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中,年俗有不同

2021-01-20 洛陽網

  迎新春萬家喜慶,接新年城鄉同樂。洛陽歷史悠久,傳統的過年習俗豐富多彩,但大同中又有小異。春節前夕,本報記者走訪了洛陽的東西南北中(偃師、洛寧、欒川、孟津、老城),探究各地不同的過年風俗。這裡寫出來,以饗讀者。

年三十兒 花門兒

  「年三十兒,貼花門兒。」這「花門兒」,說的就是春聯。經過「祭灶」、「掃房子」、「割豆腐」、「割肉」、「剪柏枝」、「挖河沙」、「打酒」,到了貼春聯,已是迎接新年的最後一道程序了。貼上春聯,再伴著歡歡喜喜的心情熬上一夜,萬象更新的大年初一就來了,欣欣向榮的新一年就到了。

  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也就是桃木板,窄窄的兩片懸掛在大門兩旁,上書「神荼」、「鬱壘」二神名字,驅邪消災,鎮鬼嚇魔。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童日童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貼春聯、辭舊迎新的事兒。

  據說,朱元璋不僅要人貼春聯,還親手題寫春聯。相傳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回答:「俺是閹豬的,自己不會寫,請人寫還沒來得及。」朱皇帝雅興大發,提筆替這家寫了副春聯:「兩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此聯流傳至今。

  洛陽地處天下之中,文化底蘊深厚,春聯文化源遠流長。除了春聯,地處東部的偃師又有貼門花的習俗。這習俗,主要流行在偃師伊河以南地區。舊時每到臘月,農家院裡,太陽底下就三三兩兩坐著剪門花的婦女,她們拿來紅紅綠綠的彩紙,摺疊後剪出花邊和圖案,圖案的中心一般是一個 「福」 字或者「春」 字,也有巧手女子剪出「麻姑獻壽」等圖案,寄託了人們期盼幸福的美好願望。

  這些年,會剪門花的少了,但集市上到處都有賣門花的,這也成了農村市場的一個商機。這些門花,要到大年三十兒貼春聯時一起貼。有的貼在大門門楣上,有的貼在屋門門楣上,還有的貼在院子裡供奉天地全神和老灶爺的神位上邊。少則貼一個,多則三四個。有的大門上中間貼著個大的,兩邊兩個小的,下面挨著貼三個小的,花花綠綠,煞是好看。有的家庭因為貼有門花,乾脆把對聯的橫批也省了。過年的時候,孩子們除了比吃、比穿、比壓歲錢外,還比誰家的門花好看。

  貼春聯是為了喜慶,但在洛寧,除了迎新接福,春聯的意義還有很多:其一,誰家一貼上春聯,討債的就不能進這家的門了,多少錢財也只能等到過完春節後再來了。其二,春聯只要一貼上,家裡的東西都不能外借了,只進不出,寓意守住錢財,大吉大利。

軲轆元寶滾進來

窮鬼邪神莫進門

  貼完春聯,放掛鞭炮,吃過晚上的餃子,除夕的「熬年」開始了。

  孟津風俗,三十兒晚上睡覺前,各家各戶都找一個舊犁鏵或鐵片,把這犁鏵或鐵片放在火裡燒紅,用鐵瓢裝著,而後一手端瓢,一手拿一盛滿老醋的碗兒,這屋進了那屋出,邊走邊往熱犁鏵或鐵片上倒醋,同時喃喃自語:「接禮(犁)接禮(犁),一股白氣,一股升天,一股入地,喜神進來,窮鬼出去。」倒醋的人在前面邊走邊說,後邊還要跟一個人,拿一把熊熊燃燒的穀草,意為燎走邪鬼。

  午夜過後,家家戶戶還要迎喜神,迎神的女長輩先念一通「大年初一早開門,大嫂出來接喜神,騾馱金,馬馱銀,獅子馱著聚寶盆,軲轆元寶滾進來,窮鬼邪神莫進門」。接著將大門大開,將放在當院的一堆柏樹枝點著,香菸嫋嫋上升。

  這「燒柏枝」的習慣,不獨孟津有,洛陽許多地方都有。相傳遠古時候,初一五更時分,有兩眼滴血的九頭鳥到人家院內,將豬、羊等叼走。後有仙人指點,九頭鳥最怕香氣,可在大年初一五更時分燒上一堆柏枝火,不僅能驅趕怪鳥,使自家牲畜免受傷害,還能保佑全家四季平安,一年風調雨順。於是,「燒柏枝」習慣延續至今。

