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祖師之《無根樹》,隱藏千年的修行秘密!

2021-01-11 道教知識

《無根樹》解序

餘自童子時,常聞道者誦三豐真人《無根樹》詞,雖不知取義,而心竊愛之。及長慕道,常讀此詞,細研深究,無門可入。後遇先師龕谷老人,指示端倪,方知其中藏造化之機,洩性命之源,言簡理明,包括丹道始終之序,吐露火候前後之秘。久欲解釋闡揚所蘊,苦無刻本,數十年來,所見者皆錄本耳。因其字句錯偽甚多,彼此不同,且失詞調,不敢下筆遺笑於大方。世傳貴州高真觀有所藏刻文,其錄本自彼處傳出者,惜餘未親見也。近因好學者,欲刻刊普傳,正合餘多年宿志,爰是細心校閱,稍正錯訛,聊解大義,一以彰真人度世之婆心,一以助學者入門之炬燈,至於詞調有無,無甚關係,亦餘事耳。若有知詞調君子,添補全璧,此尤餘之所望也。

大清嘉慶七年歲次壬戌桂月悟元子自序

三豐張真人源流

真人遼東懿州人,姓張名君實,字元元,號三豐子,又號昆陽。或雲姓張名玉,字君寶,號元元子。宋末時人。生有異質,龜形鶴骨,大耳圓目。身長七尺餘,修髯如戟,頂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飾邊幅,人皆目為張邋遢。所啖升鬥輒盡,或避谷數月自若。延祐間,年六十七,入嵩南遇呂純陽、鄭六龍,得金丹之旨,修煉成道。或雲入終南,得火龍真人之傳,修煉成道。秦淮漁戶沈萬山,又名萬三,好善樂施,限於家貧,不能如願,真人傳以點石成金之術遂其願。

萬三自號三山道士,其丹室有聯雲,"八百火牛耕夜月,三千美女笑春風。"世稱為聚寶盆,城西南三山街是其故居。真人於元末居寶雞金臺觀,至正丙午九月二十日,自言辭世,留頌而逝。士民楊軌山置棺殮訖,臨窆復生,時年一百三十歲矣。從此入蜀,至太和山,結茅於玉虛庵。庵前古木五株,嘗棲其下,猛獸不傷,鷙鳥不搏,眾皆驚異。有人問仙術,絕不答;問經書,則論說不倦。嘗語武當鄉人曰,"此山當大顯"。後永樂間,皇帝敕修武當,真人隱於工人之中,勤勞行功,人皆不識,惟碧雲孫真人深知。時碧云為武當山住持,與真人來往,多受真人益。真人名達天庭,皇帝遣使屢召不赴,惟以詩詞託碧雲奏之。後以道授道士丘元靖,不知所終。

本仙鑑所載

永樂皇帝訪張三丰書

皇帝敬奉書真仙三豐張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奉香致書,遍謁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體合自然,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謹致香奉書虔請,拱候龍車鳳駕惠然而來,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懷。敬奉書。

三豐託孫碧雲轉奏書詞

聖師親口訣,名方萬古遺。傳與世間人,能有幾人知!衣破用布補,樹衰以土培。人損將何補,陰陽造化機。取將坎中實,金花露一枝。慶雲開天際,祥光塞死基。歸已昏昏默,如醉亦如痴。大丹如黍米,脫殼證無為。優遊天地廓,萬象掌中珠。人能服此藥,壽與天地齊。如若不延壽,吾言皆是非。

金丹重一斤,閉目靜存神。只在家中取,何勞向外尋。煉成離女汞,吞盡坎男精。金丹並火候,口口是元音。

《無根樹解》 正文

無根樹者,詞之名也。凡樹有根,方能生發,樹若無根,必不長久。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忽在忽亡,百年歲月,石火電光,亦如樹之無根也。仙翁二十四詞,以無根樹為名,叫醒世人,使其看破浮生夢幻,早修性命耳。

其一 、嘆世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蕩去飄來不自由。

無邊無岸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遊。

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花者,樹之精神發煥。人之身如樹也,人之真靈如樹之花也。凡樹有根,故能生發而開花。惟人身無根,生死不常,全憑一點真靈之氣運動,真靈旺則身存而生,真靈敗則身亡而死。人之存亡生死,聽其真靈之旺敗耳,是真靈者,雖為人樹之花,而實為人樹之根。玉陽以此真靈謂黃芽,伯陽以此真靈謂金花,純陽以此真靈謂靈根,紫陽以此真靈謂真精,堯夫以此真靈謂天根,仙翁以此真靈謂金精,諸家丹經又以此真靈謂先天真一之氣,其名多端,總形容此一物也。

