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這是國家統計局在7月15日發布上半年經濟數據的同時,為半年經濟運行形勢做出的註解。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GDP同比增長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7%,二季度增長6.7%。
對於這份「成績單」所反映的經濟形勢,在稍早前7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上已經有所定調: 我國經濟運行基本平穩、符合預期、結構向好。二季度經濟延續了一季度平穩增長的態勢,國內需求起到了頂梁柱作用,物價水平總體穩定,各項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新經濟等快速發展,帶動城鎮新增就業超過700萬人等。
受訪經濟學家表示,當前經濟增長呈L型,GDP窄幅波動。下半年仍需要穩增長政策繼續發力來對衝經濟下行壓力,需靠投資發力,尤其有賴於公共部門和基礎設施投資發力。而國債、政策性銀行專項債、推廣PPP等都是可能的政策選項。
「穩」中顯憂
從已經披露的就業、物價等多項經濟數據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的判斷得到支撐:1~6月,城鎮新增就業717萬人,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上半年CPI同比上漲2.1%,處於全年3%左右的目標之內;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2.7%,增速較去年同期回升1.4個百分點 。
在「平穩」的表象背後,來自基建、房地產等領域的投資帶動效應不容忽視。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1~6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增速比1~5月回落0.6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20.9%,增速比1~5月加快0.9個百分點;同期,全國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6.1%。
不過自5月開始,這類投資增速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放緩,這也成為這份經濟「半年報」中透露出的潛在「穩增長」壓力。
「第二季度需求側穩增長力度明顯減弱,但GDP同比增速與前值持平,核心動力是前期資金和項目天量投放,基建投資王者歸來、房地產投資繼續慣性增長。」對於二季度GDP數據,民生證券研究院高級宏觀研究員朱振鑫表示。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27.1%,增速加快3.6個百分點;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26.6%,增速回落2.8個百分點;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3.5%,增速加快3個百分點;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9%,增速回落3.2個百分點。
房地產投資呈現繼續回落態勢。1~6月,全國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6.1%,增速比1~5月回落0.9個百分點,前值7.0%。銷售面積增速從33.2%下降至27.9%,新開工增速從18.3%下降至14.9%,而土地購置面積同比跌幅收窄(-5.9%到-3.0%)。銷售高增速帶動待售面積小幅回落,降至7.13億平方米。
在業界看來,目前房地產仍面臨不斷攀升的地價、銷售增速下滑、熱點城市調控加強、三四線城市庫存去化低於預期等壓力。「在調控收緊,房價高企等不利因素影響下,下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或繼續回落。」山西證券研究員平海慶預計。
「隨著銷售增速的放緩,未來庫存可能被動增加,維持地產投資繼續下滑的判斷。」朱振鑫也稱。
傳統「三駕馬車」的另外兩級:消費和進出口相比投資呈現出更為明顯的平穩發展態勢。
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138億元,同比增長10.3%,增速與一季度持平。
外需總體仍保持弱勢平穩態勢:上半年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下降2.1%,收窄3.6個百分點;進口下降4.7%,收窄3.7個百分點。
「全球貿易量持續萎縮和外圍風險事件仍在發酵的大背景下,出口難以顯著回升。而近期人民幣有效匯率持續貶值對出口增速形成支撐,出口將延續弱勢平穩態勢,難以成為經濟企穩的主動力。」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對《中國經營報》記者稱,而隨著政策將向「穩增長」回擺,資金面改善和投資意願回升將一起帶動內需上漲,推動進口增速回升。在外圍需求繼續疲弱環境下,經濟企穩仍將主要依賴穩增長政策回歸帶來的內需改善,因而政策著力點也將集中於國內需求。
向投資要效率
「下半年穩增長仍需靠投資發力,而在房地產投資或繼續呈現回落態勢以及民間投資短期難以企穩的背景下,可能仍需加大政府投資力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對記者表示。
就在半年經濟數據發布之前,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7月14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國家發改委近期會同有關方面研究制定了《關於提高投資有效性 保持有效投資力度 著力補齊短板工作方案》,並按照有關要求,抓緊推進專項建設基金工作,優化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等,取得了積極進展。下一步,將會同有關方面,結合「十三五」專項規劃抓緊制定分領域實施方案。
從上半年的投資數據看,儘管投資保持一定增速,但1~6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8%,比前5個月回落1.1個百分點,前值為3.9%;公共投資同比增長20.40%,前值為20.37%。「產能過剩、利潤下滑、資金向公共部門聚集避險導致民間投資加速下滑。」朱振鑫分析稱。
從投資效率看,央行披露的數據顯示:儘管截至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為149.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但狹義貨幣(M1)餘額44.36萬億元,同比增速創紀錄地達到了24.6%。
M1和M2的增速背離意味著大量的資金其實是「沉澱」在企業帳戶中,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企業對於未來投資預期的不樂觀。
朱振鑫認為,當前仍型需要政府加槓桿託底。5月以來集中打擊「走老路」(比如《關於進一步共同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有關工作的通知》),對基建和加槓桿並不友好。隨著下半年地產降溫,居民加槓桿放緩,企業去產能加速,經濟將更依賴基建和政府加槓桿。
「國債、政策性銀行專項債、推廣PPP等都是可能的政策選項。」他表示。
莫尼塔(北京)投資公司有分析師發研報也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仍在繼續探底之旅,似乎還未看到「L型」走勢的底部橫軸。今年實現6.5%以上的GDP增長目標,有賴於公共部門和基礎設施投資發力。
在政策走向上,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記者稱,「下半年貨幣政策依舊會保持穩健來創造一個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但在執行層面會更多的配合財政政策的實施。」在他看來,政府更多的推動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接棒穩增長,以期增強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徐高也對記者表示,6月的物價數據顯示,通脹繼續處於下行通道,對貨幣政策制約空間減小。在經濟下行仍有底線的背景下,實體經濟的下行壓力將推動政策向穩增長回擺。
6月CPI重回「1時代」。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6月CPI環比下降0.1%,同比上漲1.9%;PPI環比下降0.2%,同比下降2.6%。
在財政政策上,有跡象顯示,目前財政穩增長作用也在加大。基建投資累計同比從2月的15.71%增至5月的19.75%。「五六月份發改委批覆的基建項目數量環比明顯增多,從歷史看,發改委批覆基建項目數是基建投資增速的領先指標,預計未來基建投資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同時,6月地方債務發行規模(包括新增債和置換債)增至10283億元,從資金來源也可以看出穩增長再發力跡象。」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發研報稱。
李克強總理在7月11日召開的座談會上指出,穩定宏觀政策取向,加強相機調控和預調微調,積極防範和穩妥化解各類風險,通過促改革、調結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在合理區間運行。
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顏色對記者表示,穩定宏觀政策取向可能主要體現在:首先穩增長,保持適度的增長率;然後促改革,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在這兩者之間達到一定平衡;還需保持人民幣匯率大體穩定與防範金融風險等。
因而在他看來,這需要相對穩定的政策,包括落實穩增長的財政政策;同時,穩健偏寬鬆的貨幣政策,促進貨幣政策能夠切實地為穩增長服務,以及保護民間投資的積極性,促進民間投資能夠平穩增長等,旨在通過穩定的政策形成穩定的預期。
「政府應該繼續加大針對民營企業的政策扶持,包括減稅,開拓新的低成本的融資渠道,以及推進改革降低壟斷性行業的門檻來引入民營企業等。」章俊表示。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 鍾齊鳴_NF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