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
已經大年初四啦
在過去的三天裡
大家是不是都在不同的地方
感受著不同的年俗風情呢?
俗話說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實際上一方水土也生成一方文化
要知道
雲南各地都有著
獨特的地理區域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
這些因素決定了它們獨特的地域文化
今天
小編就帶大家從保山等地州
了解了解民間這些有趣的年俗吧!
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而滇西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造就其異彩紛呈的年節習俗。
雲南昌寧更戛境內山高谷深,群山延綿,較為閉塞的區域位置使得年節習俗得以完整保留。過年期間吃年豬、舂粑粑、插年松、祭祀祖先亡靈等一系列年節習俗體現了當地的傳統文化特徵。
迎年年俗
雲南昌寧縣更戛鄉。更戛,古稱「耿嘎」,傣語意為盛產龍舌蘭的地方。更戛是雲南昌寧最南端的一個鄉鎮,距縣城78公裡。
更戛人的眼中過年不是一兩天的事,每年冬月末臘月初,從殺年豬開始,年就一天天逼近了,人們也就開始忙碌起來,為年節的到來逐漸準備各項工作。
殺年豬
在更戛,可以說殺年豬是一件大事。每年所殺年豬在年初時就需選定,選定之後還要擇吉日將其與其它的豬(主要用於出售)分開圈養,稱之為「關年豬」。進入冬季,天氣逐漸轉冷,就可以選擇吉日殺年豬了。吉日選定之後,就要給遠親近戚、朋友夥伴、隔壁鄰舍捎信,約定屆時來吃年豬飯。
掃 塵
掃房子,即「掃塵」,也就是年終大掃除。一般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就可以打掃房屋,但各家需要挑選不是家人屬相的日子進行打掃,打掃時,需要準備幾棵帶葉子的金竹用於撣拂塵垢蛛網,女人們還要將家裡的所有衣物清洗乾淨,並擦桌椅櫥櫃,洗淨各種器具,灑掃庭院。因「塵」與「陳」諧音,年節前進行掃塵有「除陳布新」寓意,其用意也就是要把一切的「晦氣」、「黴氣」統統打掃出家門。
舂粑粑
舂粑粑與殺年豬、醃臘肉、做豆腐等一樣,都是為過年做準備的重要內容。舂粑粑是一件費時費力,但卻尤能體現年味的一項活計。清晨起來,就要將需要的原料大米或糯米用水浸泡待用。
大年三十年俗
插年松
大年三十那天,男人們吃過早飯,到山上挑選一棵碗口般粗細的松樹,抬回來栽在庭院的中間,稱之為「插年松」。過年插年松,象徵著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年松樹枝杈的造型很有講究,必須從上到下分為三臺,象徵天地人三才,最下面一臺應當長有五根樹杈,代表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還要在樹杈間搭上一片小木片,用以擺放粑粑、糖果之類的貢品。
放貢品
除了插年松之外,在堂屋的供桌上靠左邊一方還要放上一些貢品。兩塊糖,表示日子過得甜甜蜜蜜;一包鹽,表示做買賣有盈利,用錢有盈餘;一壺油,表示家中家中所需物資樣樣有;還要通宵達旦地點上一盞香油燈,表示晝夜常明,人壽長安。
供獻天地、敬獻亡人
太陽快下山時,把準備好的整雞和肉放在託盤上,雞的擺放有一定的規矩,必須呈臥立狀,雞頭上昂,並用兩隻筷子加以固定,還要在雞頭和雞身上散上一點鹽。
天地供獻完畢後,到吃晚飯前,又要開始敬獻亡人,亡人分內亡和外亡,內亡是指在家中堂屋內斷氣的祖先亡靈,外亡是指死在外面,沒有在家中斷氣的祖先亡靈。供獻祖先亡人的祭品包括一杯茶、一杯酒、三碗飯、三碗肉和菜。
初一年俗
搶頭水
大年初一是較為熱鬧和消閒的一天。雞還沒叫,男人們就要到井邊搶「頭水」,如果誰搶到「頭水」,首先要在井邊插上一炷香,接著放一掛鞭炮,表示已有人搶到「頭水」了,也預示著這家人勤勞聰明,新的一年日子將會越過越紅火。
叫財門
初一還有「叫財門」的習俗。天還沒亮,小孩們就會三五成群的邀約著到別人家叫財門。他們到了某戶人家的大門口就會邊敲邊叫道「主人家,開財門,財門大大開,金子銀子滾進來,只滾進,不滾出」,一直重複叫到主人家開門為止。為了圖吉利,主人家都會樂呵呵地來開門,並給每個小孩一點零錢和幾個花花綠綠的米花團,表示感謝孩子們送來的祝福。
忌掃地、動刀、食葷