此物生於先天,藏於後天,位天地,統陰陽,運五行,育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以體而論,在儒則謂太極,在道則謂金丹,在釋則謂圓覺;以用而論,在儒則謂明德、謂天地之心,在道則謂靈寶、謂黍米玄珠,在釋則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人之真靈,本來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不生不滅,不色不空,處聖不增,處凡不減,因交後天,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便有聖凡之分。庶民去之者,去此真靈而逐於假靈也,君子存之者,存此真靈而不逐於假靈也。因其庶民逐於假靈,於是真靈幽暗不明矣,因其真靈幽暗不明,順其所欲,貪戀榮華,爭名奪利,不肯休歇,認假為真,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如苦海之舟,飄來蕩去,常在魚龍兇險之處亂遊。若能猛省回頭,頓超彼岸,莫待風波壞舟,喪卻性命。一失人身,萬劫難出矣。

其二、勉力學人

無根樹,花正危,樹老將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

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

人多疑其年老力衰,精神有限,如樹花敗危,無有生發,還不得元,復不得本,而遂自暴自棄,待死而已。試觀世間老樹,接以嫩枝,重新發榮,如梅樹寄柳樹,桑樹接梨樹,此皆無情之物,尚能復生,何況人為萬物之靈,得天地之正氣,老而無有藥醫乎?藥醫之道是何道?即老而接栽之道。欲知此道,急訪明師,求問真方。果得真方,下手速修猶太遲也。

其三、劈旁門

無根樹,花正孤,借問陰陽得類無?

雌雞卵,怎抱雛,背了陰陽造化爐。

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兒無妻是曠夫。

嘆迷徒,太糊塗,靜坐孤修氣轉枯。

修真之道,須要陰陽得類,方能成全一個真靈之寶。若有陰無陽,有陽無陰,是謂花孤無類,真靈不成,亦如雌雞之卵,焉能抱雛?不能抱雛者,蓋以背了陰陽交感造化之爐也。又如女子無夫,男兒無妻,怎能生育?彼世之盲漢,不窮陰陽之理,不推造化之源,糊塗幹事,或觀空,或定息,或思神,或守竅,或搬運,皆是靜坐孤修,陰而不陽,不特無益於性命,而且有傷於性命,愈修而氣愈枯也。

其四、言匹配陰陽

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鉛,孤陰寡陽各一邊。

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

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悟真》云:"陰陽得類歸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若陰陽各偏,或陽感而陰不應,或陰求而陽不招,或陽過而陰不及,或陰盛而陽不足,皆是真靈之花有偏,不中不正,道不全成也。人之真情如金,真知如鉛,二物屬剛;靈性如木,靈知如汞,二物屬柔。真情真知,剛而易沉;靈性靈知,柔而易浮。若以性求情,情來歸性,以真制靈,靈歸於真,剛柔相應,陰陽和合,化為一氣,生機長存而不息矣。如情不歸性,靈不歸真,是謂"金隔木,汞隔鉛,孤陰寡陽各一邊",焉能返本還元,結成真靈之丹哉!

試觀世上男女相配,生子生孫,代代相傳而相續,可知修真之道,陰陽相合,生仙生聖,亦能代代相傳而不息,但不過有順逆之分,仙凡之別。順則為凡,逆則為仙,所爭者在中間顛倒耳。這個中字,其理最深,其事最密,非中外之中,非一身上下之中,乃陰陽交感之中,無形無象,號為天地根、陰陽竅、生殺舍、元牝門,人生在此,人死在此,為聖為賢在此,作人作獸亦在此。修道者能於此處立定腳跟,逆而運之,顛倒之間,災變為福,刑化為德,所謂"一時辰內管丹成"也。噫!中間人不易知,顛倒人亦難曉,採戰家以男女交合之處為中間,以男採女血為顛倒,搬運家又以黃庭穴為中間,以氣血後升前降為顛倒:凡此皆所以作俑而已,豈知神仙中間顛倒之義乎?好學者早為細辨可也。

其五、言調和陰陽

無根樹,花正黃,產在中央戊己鄉。

東家女,西舍郎,配作夫妻入洞房。

黃婆勸飲醍醐酒,每日醺蒸醉一場。

這仙方,返魂漿,起死回生是藥王。

黃者,中央戊己之正色。戊為陽土主動,己為陰土主靜,戊己居中相合為真信,又謂真意。花色正黃,則真靈入於中央正位矣。然真靈中正,非性情如一不能。東家女,木性也;西舍郎,金情也。一性一情,配作夫妻,入於洞房宥密之處,更得黃婆於中勸飲醍醐,調停火候,則不和者而必和,既和者而長和。醍醐酒非世間之糟汁,亦非身內精津血液有形之物,乃陰陽交感,氤氳衝和之氣,含而為真一之精,通而為真一之水,滋味香甜,古人謂玉液,謂瓊漿,謂甘露,又謂醍醐,總以形容此一點衝和之氣耳。

