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三國演義》中一位十分悲情的人物,縱觀魏延的一生,屢立戰功,官至漢中太守,鎮北將軍。在當時張飛、馬超等當時名將尚在的情況下劉備卻最終選擇了魏延鎮守漢中門戶,可見軍事才能出類拔萃,其在任期間建立的漢中防線也成為蜀漢一道堅不可摧的堅實屏障。
然而提起魏延,人們多數想到的是他身具「反骨」,諸葛亮逝世前看出魏延在他死後必反,遂給馬岱留下一個錦囊,魏延若反便誅殺魏延。那麼魏延是真的有''反骨」?我認為是否定的!
首先劉備十分器重魏延,可以說魏延乃是劉備的嫡系親信,一路官運亨通,深受提拔,沒有造反的必要。
其次魏延很早便跟隨劉備,乃是堅定的抗曹份子。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劉備在冊封魏延鎮北將軍督漢中時曾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曹操舉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可見其誓死保衛漢中的決心。
再者,我覺得魏延並不具備造反的實力。魏延雖在蜀漢地位很高,但統率所部兵力卻並不多,並且諸葛亮死後並未把兵權交與魏延,而是令他斷後,我相信這樣一位一身徵戰,久經沙場的老將不會蠢到就自己手中這幾個人去造反!
那麼,魏延的死因是什麼呢?
第一:魏延乃是先主大將,蜀漢元老,諸葛亮在時尚可壓制,但諸葛亮死後論資歷整個蜀漢無人可與魏延相提並論,若魏延手握重兵,對蜀漢或許是一場災難。因為魏延用兵膽大,善出奇謀。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便可見其用兵善行險招,然而這種並行險招的方式一旦被敵軍識破發覺定會造成蜀漢一方軍事上的沉重打擊,三方勢力中蜀漢本就國小兵弱,一旦在軍事上遭受比較大的打擊,極有可能導致迅速被曹魏吞滅,所以魏延活著對蜀漢而言是一個隱患!
第二:魏延自身性格原因。魏延性格豪爽,做事毫無顧忌,牛氣沖天,為人直率是個實心眼,所以得罪了不少同僚,楊儀便是其中之一。《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可見魏延和楊儀之間水火不容的關係。諸葛亮在是尚可緩和壓住兩人之間的矛盾,但諸葛亮一死兩人的矛盾徹底爆發,又加上魏延長期以來自身性格埋下的禍端,導致蜀漢朝中偏向楊儀,認定魏延謀反!
其三: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魏延沒有正確認識到蜀漢朝堂的變化。魏延身為劉備大力提拔的親信,自然深受其「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思想影響,抗曹北伐,收復中原的決心太過堅定。而事實上在關羽丟掉荊州,劉備夷陵慘敗之後,蜀漢已無統一天下的實力與條件。諸葛亮數次北伐也不過是為了利用北伐戰爭轉移國內的矛盾,緩和蜀漢內部的緊張關係。魏延錯在沒有正確領會到諸葛亮的意圖,其過分激進的抗曹思想會給本就脆弱的蜀漢政權帶來致命災難。
綜上所述,我認為魏延是在當時蜀漢動蕩的環境下被選擇放棄的一位悲情人物,他的謀反是一種污衊、藉口,是不符合邏輯和客觀事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