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和美國對阿富汗的戰爭,不僅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美國的對外、對內政策,還深刻地改變了美國諸多政治人物的命運,使人們看到了一幅富有美國特色的「宦海沉浮圖」。
「躲著」的副總統最有權
副總統迪克·切尼一直被認為是布希政府中經驗最豐富、最沉著老練的人。「9·11」事件後,他的這一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確認,人們認為他更加不可缺少了。戰爭爆發以來他一直藏在一個「秘密地點」,這反而為他塗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即使在躲避期間,切尼也是布希的首席顧問和反恐怖戰爭的主要助手。在布希每次作出重大決定前,切尼總是他要聽取意見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切尼是怎麼想的?」這已經成了布希總統的口頭禪。切尼和布希每天都要通好幾次電話,磋商各種可能和遇到的問題。
所以,雖然白宮中看不到切尼的身影,但「9·11」事件以來美國政府一系列重大決策中,都可以看出切尼強大的影響力。成立國家本土安全辦公室、任命賓州州長湯姆·裡奇擔任主任,這些都是切尼的主意。他還出面與美國反恐怖戰爭中的關鍵盟友沙特駐美國大使進行協調,向國會遞交緊急開支報告,解決總統高級安全顧問之間的分歧。
「新星」出來一大串
美國輿論預測,如果切尼角逐2004年總統大選的話,一定會獲得許多人的支持,但是切尼已經明確拒絕了這樣的建議。據布希顧問的說法,布希更希望湯姆·裡奇出來試一試。
然而,在僅僅幾個月以前,湯姆·裡奇的政治命運看起來還是一片黯淡。在2000年的大選中,他與副總統候選人的提名擦肩而過。在擔任賓夕法尼亞州州長的時候,就有好多人在排著隊盯著他的位置。
現在他成了美國政治生活中幾乎是最耀眼的「新星」。布希任命他擔任了政府中最受關注的職位———本土安全辦公室主任,使他在這個關鍵時刻處在政府決策的核心位置。布希很有可能讓裡奇擔任他爭取連任總統時的搭檔。但是「福兮禍所伏」,裡奇擔任這一職位也有很大的風險,不少熟悉政治事務的人認為,一旦反恐怖戰爭無法取得預期進展,他將是第一個受到指責的人。
在「新星」中,新當選的紐約市市長米切爾·布隆勃格同樣使人刮目相看。如果不是因為「9·11」事件,人們很難相信布隆勃格能夠當選市長。但是,對於即將離開紐約市市長位置的朱利安尼來說,失去市長寶座也不見得是件壞事,他在共和黨人中依然被認為是和現任總統布希一樣紅得發紫的人物,共和黨眾議員託馬斯·戴維斯說:「朱利安尼和布希現在是共和黨的兩大法寶。」
妻子得意夫失落
由於希拉蕊·柯林頓不是紐約人卻競選了紐約的參議員,她因此而備受質疑和批評。但「9·11」事件為她消除指責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她不但在危險時刻出現在世貿中心的廢墟上,發表了打動人心的演講,還在國會為紐約的重建爭取了更多的財政撥款。她的這些舉動為她博取了紐約人的好感。
他的丈夫、前任總統柯林頓卻沒有這樣的機會。據柯林頓身邊的人講,「9·11」之後柯林頓感到很失落,因為他認為,只有他自己才是處理危機的行家裡手,但他現在卻無法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此外,令他感到更為氣惱的是,現在有不少人開始指責他在擔任總統期間打擊恐怖主義不力,認為是他錯過了好幾次幹掉賓·拉登的機會,才使美國遭到今天這樣的劫難。
「戰時內閣」有人歡喜有人愁
「9·11」事件後,美國總統立即將對美國的恐怖襲擊稱為「戰爭行為」,並成立了「戰時內閣」,其成員包括:國務卿鮑威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司法部長阿什克羅夫特、本土安全辦公室主任裡奇、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衛生部長湯普森及情報機構的首腦。在反恐怖戰爭中,「戰時內閣」成員無一例外地成了焦點人物。
在「9·11」的前一天,國務卿科林·鮑威爾成了《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不過標題可能令他有點難堪:《科林·鮑威爾,你到哪裡去了?》。報導認為在布希政府的外交決策中,鮑威爾的影子消失了。現在,由於他在反恐怖戰爭中的重大作用,重又成了輿論追逐的對象。
「9·11」事件以來,司法部長約翰·阿什克羅夫特一直被認為是處理恐怖襲擊的「首席部長」。但是,隨著公眾對他期望值的增高,他也面臨著極大的風險。一些民主黨人已開始公開抱怨說,在反恐怖主義鬥爭的過程中,阿什克羅夫特過多地受到了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影響。
「9·11」事件的衝擊波,還使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聲望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他由於說到做到的強硬作風而受到公眾的高度讚賞。
對衛生部長湯米·湯普森來說,他的運氣和境遇就要差得多了。在一名佛羅裡達男子由於吸入炭疽死亡後,他還在頑固堅持:「這只是孤立事件,跟恐怖襲擊無關。」他的言論使民眾對他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最鬱悶的人是戈爾
與布希在爭奪總統寶座中敗北的戈爾,為了改變自己的形象而蓄起了大鬍子,一時間還得到了不少美國人、特別是中年婦女的青睞。而當美國人通過電視看到恐怖犯罪嫌疑人和塔利班武裝分子無一例外地蓄著大鬍子時,他們對戈爾新形象的看法,就不由得急劇轉彎了。
正當戈爾為自己的形象和政治前途鬱悶時,美國的一家大報不失時機地對他進行了挖苦:「現在連阿富汗人都在紛紛剃掉他們的大鬍子,戈爾還留著他的鬍子幹什麼?」
《人民日報.華南新聞》(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