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春萬家喜慶,接新年城鄉同樂。洛陽歷史悠久,傳統的過年習俗豐富多彩,但大同中又有小異。春節前夕,本報記者走訪了洛陽的東西南北中(偃師、洛寧、欒川、孟津、老城),探究各地不同的過年風俗。這裡寫出來,以饗讀者。
年三十兒 花門兒
「年三十兒,貼花門兒。」這「花門兒」,說的就是春聯。經過「祭灶」、「掃房子」、「割豆腐」、「割肉」、「剪柏枝」、「挖河沙」、「打酒」,到了貼春聯,已是迎接新年的最後一道程序了。貼上春聯,再伴著歡歡喜喜的心情熬上一夜,萬象更新的大年初一就來了,欣欣向榮的新一年就到了。
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也就是桃木板,窄窄的兩片懸掛在大門兩旁,上書「神荼」、「鬱壘」二神名字,驅邪消災,鎮鬼嚇魔。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童日童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貼春聯、辭舊迎新的事兒。
據說,朱元璋不僅要人貼春聯,還親手題寫春聯。相傳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回答:「俺是閹豬的,自己不會寫,請人寫還沒來得及。」朱皇帝雅興大發,提筆替這家寫了副春聯:「兩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此聯流傳至今。
洛陽地處天下之中,文化底蘊深厚,春聯文化源遠流長。除了春聯,地處東部的偃師又有貼門花的習俗。這習俗,主要流行在偃師伊河以南地區。舊時每到臘月,農家院裡,太陽底下就三三兩兩坐著剪門花的婦女,她們拿來紅紅綠綠的彩紙,摺疊後剪出花邊和圖案,圖案的中心一般是一個 「福」 字或者「春」 字,也有巧手女子剪出「麻姑獻壽」等圖案,寄託了人們期盼幸福的美好願望。
這些年,會剪門花的少了,但集市上到處都有賣門花的,這也成了農村市場的一個商機。這些門花,要到大年三十兒貼春聯時一起貼。有的貼在大門門楣上,有的貼在屋門門楣上,還有的貼在院子裡供奉天地全神和老灶爺的神位上邊。少則貼一個,多則三四個。有的大門上中間貼著個大的,兩邊兩個小的,下面挨著貼三個小的,花花綠綠,煞是好看。有的家庭因為貼有門花,乾脆把對聯的橫批也省了。過年的時候,孩子們除了比吃、比穿、比壓歲錢外,還比誰家的門花好看。
貼春聯是為了喜慶,但在洛寧,除了迎新接福,春聯的意義還有很多:其一,誰家一貼上春聯,討債的就不能進這家的門了,多少錢財也只能等到過完春節後再來了。其二,春聯只要一貼上,家裡的東西都不能外借了,只進不出,寓意守住錢財,大吉大利。
軲轆元寶滾進來
窮鬼邪神莫進門
貼完春聯,放掛鞭炮,吃過晚上的餃子,除夕的「熬年」開始了。
孟津風俗,三十兒晚上睡覺前,各家各戶都找一個舊犁鏵或鐵片,把這犁鏵或鐵片放在火裡燒紅,用鐵瓢裝著,而後一手端瓢,一手拿一盛滿老醋的碗兒,這屋進了那屋出,邊走邊往熱犁鏵或鐵片上倒醋,同時喃喃自語:「接禮(犁)接禮(犁),一股白氣,一股升天,一股入地,喜神進來,窮鬼出去。」倒醋的人在前面邊走邊說,後邊還要跟一個人,拿一把熊熊燃燒的穀草,意為燎走邪鬼。
午夜過後,家家戶戶還要迎喜神,迎神的女長輩先念一通「大年初一早開門,大嫂出來接喜神,騾馱金,馬馱銀,獅子馱著聚寶盆,軲轆元寶滾進來,窮鬼邪神莫進門」。接著將大門大開,將放在當院的一堆柏樹枝點著,香菸嫋嫋上升。
這「燒柏枝」的習慣,不獨孟津有,洛陽許多地方都有。相傳遠古時候,初一五更時分,有兩眼滴血的九頭鳥到人家院內,將豬、羊等叼走。後有仙人指點,九頭鳥最怕香氣,可在大年初一五更時分燒上一堆柏枝火,不僅能驅趕怪鳥,使自家牲畜免受傷害,還能保佑全家四季平安,一年風調雨順。於是,「燒柏枝」習慣延續至今。
大年初一
撅屁股作揖
