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赫赫盛名的諸葛亮,這位在三國時期一手創建了三國鼎立局面,即使在現在也家喻戶曉的一代名相,為什麼一生都謹小慎微呢?即使諸葛亮日夜操勞、心思縝密,從劉備稱帝到被魏國所滅也只存在了42年,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分析諸葛先生一生,翻閱大量史書,發現這其中還是有很多的隱情,歷史也是如此的有趣。
諸葛亮小心謹慎首先是性格使然,做為一個滿腹經綸,胸懷大志、隱忍不發的絕世高人,他選擇了一條艱險旅途,這是古代知識分子特立獨行卓爾不群的真實心路歷程,當時荊州周圍藏龍臥虎、人才輩出,但凡與諸葛亮交好的幾個朋友最後都選擇了依附強大的曹魏,唯獨諸葛亮選擇了當時最不被人們看好的劉備,而且當時的劉備如喪家之犬,被曹操打得無容身之處。諸葛亮對劉備感興趣,絕不是劉備所謊稱的那個偽中山靖王之後,漢室正統,我個人覺得是諸葛亮的自負。人們不是戲自己為臥龍,人中之龍所幹的事就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投身曹魏和東吳,也能獲得坐上賓的待遇,只不過是謀士中的一分子而已,無法施展自己平生絕學,開創萬世功名。這樣的選擇就註定了在敵強我弱的巨大懸殊中小心謹慎,否則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諸葛亮出山之前,先後有好友徐庶徐元直的推薦,還有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拋磚引玉,以及好友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的先後出場,也說明了諸葛先生起先對劉備心裡並沒有底,這一寶不好押,押出去了就值得你拿身家性命去做賭注。
直到劉備被諸葛亮玄之又玄的天下大勢條縷分明的闡述和論證所衷心折服,諸葛亮才最終閃亮登場,諸葛亮需要的是劉備的絕對信任個絕對權威。可是莆一登場,就受到了劉備集團核心力量的挑戰,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幾乎無時不刻的陷於幾大集團爭權奪利之中,想不謹慎都不行呀,劉備核心集團利益的代表人物是關羽,史書記載關羽是不怎麼尿諸葛亮這個山野村夫,當然很難說劉備就會表裡如一的對待諸葛亮,而諸葛亮對待關羽的挑釁,做出的舉動的是拉、打、和放三種姿態,拉的是趙雲和黃忠,以至於關羽對待五虎上將的賜封勃然大怒,「終不與此老兵(黃忠)同列」,打壓的是關羽和張飛的傲氣,張飛雖然粗中有細,但是到底沒讀過幾天書,壞不了事兒,關羽則不同,所以才有華容道立軍令狀的下套,雖然諸葛亮知道殺不了關羽,但是打擊一下你的銳氣和戾氣未嘗不可,假如不是劉備罩著,未必諸葛亮為了大計,後來不會拔了這個刺頭。以前在讀到關羽兵敗時,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對關羽的敗走麥城從來沒有過未雨綢繆,且指點迷津呢?依諸葛亮在荊州時的長期蟄伏,對於那裡的天文地理以及人事和駐防可以說了如指掌,難道是坐視關羽敗亡而無動於衷嗎?
這麼說,可能有點臆斷,也很難讓人信服,那麼讓我們再來看看魏延的命運吧,魏延是三國時期一個悲劇化的人物,但是魏延文武雙全,且對劉備和蜀漢忠貞不二,很是一條漢子,可是其為人傲慢,口無遮攔,尤其與那些文人們尿不到一個壺裡,劉備喜其勇和謀,一直都把魏延當親兵當自己人使,但是諸葛亮不喜歡魏延不拘小節,且性格反叛。在魏延殺死韓玄救出黃忠投靠劉備之時,諸葛亮就指出魏延不忠不義,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雖然劉備死後諸葛亮依仗其勇武但卻一直都處於戒備之中,魏延在諸葛亮北伐之時,曾經提出過一條後世很聞名的「奇襲子午谷」的妙計,但是依諸葛亮謹小慎微的個性,終覺此計過於兇險而放棄,老魏很是懷才不遇。諸葛亮為什麼不用此計?依蜀漢的弱小,北伐需速戰速決,此計雖然冒險,但是並非就用不得。諸葛亮對時局和天下形勢的判斷,北伐是一點勝算都沒有的,魏國的強盛不是蜀漢能吃掉的,之所以北伐,就是統一思想,勉力維持蜀漢小朝廷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維護自己的權威,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諸葛亮對魏延本身就不信任,倘若僥倖成功,依魏延的個性,誰還制服的了?這從諸葛亮死前重要的人事安排上就可以看出魏延早就已經被邊緣化了,對於楊儀的擅殺魏延,如果不是得到諸葛亮的默許,楊儀恐怕還沒有這麼大的膽子。
以前讀史時一直很奇怪,當初據東三郡獨掌大權的孟達有意叛魏歸蜀,這對諸葛亮來說是天大的好消息,如果得到這塊戰略要地,可以據漢水而扼荊楚,聯吳抗曹,是諸葛亮一生堅持的軍事策略,還可以直接威脅曹魏所控制的襄陽、樊城,如此利好且唾手可得,為什麼又要實行反間計除了反覆無常的孟達呢?招降孟達,從此蜀漢兵分兩路,對曹魏的威脅將更大,諸葛亮到底在猶豫什麼?其實諸葛亮有不得已的苦衷,首先東州集團的強勢人物法正死後,另一很有號召力的人物李嚴逐漸壯大起來,孟達本就是東州集團的重要人物,與李嚴過從緊密,假如孟達歸降,內有李嚴,外有孟達,一文一武,上下其手,諸葛亮一旦死後,蜀漢形勢將變得極為混亂,荊州集團將受到極大打擊和限制,而集團內的蔣琬、馬良、費禕等人羽翼還未豐滿,諸葛亮為自己培養的接班人姜維還難以服眾,天縱英才的諸葛亮不可能不顧忌到這一切,更何況孟達這個人首鼠兩端,反覆無常,既難駕馭,又不值得信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個人恩怨,雖然我們很難接受一代名相諸葛亮個人品質上的缺點,但是要相信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人無完人,諸葛亮如果有個人感情因素摻雜其中也並非就不能諒解。
不管怎麼說,諸葛亮一生夙夜憂思、公忠勤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畢生言行無愧大節,其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依然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璀璨的瑰寶,值得我們永遠去憑弔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