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將來臨之際,孔子博物館將於近期推出「天清地寧——孔府過大年展」,依託「孔子故裡」曲阜孔府傳統的年俗文化,按照「源起——臘八——祭灶——過年——元宵」的年俗時間軸,通過相關孔府文物展示,傳遞孔府從臘八節到元宵節完整複雜的特色過年禮儀,帶觀眾在博物館裡了解孔府年俗,感受聖裔家風。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許倩
孔子博物館藏 明代文門神年畫和清代「大吉」掐絲琺瑯葫蘆瓶
展現孔府年俗記憶
春節是華人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孔府曾是孔子後裔世代居住的地方,始終秉持「詩禮傳家」的古訓,傳承著規模盛大的春節禮儀。「天清地寧——孔府過大年展」分為臘八、祭灶、過年和元宵四個單元,全方位展現孔府年俗。
展覽的第一單元為臘八。歷史上,臘八節是曲阜城西大莊花行開市的日子。臘八作為一個節點,臘八過後,孔府上下開始為過年而忙碌,年節臨近,內外官吏不再辦理公務,按照朝廷統一規定封存印信,衍聖公也可以正式放年假。
祭灶為農曆臘月二十三,即俗稱的「小年」。孔府也有祭灶的習俗,第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鎔曾作詩《祀灶》,「尊神主司命,五祀之最先。鑑察同屋漏,明鏡分媸妍。世人存敬畏,此日神朝天。」來說明孔府祭灶的有關情況。
祭灶結束後,孔府年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張貼春聯與門神了,這是孔府過年的一大特色。孔府的春聯非常講究,其文辭、用紙、尺寸都有詳細明確的規定,文化底蘊深厚,處處展示著「禮門義路家規矩」的風範。
值得一提的是,孔府的門神不僅尺寸較大,且分為文、武兩種。一般來說武門神多張貼於孔府前衙和內宅門等處,以求保家護院;文門神多張貼在府內各房裡門上,有「加官進爵」「帶子上朝」「福祿壽喜」等題材,寓意美好吉祥。孔府檔案中至今仍保存有府內春聯文本和關於門神張貼位置與類別。屆時,與此相關的年畫也將展出。
文物寓意大有講究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歲末年初的這兩天,孔府上下張燈結彩,人們換上新衣,是過年活動中最熱鬧的高潮部分。此次展覽將展出許多寓意吉祥美好的精緻文物以及孔家後人的生活場景縮微模型。
清「大吉」掐絲琺瑯葫蘆瓶為一對,銅胎鍍金,可合二為一體。束腰飾鍍金飄帶,鏤空「福壽如意」紋銅座,以淺藍色琺瑯釉為底,上部飾暗八仙紋,下部飾八吉祥紋,間飾朵雲紋,上、下腹中心鎏金楷書「大」「吉」二字。葫蘆瓶因形似葫蘆而得名。「葫蘆」音近「福祿」,並書「大吉」二字,皆為祈求吉祥福祿之意,寄託了人們對和諧美好生活的追求。
清乾隆款粉彩「福祿壽」鹿頭尊,造型端莊凝重,釉色潔白,釉面肥潤;螭形雙耳仿商周青銅器,其上鹿的形態各異,生動傳神,布局疏密有致;裝飾圖案採用了清代瓷器裝飾中慣用的吉祥紋飾。
此外,展覽還將展出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鎔及第七十四代衍聖公孔繁灝的生活場景縮微模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兩處縮微模型做工精巧細緻,內置桌椅板凳等諸多類型的微型家具及掛飾,結構精美,做工巧妙,值得一觀。
「詩禮傳家」年味深厚
安富尊榮公府第,文章道德聖人家。孔府作為中國少有的傳承千年的文化世家,秉承「詩禮傳家」祖訓,形成了豐富深厚的禮儀習俗。
舊時農曆正月初一至十六,從孔府門前直到鼓樓門的街道上,每天上午都有集市,稱為「鼓樓門會」。整條街道上掛滿了燈,有說書的、唱戲的、雜耍的、賣藝的,下午則有龍燈會。孔府開放大門、二門,在大堂前表演,孔府花炮戶會燃放焰火。府內差人還會將府內藏的兩套十八羅漢和龍、虎、鶴、彌勒佛等頭型面具拿出一起玩耍,湊熱鬧。元宵節過後,春節這一年中最盛大的狂歡節宣告基本結束。衍聖公開印辦公,孔府內外開始了正常的活動。
這一單元中,將展出明竹雕「萬象回春」圖擺件。象背雕兩個人長發披垂,面露微笑,單跪跨步,雙手捧抬盆栽萬年青,寓意為「萬象回春」。象與「祥」「相」諧音,在中國傳統風俗中,象代表了吉祥如意,表示和平、美好和幸福。
特別的是,在展覽的元宵節單元中,還準備了猜燈謎遊戲,分為物品、字體、蔬菜、地名、成語、急轉彎等不同系列,觀眾可現場體驗猜燈謎,在新春佳節之時感受傳統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