大年初一

撅屁股作揖

  大年初一五更,老少即起。更有熬了一夜不睡,靜等天明。等到天邊剛露一絲微亮,迫不及待的人們便開始忙活了,孩子們循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飛奔著「拾鞭筒兒」,大人們則忙著供神祈福、下餃子。

  除了放鞭炮,老城人迎新,家家屋門外都要掛燈。老城是城市,可以點宮燈,而在鄉下,則掛馬燈、玻璃罩燈或煤油燈。在欒川等偏遠山區,乾脆就點松明,松樹枝點著就成了燈,一樣的敬神,一樣的接福,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別有一番情趣。

  初一還有一個重要的節目就是祭祖。洛陽老城舊俗,這一天,家裡長者要率晚輩,有錢人家到「追遠堂」,一般人家到「家堂」行禮祭祖。堂上擺有祖先牌位,或掛有祖先人像,行禮時擺上各色供品。拜者沐手燃香之後,由長輩致「吾祖賢德,潤澤子孫」之類的頌詞,然後按長幼之序叩拜先人。

  在孟津農村,除了在家中祭祖外,天亮後還要到祖宗祠堂或本族年長者的家中,再行叩拜共同祖先的牌位。

  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有將硬幣或其他物什包入餃子中的。誰若有幸咬到,誰便有了福氣。更有將餃子捏成元寶狀的,吃時故意撈到老人或孩子的碗裡,圖的是吉祥如意。

  吃完餃子後,開門迎春,外出拜年。舊時晚輩要向長輩行叩頭禮,現在多說祝福的話或行鞠躬禮,而接受大禮的長輩要給晚輩掏壓歲錢。在欒川,壓歲錢被稱作「壓腰錢」。「壓腰錢」的意思,有人解釋是壓著孩子的腰,不讓孩子那麼快長大,過早承受生活的艱辛。

破五開禁日

送窮灰挖富土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舊時初一至初五禁忌頗多:不動刀剪,不掃地倒煤渣、不講忌言穢語、不打罵子女、不借債、不討帳、不動碾、不經營等。一直到初五,這些才開禁,故稱破五。

  想像一下籠中鳥、壩中水,一旦籠開閘起,是怎樣的歡快與自由!人的心情也一樣,這一天主要的節目是「送窮」。

  洛陽許多地方,在初五之夜,家家鳴炮焚香,把初一或除夕燒的柏枝灰送到富家田中,再從富家田中捧回新土放到老人床下,是為「送窮灰挖富土」,俗稱「送窮土」。

  老城、孟津等地是在初四晚上「送窮」。這天晚上,他們把自家的垃圾倒在街頭,把香插在上面點燃,跪地向「窮神」磕頭,然後撿一些磚瓦,象徵金銀財寶,帶回家放在屋門後或床下,叫作「送窮接福」。

  「破五」中午,洛陽許多地方以餃子為食,但據老城傳統,這天中午吃的卻是麵條,有諺曰:「初一元寶蓋兒(餃子),破五榆錢串兒(麵條)。」

雪月梅柳開新春

花鼓龍燈鬧元宵

  正月十五是最熱鬧的日子,舞獅子,跑旱船,擂排鼓……雪月梅柳開新春,花鼓龍燈鬧元宵,比喻最妙。

  元宵鬧春,各地娛樂節目大都相同,多為上面所說幾種,這裡只說洛陽老城的龍燈,堪稱一絕。

  洛陽龍燈以火街龍燈等最為有名。善做紙花的東關人以紙代布做龍鱗,形成火街龍燈與其他布質龍鱗龍燈的區別。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生於洛陽東關夾馬營的八孔窯,他出生這天夜裡,紅光映天,遠觀若火,夾馬營就俗稱火燒街,簡稱「火街」。宋太祖、宋太宗均生於火街,火街因此又名「雙龍巷」。火街的龍燈也由單而雙,一青一紅兩條龍,青龍有掃帚尾,紅龍有卷尾。

  龍燈表演時,鼓聲雷動,鞭炮齊鳴,百餘條壯漢持棍,以火彈子開路。舞龍者9人,龍首重達40多公斤,龍尾25公斤。節目有「爬龍山」、「過龍橋」、「穿龍門」等。舞者配合默契,時而左右穿梭,時而盤旋遊動,似蛟龍出海,又似飛龍升天,加上龍口不斷噴出火焰,煞是好看。

   舊時,火街龍燈掛白鬍鬚,表示雙龍出於太祖降生地,其他龍燈不能掛白鬍子,以示高下有別,但別的地方又不服。因此,每年出龍燈時,往往造成爭執,甚至廝打械鬥。解放後,經政府調解,洛陽龍燈均掛蒼須,不分高下,皆大歡喜。

