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光明日報記者 劉博超 劉劍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繫辭下》的這句話解釋了文字符號與人類生存環境的關係。在五千年燦爛農業文明的發源地,中華先民創造的象形字也浸潤著田畝的氣息。記者採訪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黃德寬、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許可,請他們一起探尋文字符號中的豐收意象。
記者:提到農耕,您腦中最直接想到的是哪個象形字?
許可:今天我們提起「辰」字,很多人會自然聯想到「龍」。其實,「辰」字最早應該也是一種古老農具的象形。這種工具叫作「蜃」,可能是由某種軟體動物的殼做成的。甲骨文中有「辳」字,就是兩手拿著「辰」這種工具去除草木,就是先民開墾荒地的寫照。有文字學家認為,種植必先開荒,所以「辳」就是「農」字最早的寫法。
「力」實際上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如同農具耒的樣子。很多表現「大禹治水」場景的藝術作品中,大禹手持的工具正是耒。使用耒勞作需要花費力氣,所以「力」字引申有了「力氣」這個比較抽象的含義。而帶「耒」旁的字,本義都和耕地有關係。比如「耕」本指耕種,「耘」指除草,「耕耘」連用,比喻致力於某種事業。
「農耕」這兩個字最早都和用農具勞作有關。當祖先們最初拿起工具翻整土地,開始刀耕火種時,我們的農耕文化就正式發端了。而很多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事物,也逐漸成了漢字的本源。
黃德寬:漢語中有一個基本的時間概念「年」,甲骨文中的形象,上面是一個禾,下面是一個人,就是一個人舉著莊稼。在古代,農業豐收就是一季,到了豐收的時候,人們舉行娛神活動慶祝豐收,就叫作年,後來引申為時間概念。
剛才說到了「辰」字,早晨的晨,就是日出而作,太陽出來就該拿上農具幹活了。在農業社會,觀象授時對生產特別重要,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星象變化與季節息息相關,所以星辰也用了這個表示農具的「辰」字。
記者:詞語在流轉過程中會衍生新義,農耕有關語素在日常語言中有哪些體現?
黃德寬:比如說秋分的「秋」字,甲骨文中是秋蟲的形象,也就是蟋蟀。因為秋蟲在這個季節鳴叫和繁衍,所以以秋蟲的字形代表了這特定的時間段。社本身是土地神,在年俗裡,中國人敬神特別講究社廟,也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廟特別重要,由此延伸出社會、社稷。再說「稷」,本是一種植物,後來泛指糧食。周朝人用「后稷」專指自己的始祖,又把「稷」當作穀神,漢語中講江山社稷,這說明這個文明是農業本位的。
許可:先秦知識階層已逐漸脫離純體力勞動了。士大夫雖不每日躬行農事,但對農業生產必定有所了解。他們筆下的很多詞彙,都是農耕文化的生動體現,「筆耕硯田」就是以農事做比腦力勞動的例子。可見,一些農業詞進入通用語後,會產生很多新的引申義或比喻義。
比如「茬」原指收割莊稼後留下的根,而鬍子沒剃乾淨叫「胡茬」,話說半截留下「話茬」,一個不好對付的人可以說他「不是善茬」。再比如「梗」原本可以指植物的莖,引申出有強硬耿直的意思,既而又有阻塞、抵禦的含義,所以醫學界有「梗阻、梗塞」等術語。還有「場」字,最早表示用來祭祀或者翻曬糧食的場地,後來泛指從事各種活動的處所,近代物理學藉此翻譯出「磁場、電場」等概念。另外,我們都熟悉一句古語「倉廩實而知禮節」。古代的「倉」和「廩」是兩回事,倉是貯藏穀物的,廩則用以儲米。米比谷精貴,所以廩的數量和規模一般都不如倉大。今天金融市場上說「減倉、平倉、空倉」等詞的時候,用「倉」字而不用「廩」,或許與此有關。
記者:傳統農耕文化對中華文明有何浸潤和影響?
黃德寬:農耕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北京有天壇、地壇,就是古代天子祭天的地方。祭天是因為風調雨順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皇帝親自扶犁耕地,作萬民表率,反映了勞作對農耕文明的重要性。俗話說,「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老百姓的很多生活習慣、思想觀念都與農業勞作密不可分,重家庭、勤勞節約、安土重遷等許多中國人的文化特質也與農耕文明的特點息息相關。
許可:農耕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本源性的,滲透到包括語言文字、生活習俗、價值取向等諸多層面。千百年來,我們崇敬后稷、大禹等英雄先祖,也尊崇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掌握豐富農業知識的長者、愛護茁壯成長的幼童。我們期盼風調雨順的美好未來,在不斷追問和探索中掌握了氣象天文知識,創製了較為科學的曆法。我們篤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傳統古訓,崇尚精耕細作的工作態度……這些都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長期面土而作帶來的例如安土重遷等「小農意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不過,中華民族從農耕文明一路走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燦爛文化,而農耕文明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分工又團結協作的理念,正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相適應,也一定能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大生機。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14日 09版)
[責任編輯:王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