大年初一五更,老少即起。更有熬了一夜不睡,靜等天明。等到天邊剛露一絲微亮,迫不及待的人們便開始忙活了,孩子們循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飛奔著「拾鞭筒兒」,大人們則忙著供神祈福、下餃子。
除了放鞭炮,老城人迎新,家家屋門外都要掛燈。老城是城市,可以點宮燈,而在鄉下,則掛馬燈、玻璃罩燈或煤油燈。在欒川等偏遠山區,乾脆就點松明,松樹枝點著就成了燈,一樣的敬神,一樣的接福,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別有一番情趣。
初一還有一個重要的節目就是祭祖。洛陽老城舊俗,這一天,家裡長者要率晚輩,有錢人家到「追遠堂」,一般人家到「家堂」行禮祭祖。堂上擺有祖先牌位,或掛有祖先人像,行禮時擺上各色供品。拜者沐手燃香之後,由長輩致「吾祖賢德,潤澤子孫」之類的頌詞,然後按長幼之序叩拜先人。
在孟津農村,除了在家中祭祖外,天亮後還要到祖宗祠堂或本族年長者的家中,再行叩拜共同祖先的牌位。
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有將硬幣或其他物什包入餃子中的。誰若有幸咬到,誰便有了福氣。更有將餃子捏成元寶狀的,吃時故意撈到老人或孩子的碗裡,圖的是吉祥如意。
吃完餃子後,開門迎春,外出拜年。舊時晚輩要向長輩行叩頭禮,現在多說祝福的話或行鞠躬禮,而接受大禮的長輩要給晚輩掏壓歲錢。在欒川,壓歲錢被稱作「壓腰錢」。「壓腰錢」的意思,有人解釋是壓著孩子的腰,不讓孩子那麼快長大,過早承受生活的艱辛。
破五開禁日
送窮灰挖富土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舊時初一至初五禁忌頗多:不動刀剪,不掃地倒煤渣、不講忌言穢語、不打罵子女、不借債、不討帳、不動碾、不經營等。一直到初五,這些才開禁,故稱破五。
想像一下籠中鳥、壩中水,一旦籠開閘起,是怎樣的歡快與自由!人的心情也一樣,這一天主要的節目是「送窮」。
洛陽許多地方,在初五之夜,家家鳴炮焚香,把初一或除夕燒的柏枝灰送到富家田中,再從富家田中捧回新土放到老人床下,是為「送窮灰挖富土」,俗稱「送窮土」。
老城、孟津等地是在初四晚上「送窮」。這天晚上,他們把自家的垃圾倒在街頭,把香插在上面點燃,跪地向「窮神」磕頭,然後撿一些磚瓦,象徵金銀財寶,帶回家放在屋門後或床下,叫作「送窮接福」。
「破五」中午,洛陽許多地方以餃子為食,但據老城傳統,這天中午吃的卻是麵條,有諺曰:「初一元寶蓋兒(餃子),破五榆錢串兒(麵條)。」
雪月梅柳開新春
花鼓龍燈鬧元宵
正月十五是最熱鬧的日子,舞獅子,跑旱船,擂排鼓……雪月梅柳開新春,花鼓龍燈鬧元宵,比喻最妙。
元宵鬧春,各地娛樂節目大都相同,多為上面所說幾種,這裡只說洛陽老城的龍燈,堪稱一絕。
洛陽龍燈以火街龍燈等最為有名。善做紙花的東關人以紙代布做龍鱗,形成火街龍燈與其他布質龍鱗龍燈的區別。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生於洛陽東關夾馬營的八孔窯,他出生這天夜裡,紅光映天,遠觀若火,夾馬營就俗稱火燒街,簡稱「火街」。宋太祖、宋太宗均生於火街,火街因此又名「雙龍巷」。火街的龍燈也由單而雙,一青一紅兩條龍,青龍有掃帚尾,紅龍有卷尾。
龍燈表演時,鼓聲雷動,鞭炮齊鳴,百餘條壯漢持棍,以火彈子開路。舞龍者9人,龍首重達40多公斤,龍尾25公斤。節目有「爬龍山」、「過龍橋」、「穿龍門」等。舞者配合默契,時而左右穿梭,時而盤旋遊動,似蛟龍出海,又似飛龍升天,加上龍口不斷噴出火焰,煞是好看。
舊時,火街龍燈掛白鬍鬚,表示雙龍出於太祖降生地,其他龍燈不能掛白鬍子,以示高下有別,但別的地方又不服。因此,每年出龍燈時,往往造成爭執,甚至廝打械鬥。解放後,經政府調解,洛陽龍燈均掛蒼須,不分高下,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