭奪注意力,如何做好社區、社群的營銷、推廣,實現品牌的連結,這是實體零售企業『預後』值得深思的問題。」胡左浩說道。

疫情考驗企業的線上生存能力,許多小微電商商家、線下零售商也都意識到建立自己私域流量池的價值。某種程度上講,選擇網紅直播帶貨的商家,期待的也是網紅流量與自家私域流量進行經營、交互,最終完成流量沉澱。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私域流量的走俏,更源於品牌商家想要從電商平臺、外賣平臺或者其它一些網際網路平臺等一些「公域流量」獲得支持,普遍面臨流量成本過高的問題。

「商品銷售主要靠線下分銷和社群銷售實現,直播是一個手段,可促進銷售,但沒有社群賣不動貨,所以在直播之前,需要在私域流量池裡建群,提前預熱,準備充足後再開始做直播,才能產品銷售。」友阿股份網絡運營事業部總經理許勇波說道。由此看來,「公域流量」支持的電商平臺直播和線下零售企業的直播邏輯、立場並不相同。

在楊大偉看來,並非疫情導致了實體店轉型,它僅僅是對近幾年數位化、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來了一場全民加速。「未來平臺是無處不在的,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是引流的渠道,營銷不是單點的,而是全場景的營銷。對於傳統的線下零售業態而言,會越來越重視線上,發展線上將成為重要的增長點和有效補充。」

在阿里喊出「新零售」布局,京東「無界零售」加身,蘇寧力推智慧零售拓展全場景的這幾年,零售行業線上線下融合、實現數位化轉型的議題備受關注。對於面臨疫情持續性影響的線下零售企業,這些巨頭的嘗試,難稱得上可借鑑的範本。

「目前還沒有幾個非常成功完成數位化轉型的實體零售企業,只能說還在路上。」在去年中國國際零售創新大會上,畢馬威中國數位化和客戶業務合伙人毛健說道。在對60多家零售企業調研後,毛健表示,「如今大部分零售商還停留在數位化營銷、增量贏得客戶和門店管理上,而向後端走,中臺、供應鏈等的數位化是不夠的。」

這也解釋了眾多實體零售企業,嘗試數位化轉型時的滯後、猶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向東分析指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即期的收益與數位化投入之間沒有顯性的、線性的關係。

「不浪費一場危機」,對於最直接遭受衝擊的線下零售業而言,期待亦是如此。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否能成為線上線下融合的轉機?

在陳立平看來,對於國內以聯營模式為基礎的百貨業態,依靠線上發展是很困難的。「應對當下的危機,戰略的作用遠遠大於戰術,未來兩年之內,整個的通貨滯脹導致經濟環境的惡化,零售企業要做好最困難的預案。」