勸飲者,不衝和而必調至於衝和。修道至於陰陽衝和,常應常靜,遠觀其物,物無其物,近觀其身,身無其身,內觀其心,心無其心,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日日飲醍醐而入於醉鄉矣。這個醉中趣味,是神仙之方,是返魂之漿,能以起死,能以回生,乃大藥王也。

中央、戊己、黃婆,皆真信之異名。以陰陽和合言,則謂中央;以運行陰陽言,則謂戊己;以調和陰陽言,則謂黃婆;以動作言,則謂真信;以靜定言,則謂真意;故一物而有數名,總而言之,一真信而已。識得此信,即於此信上下實落工夫。始而以性求情,既而以情歸性,又既而性情和合,又既而性情渾化,結成一個真靈至寶。始之終之,無非此一信成功,信之為用大矣哉!歸到實處,真靈中正,即是性情相合,性情相合,便有個真信在內,真信現時,性情自不相離,性情不離,真靈自然中正,三者相需而相因也。

其六、言煉己之功

無根樹,花正清,花酒神仙古到今。

煙花寨,酒肉林,不斷腥葷不犯淫。

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

打開門,說與君,無花無酒道不成。

金丹之道,以至清毫無滓質為歸著,然欲其至清,須要在至濁中度出,能於至濁中絕無點染,方是真清,故曰"無根樹,花正清,花酒神仙古到今"也。何以見其花酒能成神仙哉?煙花寨、酒肉林,皆易足迷人之處,能於煙花寨中見色不色,不為煙花所惑,於酒肉林中隨緣度日,不為酒肉所累,則是不犯淫慾、不斷腥葷,而食色之性俱化,道心常存,人心永滅,真靈無傷無損,大道可冀。其曰不斷腥葷者,非貪腥葷,乃酒肉穿腸而心不計較也。

不犯淫而心無煙花矣,酒肉穿腸而心無酒肉矣,心無煙花,自有長生仙花,心無酒肉,自有延命仙酒。有仙花,有仙酒,即到清真之仙鄉,彼世之避煙花而忌酒肉者,豈知凡花凡酒中,能出神仙!亦豈知無花無酒,道不能成乎!《敲爻歌》云:"酒是良朋花是伴,花街柳巷覓真人,真人只在花街玩。"可知花清之妙用矣。

其七、言藥生之時

無根樹,花正新,產在坤方坤是人。

摘花戴,採花心,花蕊層層豔麗春。

時人不達花中理,一訣天機值萬金。

借花名,作花神,句句《敲爻》說得真。

新者,本來之物埋沒已久,忽而又有之謂。花至於新,光輝復生,如月現於西南坤方,純陰之下,一點微陽吐露,比人之虛室生白,真靈發現,復見本來面目矣。這個本來面目,即我本來不死之真人,有此人則為人,無此人則非人,乃我之秉受於天,而得以為人者是也。

但此真人不輕現露,非可常見,當虛極靜篤、萬緣俱寂之時,恍惚有象。虛極靜篤,即坤純陰之象,故曰"產在坤方坤是人"。這個人久已為塵垢掩埋,絕無蹤跡,一旦現象,便是新花,時不可錯,急須下手,摘之採之,以為我有。摘花戴者,摘此真人之花也。採花心者,採此真人之心也。

漸摘漸採,由少而多,積厚流光,真靈不昧,則花蕊層層,萬理昭彰,隨心走去,頭頭是道,其豔麗如春日,陽氣遍地,處處花開矣。但此花人人俱有,人人俱見,人人不達,每多當面錯過,若有達之者,超凡入聖剎那間耳,故曰"一訣天機值萬金"。仙翁慈悲,借花之名,作花之神,即有形無,句句「敲爻」,分說先天之旨,蓋欲人人成道,個個作仙,奈何時人不達此花中之理,而猶有以御女閨丹妄猜妄作者,雖仙翁亦無如之何也。可不嘆諸!

其八、言認取真鉛

無根樹,花正穠,認取真鉛正祖宗。

精氣神,一鼎烹,女轉成男老變童。

欲向西園牽白虎,先從東家伏青龍。

類相同,好用功,內藥通時外藥通。

穠者,穠盛廣多也。花正穠盛,其間即有美惡偏正相雜,須得真正仙花,方可採取而用。真正仙花為何花?即真鉛也。真鉛即真知之真情,乃真靈之發現,以其真知外陰內陽,外黑內白,故謂真鉛,又謂水中金,又謂水鄉鉛,又名月中華,其名多端,皆象此真知之一物也。