相關焦點

  • 年俗小知識get!初一到十五,雲南年俗大不同(第一彈)
    不知不覺已經大年初四啦在過去的三天裡大家是不是都在不同的地方感受著不同的年俗風情呢?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而滇西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造就其異彩紛呈的年節習俗。雲南昌寧更戛境內山高谷深,群山延綿,較為閉塞的區域位置使得年節習俗得以完整保留。過年期間吃年豬、舂粑粑、插年松、祭祀祖先亡靈等一系列年節習俗體現了當地的傳統文化特徵。迎年年俗雲南昌寧縣更戛鄉。
  • 細數不同地方的年俗:新加坡人互拜年換橘子,寓意大吉大利!
    細數不同地方的年俗:新加坡人互拜年換橘子,寓意大吉大利!哈嘍大家好,歡迎閱讀小妮妮了解歷史帶來的精彩內容,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為:細數不同地方的年俗:新加坡人互拜年換橘子,寓意大吉大利!要說過年,我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是十分高興的,畢竟又長大了一歲,而且過年的時候放假,我們可以去玩很多平時沒時間玩的東西,那麼在哪個地方的年俗最好玩呢?趕緊來看看吧!逛花市踩小人(廣東):逛花市買年花是嶺南春節一景。
  • 快過年啦 這些傳統年俗許多老秦皇島人都不記得了!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八粥香甜軟糯的滋味仿佛還在口中回味,轉眼今天就已經到了臘月二十三小年啦!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一起來重溫那些記憶中的傳統年俗吧~
  • 年俗| 春節年俗日曆一覽,很講究!
    年的腳步近了!「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掃除日……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這首春節民謠道出了「日子」裡的傳統年俗。這些年,年俗悄然變化,但年味兒裡面的思念和祝願從未走遠。看看老輩人的習俗,來計日迎新春吧!
  • 「東西南北」有什麼講究?搞錯方向,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在古代,人們對朝向問題是非常講究的,僅從座次上的左右之分、南北之分就可以看出尊卑,還有建築的南北朝向,禮儀和語言上都尊崇著東西南北、前後左右。在如今很多重要場合,比如宴請領導、家宴等,這些學問都是可以運用到的。我們應該學會選擇不同朝向的席位,來表示對長輩、領導的尊重。
  • 除夕到初七,傳統年俗中的祈福與禁忌
    中國的年俗很豐富,其中也有不少禁忌,需要人們恭謹地去對待和實踐。老人們會說:「過年是一天天做過去的」。而以下這則「過年指南」,就是帶你細數過年那些事兒,教你如何把「年」一天天做過去。除夕:辭舊,除祟,燈長明年夜飯。原創手繪圖出自《國民過節手冊》,上海博物館(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 博物館裡解鎖孔府年俗
    春節即將來臨之際,孔子博物館將於近期推出「天清地寧——孔府過大年展」,依託「孔子故裡」曲阜孔府傳統的年俗文化,按照「源起——臘八——祭灶——過年——元宵」的年俗時間軸,通過相關孔府文物展示,傳遞孔府從臘八節到元宵節完整複雜的特色過年禮儀,帶觀眾在博物館裡了解孔府年俗,感受聖裔家風。
  • 「春節習俗」全國各地春節特色年俗有哪些?(上)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地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年俗,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全國各地的有趣年俗。1.老北京年俗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嶽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
  • 東西南北中 處處有玩頭
    東西南北中 處處有玩頭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9.26 星期五 孔府即「衍聖公府」,位於曲阜城中,緊鄰孔廟,是孔子嫡長孫世襲衍聖公的衙署,是我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封建貴族莊園。孔廟即至聖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中餐品嘗孔府家宴。之後遊覽孔林亦稱宣聖林、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有墳冢10萬餘座,已延續2400餘年,林內松柏蒼鬱,古木參天,形成了一個人造大園林。
  • 粵港年俗同根同源、同聲同氣(圖)
    年俗1 食得是福講「意頭」  雖然香港文化融合了大量西方元素,但是深厚的中華文化基因在香港仍然得到完好傳承,其中,春節習俗就是一個細膩的展現載體。  記者了解到,在香港,春節的招牌年菜當屬「盆菜」,該菜式是在如盆狀大小的食器中,加入魷魚、冬菇、大蝦、髮菜、紅燒豬肉、蘿蔔等豐富食材一起燉煮而成,一層一層疊進盆中,象徵合家團圓、盆滿缽滿、十全十美。  廣州廚師馮先生認為,老廣近年流行大年三十晚團圓飯和開年飯吃盆菜,大多也是受香港影響。