從線下到雲端,二者之間的「鴻溝」仍然存在。對於實體零售企業而言,面對租金、人力成本支出和銷售收入之間不斷擴大的剪刀差,活下去才是當下最緊要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報復性消費」真的來了?這屆「消費主力」怎麼說
    6月6日,北京消費季正式開啟。當日,主持人在王府井大街的臨時演播室直播帶貨。(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攝)  恢復性消費初步呈現   「今年趁著大促購置了幾套夏裝。」家住西安的青年高校教師王曦告訴《北京周報》,4月27日以來,陝西多所高校陸續安排返校複課,自己也結束了長達數月的線上授課。
  • 「報復性消費」為何遲遲不來?專家怎麼不吭聲了!網友:哪有錢消費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消費的快速反彈或一些人所說的"報復性購物"不太可能出現了,因為大多數經濟數據顯示,更多的人開始將重點放在了儲蓄上。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在防疫期間,很多人都宅在家裡,消費欲望受到抑制。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各地開始推進復工復產時,"促進消費"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不少專家都表示,"報復性消費"可能要來了! 但是,如果現在看一下官方數據,可以發現,雖然今年上半年中國人的人均消費並不是很低,但與去年相比還是有所下降。因此,所謂的"報復性消費"根本沒有出現。
  • 疫情過後,會和2003年一樣「報復性」消費嗎?九成人這樣回答
    慢慢的似乎改變了一大部分人的情感方式、消費習慣,以及思考的立場。在此前,很多人都因為疫情「困」出了「毛病」,都在喊著自己要「出去玩」。當時網絡上,我們常常能看到,等到疫情結束要吃火鍋、烤肉、奶茶等等。但是,現在疫情也已經取得了新的進展,疫情似乎也即將結束,人們能夠走出家門。但是你真的還會和2003年非典結束後一樣,選擇「報復性」消費嗎?當然,的確有消費的新聞被報導。
  • 拼多多上車直播,貓拼狗內容電商「開拼」
    兩件事看似無關,但仔細推敲可知由於獲客和營銷成本在不斷增長,拼多多急需直播帶貨這一賣貨利器來助其一臂之力,它反映的也是整個中國網際網路市場在人口紅利消失,流量見頂的大環境下,很多領域都陷入用戶增長變慢和獲客成本增加的困境,於是增加用戶時長成了各大平臺比拼的新陣地,電商平臺亦不能免,電商平臺做內容就因此而生,而直播帶貨作為內容電商中的關鍵戰役,拼多多不敢不能也不會缺席。
  • 報復性消費會出現嗎?當前就業情況如何?這次發布會說清了!
    報復性消費來了?不設GDP目標,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如何確保實現?如何保就業?5月24日,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就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一一作出回應。會出現報復性消費?國家發改委:恢復性消費是肯定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寧吉喆: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衝擊,消費領域首當其衝。
  • 降薪、輪班的後疫情時代,實體消費如何「解封」?
    但受疫情影響而乾癟的錢包、萎縮的市場,是否能在政府補貼和帶頭消費的雙重刺激下煥發新春?非生活剛需的消費,又該如何承接疫情的考驗?備受衝擊的實體店,在後疫情時代的出路何在?開始成為後疫情時代,大家更為關注的話題。 考驗:無錢可花和無欲消費  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使我國經濟發展遭遇「大考」。
  • 實體服裝店主的迷茫,電商還沒壯大,直播就咋咋唬唬的衝上來了
    一直以來,服裝特別是時裝作為非標準件,不管是材質,版型,還是搭配,實體店都對電商領域有個天然的壁壘,那就是試穿,以前圖片時代,視頻時代,到現在的直播時代,都是一樣的,不看見,摸著,試穿到身上,搭配成套,就和想像不是一個東西,我在行業裡十來年了,也有很多朋友轉型做電商,他們最怕的你們猜是什麼,並不是東西賣不出去,而是賣出去了,你試試不喜歡,又退回來,哈哈哈。
  • 電商直播的倖存者遊戲
    砸錢換聲量,只有為數不多的大品牌能承擔的起,且不構成長效策略。羅永浩所言的「直播電商並非零和遊戲」,是一個需要再推論的問題。城市文化具有一致性,於是網紅店能開遍大江南北;下沉市場,城、鎮、村,每一級都是一層,消費品差異很大。下沉市場這個說法的流行,大約出現在拼多多上市前後,還出現了「下沉三巨頭」的說法。到2019年末期,下沉市場的說法,更多的被私域所取代。
