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陣營兄弟齊心雖留下重要一筆,但是蜀國將相不和的反差卻也淪為笑柄。在蜀國陣營中,諸葛亮雖然謀略超群,地位獨尊貢獻突出,但是說起窩裡鬥卻也從未遜色,與關羽的關係卻處理的不是很好就是例證。蜀國內部矛盾在諸葛亮死後魏延被馬岱斬殺也能看出一二,而在陝西石馬鄉魏延就長眠於此。當地老者每每向外人介紹魏延墓時,都會提及幾十年前墓前立著的兩個石馬和一個文生。墓碑上簡明扼要——漢將馬岱斬魏延於此」。
很多人提及魏延都會嘲諷「天生反骨」,此乃無法證實的笑言。歷史不可追憶,是否「反叛」不可定論,但村中老者對石馬與書生的介紹卻頗有意味。兩個石馬分別是馬岱和楊儀的化身,而書生則是羽扇綸巾的眉目。沒錯,正是諸葛亮。
在文史界有一句笑話:馬岱,字丁啉,專治魏延。這雖然是玩笑話,但是在三國史確實有所依據。魏延文韜武略都乃翹楚,雖然在諸葛統領下多有隱忍,但也有所顯現。在三國中,魏延僅被記載一次負傷,而僅此一次就是拜馬岱所賜,甚至就是在兩人第一次交鋒時。而不管是正史記載還是名著刻畫,魏延鐵定是被馬岱斬殺的。楊儀化身石馬也可以理解,畢竟《三國志》中,雖然假借諸葛之名,但楊儀才是斬殺魏延的主謀。但是,諸葛亮呢?
諸葛亮不管是在正史還是名著中,對蜀漢的貢獻獨一無二,肯定是個正面人物無疑,為何也會需要在魏延面前懺悔呢?為了解答,只能從細節中尋找答案。細品之下,魏延天生反骨是笑話,但諸葛亮給的小鞋太多,逼反魏延卻絕非戲言。
魏延第一次謀面劉備時,劉備出逃樊城,而劉琮據守襄陽城,魏延從仁義角度出發,認為劉備仁義,為了百姓更好的未來才來投奔,從而反了劉琮,為劉備大開城門謀得一線生機。雖然在文聘的計謀下沒能投奔劉備,但是第二次長沙太守韓玄因黃忠報恩關羽而要斬殺黃忠時,力保黃忠反了韓玄,將長沙拱手劉備亦是仁義盡顯。可以看出,魏延對形勢分析得當,是非功過心中自有衡量,對於劉備更是有功。
但是,在魏延投奔劉備時,諸葛亮出面了。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便聲稱此人天生反骨不可留,沒等魏延見到劉備就已經被提前埋伏的刀斧手擒下。結果肯定是沒斬,如果斬了後面的故事就沒了。但是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時魏延的心情,面對如此「莫須有」的言論,魏延心中必然萬馬奔騰十分慌亂,可以想像。這魏延也就忍了,在擒孟獲時,「十五天內敗十五場,少一場就不要回來了」這是什麼情況?這樣的任務想到魏延不可怕,可怕的是稍有疏忽就要斬是什麼意思?如果魏延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在諸葛亮手下任職,那麼關於魏延的歷史就要改寫了,可見並沒有。
在現實中,魏延真的天生反骨嗎?在《三國演義》中有關於曹操對魏延策反的描述,而魏延顯然並無反義,而是直接拔箭怒射曹操直命人中。雖然曹操有幸逃出升天,但可見魏延動了真格,反義頓掃。在泠苞詐降時,勸阻劉備不可放虎歸山,後被其言中可見魏延謀略超群。在七擒孟獲中,雖然擔負十五敗的「毀身段」任務,但仍能鞍前馬後。可見魏延在現實中有勇有謀,並不是「反骨突出」之人,那為什麼諸葛亮偏偏刻薄對待呢?魏延行事有錯嗎?有!
諸葛亮的能力絕對不容置疑,但是諸葛亮對於諫言的採納實在不敢恭維。在諸葛亮的耳中只能聽到自己的聲音,這就是諸葛亮與魏延不和的原因。在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而諸葛亮始終認為自己的計策才是權謀之計,從而失去了北伐的最後一次機會。主觀意願太強的魏延怎麼可能與諸葛合得來呢?
諸葛亮死前最擔心的不是「蜀國無大將」而是「魏延必反」。而諸葛亮死後,蜀國退兵,而楊儀秘不發喪,為的就是設計魏延。楊儀在權力面前怎麼會將江山社稷放在首位?讓魏延斷後僅是幌子,而讓其顯露反跡才是真相。不管最後計策的主謀是諸葛亮還是楊儀,無疑已經將魏延逼到了絕境,化身石馬或書童在墓碑前懺悔也都無可厚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