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本文當是作「女媧七化也」,可另外的本子上是作「十化也」,古人校書時就在「七」字下校注「十」字,表示「七」也作「十」,可很不幸這個注文被混入了正文,於是就成了「七十化」。
其次,根據《山海經》可以知道,作「十化」是對的,就是化生了十神(十日),古人把一種東西生出另外一種東西稱為「化生」,羲和、女媧是人(神),卻生出了十日,就屬於「化生」,所以才說「化」。
到了漢代的時候,就演變出了女媧化生人類的故事,就是《淮南子·說林訓》裡說的那段,女媧在化生人類的時候,天神們都來幫忙,黃帝給造了陰陽(男女的生殖器),上駢給造了耳目,桑林給造了手足,幫助女媧完成了「十化」的工程,人類就誕生了,所以《風俗通義》裡才明確地說女媧摶土造人,更進一步擴大之,就成了「化萬物」之說。
至於女媧鍊石補天之類的,我們在先秦的文獻(包括出土文獻)裡是找不到,只能相信那是漢代人的創作。
也許有人會說,不對吧,在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國《楚帛書》不是也有伏羲、女媧嗎?是的,以前是這麼認為,裡面的「大熊雹戲」的確應該是伏羲,但是那個「媧」字的釋讀有問題,本來有各種解釋的,比如許多人釋為「皇」,認為「女皇」就是女媧。後來出土的楚文字資料多了,才發現那個所謂的「皇」字其實是「填」,從名字上講和女媧沒什麼關係。
但是裡面說女填生了四個兒子,這四個兒子就是「四神」,他們不僅相代而為四時,還奠定了三天和四極,這個記載,和《淮南子·覽冥訓》裡說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的情況很相似,也許其中或有某種嬗變關係,這個只能以後仔細研究。
總結一下,女媧神話的真相就是:她和羲和、娥皇一樣,都是從殷人高妣「娥」那裡分化出來的人物,「女媧」就是「女和」的音轉。
她的腸(或腹)化為十神的故事是羲和(女和)生十日神話的演變;鍊石補天、斷鰲足立四極、化人之類的說法始見於西漢,摶土造人的說法更晚,東漢才出現,都是根據古傳一步一步演繹編造出來的新神話,恐怕都不能算作先秦神話傳說,更與上古的思想風俗制度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