  • 外媒:在中國,「報復性消費」已成熱詞
    來源:環球網美國彭博社3月31日文章,原題為:「隨著世界其他地區陷入封鎖,中國正嘗試吸引購物者出來消費」。外出休閒、就餐和購物,這是中國政府向民眾發出的最新信息。過去數月, 中國政府一直在告誡民眾,為避免感染病毒應儘量待在家中。
  • 從零售業焦點到市場「邊緣人」 國美到賭命的時候了
    從零售業焦點到市場「邊緣人」,失去黃光裕的國美已沉寂十餘年,直到今年才似乎「活」了起來。  自4、5月相繼被拼多多、京東投資,到6月傳出黃光裕被假釋出獄,再到最近宣布新的人事任命,存在感已近稀薄的國美終於以一系列密集的動作昭示回歸。
  • 從實體零售的變遷,看電商還有哪些黑魔法需要學
    剁手黨能排進「十大流行詞」,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繁榮功不可沒,可以說正是電子商務的發展,才催生出了「剁手一族」。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子商務重新定義了商品零售的交易方式,通過暢通信息渠道(商品信息、資金信息和物流信息)創造了空前便利的商品流通環境。彼時,電子商務高速發展,加之線下實體零售商業的發展受阻、萎縮,使得電子商務「消滅「線下實體零售的說法愈發像是不久將來的現實。
  • 2021年中國零售業發展預測(上)|靈獸出品
    作為企業,尤其是網際網路消費企業,若是沒有染指或介入一下社區團購,你怎麼好意思出去見人?就像,春風得意馬蹄急,很多「暴富」者,出去不帶個新女朋友,怎麼好意思參加圈裡的聚會?活久見,在中國零售業裡,真的不是一句空話。
  • 公安部助力消費扶貧湖北專場帶貨直播活動在建始舉行
    相約鄉村振興,讓我們重整行裝再出發」,在消費扶貧帶貨直播間裡,省公安廳到我縣掛職副縣長賴棟才不僅帶來建始縣馬坡十株茶、土家小麻鴨等25款特色農產品,還即興賦詩暢紓胸臆。為深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利用網際網路拓寬銷售渠道,多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12月17日下午由公安部扶貧辦、人民公安報社、湖北省公安廳主辦,中國警察網、恩施州公安局承辦的湖北專場直播活動在建始舉行。
  • 盤點:2017年中國零售業大事件TOP 10
    2017中國零售業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出現了哪些新的商業模式?哪些企業脫穎而出?未來的零售業將向何處去……我們帶您走進「2017年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  10月27日,亞馬遜7——9月經營報告顯示,營業收入437億美元,同比增長34%,增幅為五年來最高值。全食超市功不可沒。
  • inNews:Prada市值漲65% 香港零售業連跌22個月
    M 字型消費將成為未來的主導模式。兩極分化讓高端奢侈和平價優質成為消費熱點,而中端品牌則淪為一種可替代性的購物選項,而非報復性消費和緊縮性消費的首選。3、設計師被藝術總監取代、時尚行業體現出一種娛樂化傾向對遊戲的追逐體現出一種娛樂化傾向,而這不只局限於時尚,實際是整個文化產業都面臨的狀況。人們熱衷於討論時尚行業的變革,但這涉及的是資本主義世界的根基。
  • 2020拼團黑馬「幸運拼」獲1千萬融資,背後的運營策略是什麼?
    據統計,微商、社群電商、網紅電商與直播短視頻等銷售影響只有10-20%,有些品類銷售甚至處於上升趨勢 社群電商助力疫情下的中小微企業 由於高信任度、高粘度、高活躍度的特性,通過社交購物場景鎖定的社群電商和社群拼團,成為疫情下的黑馬。 眾多品牌方、中小微企業紛紛跑步進入線上渠道,希望能通過經營線上平臺,彌補部分線下經營的業績缺口。
  • 武漢重啟扎堆結婚 婚禮紀數位化助攻結婚商家迎接消費爆發
    這也得益於該平臺推出的扶持武漢「雲復甦計劃」,資深行業人士預測新一輪「報復性結婚消費」即將來臨。、「智慧」復工、犀牛學院公開課賦能等五項舉措。從免費快速入駐線上旗艦店,到公益的運營培訓直播公開課,再到智慧產品的效率助攻,全力幫助武漢結婚商家復工,快速提高店鋪人氣,實現獲客和收入雙線提升。
  • 壁虎看看:直播電商霸屏時代已來,你能抓住這個風口嗎?
    ,如今活躍於淘寶、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平臺上的直播,已經讓人完全追不過來了。在直播的熱潮之下,企業和個人,都需要冷靜思考,如何抓住這一風口,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徑。正是在對行業格局和發展形式的準確預判,2019年6月,行業領先的大數據平臺--壁虎看看應運而生。壁虎看看聚焦於從專業數據分析層面,來提高流量賦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