  • 【志載年俗】大年初六,開門大吉
    春節民俗馬日 初六是馬日,要給馬匹上好的草料,而且不打不罵。馬能拉犁拉車,能馱著主人出門,特別是在戰爭中跑得快,也不惜在戰場殉命,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功不可沒。春節民俗挹肥 舊時習俗,正月初一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
  • 宋尚學:蔚縣年俗文化之一
    蔚縣年俗文化之一文/宋尚學蔚縣歷史悠久,文化底縕深厚。這裡曾經是古代國的都城,代郡的都市,蔚州的州治,蔚縣的縣衙所在地;縣境內史上有八百村堡,1983年版《蔚縣資料彙編》記載有738個自然村。這些古老的村莊,歷經千年沉澱,形成了各自的文化,有著「五裡不同風,十裡不通俗」說法,凡流傳下的都是村裡的精華。
  • 東西南北有什麼含義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文化歷史非常的悠久,在這悠久的歷史中,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很多非常有特點的東西,比如說罵人也是一個學問,在罵人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常說你不是東西。其實原因很簡單,東西南北是相互獨立的,如果你不是東西,那麼你就只能是南北,其實就跟水火一樣無情無義。其實,在最早的時候,東西南北所代表的是方位,那麼古代的中國人,為什麼要用東西南北來代替方位呢?東的意義是旭日東升,也就是東方,古代的中國人認為,東方是主方位,並且很多的時候,東風也被代表為春風。
  • 春節年俗:二十六,割年肉
    新華社微信推出《小新畫新年》春節年俗新媒體報導,從小年到正月十五,帶你重溫中國傳統年俗文化,體會那濃濃的年味兒。  今天是臘月二十六。俗話說:「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  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 中國一年中有八個傳統節日,節日食俗及節日必吃食品薈萃
    本文將給大家介紹中國一年中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八大節日的傳統文化食俗,看看跟您家鄉的傳統節日食俗有何差別。4月5日前後,據說是為紀念春秋時期被晉文公無意燒死的晉國名臣介子推清明節有"禁火"、"冷食"並祭掃祖宗和先烈陵墓之俗節慶主旋律是寒食與掃墓活動主要有農夫備耕、文人踏青、仕女郊遊、兒童戴柳(以柳條作帽)鬥雞、拔河、打馬球、蕩鞦韆、放風箏......
  • 雙節期間西藏博物館推出7大年俗活動
    昨日,記者從西藏博物館了解到,今年春節和藏曆新年期間,該館將推出一系列的年俗文化活動。共有七項不同類型的活動供前來參觀的遊客和本地市民參與體驗,讓他們既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同時也能體驗更多的藏族傳統年節文化。
  • 上聯: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東西南北,山河壯麗,下聯更加精妙絕倫
    文/琳妹說文史近日,有人在網上出了一則上聯:「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東西南北,山河壯麗」,由於對仗工整,構思巧妙,引得無數人矚目,甚至讓「對聯」這一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學再次「走紅」!我們先來看看這則上聯有何巧妙之處:上聯包含四個省份,四個方位,有山有河,有東有西,有南有北,最後又能呼應「山河」二字,乍一看有點俗,文學性不強,然則構思巧妙,朗朗上口,稱得上上等之作!
  • 剪紙中的年俗:福祿壽喜寓意吉祥 祈盼生活美好
    2016年1月28日,新疆庫爾勒市東方一號小區,民間剪紙藝人楊愛鳳正在確·胡熱 攝  提到過年,人們會想到年夜飯,想到連綿不斷的鞭炮聲……其實,貼在門上、窗戶上的剪紙也是體現年俗的重要載體。學者、民俗專家段寶林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採訪時表示,剪紙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民間藝術形式,「每逢節日都會使用,在過年的時候達到高潮。這時剪紙內容一般是十二生肖或福祿壽喜等圖案,寓意吉祥,祈盼來年生活美好」。
  • 漫談biang的雅與俗
    顯然,爭論中,學者的主旨還是弘揚陝西文化、闡釋biangbiang面的文化底蘊,但有意無意忽視了一個常識:biang其實是臆造出來的民間「俗字」,根本無構字理據、經典文獻依據可言。   自古以來,漢字就有「正字」、「俗字」兩大體系。
  • 《木蘭辭》裡的「東西南北」,教你讀懂先人的文化、感情、修辭
    讀《竹石》,你有沒有注意到第三句——任爾東西南北風,為什麼是「東西南北」呢?按照順序難道不應該是「東南西北風」嗎?「東西南北」,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不僅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性,而且帶有非常濃鬱的情感。讀懂了詩文中的「東西南北」,還真是能幫你讀懂文字背後很多文化的、文學的、情感的東西。還記得一年級的那首樂府名作《江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