在年初一,當地還有許多禁忌。例如,忌掃地,認為掃地會掃去財氣、福氣,更不能倒垃圾,如果倒垃圾就預示著家財外流;忌動刀,初一這一天要吃的食物事先已準備;忌葷食,認為年初一吃了葷食不吉利。
初二年俗
祭祀山神
大年初二,每家每戶都要去廟房裡獻廟,就是去山神廟裡祭祀山神,請山神保佑莊稼不要被鳥獸吃害,牲畜不被賊偷,不被豺狼傷害,保佑人丁興旺,幸福安康。祭品是一隻公雞、一塊肉、一杯茶、一杯酒、一碗圓飯。
打牙祭
初二這一天,做木匠、做石匠的人要「打牙祭」,祭祀自己的祖師爺。時間不限,上午下午均可。
拜乾爹
在保山昌寧當地有一風俗,有的小孩多災多難,家人就要為他(她)找個乾爹,希望乾爹保佑他(她)平安成長。大年初二這一天,父母就會帶著他(她)去乾爹家拜年。
初三年俗
祭祀路神
大年初三,要舉行出行儀式,即祭祀路神,保佑出行之人招財進寶、逢兇化吉。祭祀一般在下午進行。祭品包括一隻整雞、一碗圓飯、一杯酒、一杯茶。把這些祭品規整地擺在道路邊,請路神享用,然後澆奠酒茶、磕頭跪拜、焚燒紙錢。祭祀完畢在回家的路邊撿一塊石頭,這塊石頭代表著財寶,到家後,還要用稱來稱一稱,看看到底有幾斤幾兩。通過舉行祭祀活動,意味著出行之人將會得到路神保佑,能夠出行平安,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熄燈早睡
中國民間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獲婭歪」
大年初三,廣南縣董堡鄉各族群眾歡聚一堂,舉辦一年一度的「牡露儂人谷·獲婭歪」系列民俗活動。「婭」壯語指雌性、女性,「歪」是水牛,「婭歪」意為牛王聖母,「獲婭歪」意為歌唱牛王聖母。活動以「獲婭歪」為主題,弘揚愛母、敬母傳統,用原生態的壯族民間舞蹈,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擴塔」
大年初三,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擴塔」拜大年民俗活動開始了,6個鄉鎮的拜年團和聯歡團、800餘人組成民族方陣巡遊展演。讓當地群眾和遊客感受到濃濃的民族風情。「擴塔」是拉祜族的節日,時間與傳統春節相近。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瀾滄縣結合各民族的文化特點,形成了大年初三各鄉鎮到縣城拜年和聯歡的民俗,增進了各鄉鎮和各民族間的了解和感情。
禁食米飯
中國民間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初四年俗
迎灶神
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曆中佔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吃折籮
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籮。所謂折籮,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
吃滾蛋包子
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請大小夥計,分發紅包。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說官話。」宴會有酒有菜,酒後慣例是吃包子。掌柜這時舉杯祝賀,向大家道「辛苦」,這就叫「官話」。官話講完後包子端上來,掌柜的親自夾包子,包子放誰碗中,誰就被暗示已被解僱,被辭退之人飯後自動收拾行李告辭,所以這頓便宴俗名叫「吃滾蛋包子」。
初五年俗
迎財神
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送窮還有許多別稱,諸如「送五窮」「趕五窮」「送窮土」「送窮衣」。民俗認為,元旦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夠聚財,否則就倒了「福氣」。然而,垃圾堆多了,畢竟影響衛生,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又有了講究,叫「送窮」。
責任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