惟此真知,內含先天真一之始氣,乃陰陽之本,五行之根,仙佛之種,聖賢之脈,為修道者之正祖宗。認得祖宗,取歸我家,敬之奉之,須臾不離,則精氣神三者,自然聚於一鼎,無容勉強。蓋以其父歸之,其子焉往?更加符火烹煉之功,雖女可以轉男,雖老可以變童。女轉男者,非形體轉男,蓋女子純陰,修煉成道,化陰成陽,亦同男子。老變童者,非面容變童,蓋老者氣枯,修煉成道,返元還本,亦如童子。

但女轉成男、老變為童之道,雖是認取真鉛真知,還要先能煉己。若煉己不熟,真知不來,雖來而亦不留,故曰"欲向西園牽白虎,先從東家伏青龍"。白虎屬西方金,喻真情也;青龍屬東方木,喻真性也。真情真性,本來一家,何待牽伏?因其交於後天,真中雜假,真情變為假情,恩中帶殺,如虎出穴,奔西傷人,不為我有,而依居他家矣。真情既變為假情,於是真性有昧,亦化而為假性,假者用事,真者退位,性情不和,如龍東虎西,兩不見面矣。若欲復真,必先去假;若欲牽情,必先調性。調性之功,乃煉己之功。煉己者,煉其氣質之性也。

氣質之性化,則真性自現,真性現則不動不搖,而真情亦露,真情露則假情不起,可以牽回白虎,與青龍配合,情性相戀矣。白虎即真鉛祖宗,同出異名,以其真知剛強不屈,故謂白虎,以其真知柔中藏剛,故謂真鉛。牽白虎即是取真鉛,牽之雲者,非有強制,乃不牽之牽,性定自然情歸,特以同類者相從,陰陽內外有感應之道也。性主處內屬陰,內藥也;情主營外屬陽,外藥也。陰陽原本一氣,性情固是同根,內藥能通,外藥未有不通,內外相通,性求情而情戀性,性情和合,真靈凝結,還丹有象矣。純陽翁云:"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紫陽翁云:"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此皆言還丹先要煉己也。噫!真鉛易取,煉己甚難,煉己之功大矣哉!

其九、言採取藥物

無根樹,花正多,遍地開時隔礙河。

難扳折,怎奈何,步步行行龍虎窩。

採得黃花歸洞去,紫府題名永不磨。

白雲窩,笑呵呵,準備天梯上大羅。

宇宙之間,俱是道氣充塞,凡真靈光照之處,即是有花之處,其花甚多,遍地開矣。無如遍地花開,而人當面不識,如河之隔礙,雖欲扳折,最難扳折,亦莫奈何也。其難扳折者,以其舉世之人,皆為名利所牽,為恩愛所絆,棄真認假,以苦為樂,步步走的龍虎兇險之地,與性命之道相違,故難扳折耳。

若是勇猛丈夫、決烈男子,直下脫卸世緣,求師口訣,借假修真,於眾花中揀採至中至正之黃花,歸於洞中,溫養成丹,延年益壽,則紫府題名,永不磨矣。黃花即前詞色正中央戊己鄉之黃花,花至中正,純是生機,並無雜氣,生機歸洞,四時長春,如居於白雲窩中,逍遙自在,別有天地非人間,豈不呵呵大笑,自知快樂乎?到此地位,還丹已得,再安爐,重立鼎,做向上之事,準備天梯,而作大羅天仙矣。

其十、言進陽退陰

無根樹,花正飛,卸了重開有定期。

鉛花現,癸盡時,依舊西園花滿枝。

對月殘經收拾了,旋逐朝陽補衲衣。

這玄機,世罕知,須共神仙仔細推。

人之精神衰敗,真靈耗散,如花之飛揚謝落矣。然花謝落猶有重開之期,人衰敗亦有返還之道。返還之道為何道?即陰中復陽,已謝重開之道。鉛花者,道心真知之光輝。癸水者,人心客氣之私慾。鉛花發現,道心不昧,癸水消盡,人心常靜。道心不昧,人心常靜,依舊真靈無虧無損,本來圓成之物,是花已謝而重開滿枝矣。

因其癸水要盡,故"對月殘經收拾了",因其鉛花要現,故"旋逐朝陽補衲衣"。人心之私慾,乃外來之客氣,如月之殘經;道心之真知,乃本來之正氣,如日之陽光。對月而收拾殘經,掃去人心之私慾,所以退陰也;朝陽而旋補衲衣,漸添道心之真知。所以進陽也。退陰退至於陰氣絕無,方是殘經收拾了;進陽進至於陽氣純全,方是衲衣補完成。陰盡陽純,還元返本,本來面目全現,謝了重開豈虛語哉!這個謝了重開之天機,世人罕知。若欲知之,須共神仙推究原始要終,方能知也。

十一、言真一之氣

無根樹,花正亨,說起無根卻有根。

三才竅,二五精,天地交時萬物生。

日月交時寒暑順,男女交時孕自成。

甚分明,說與君,只恐相逢認不真。

先天真靈之寶,具眾理,應萬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無處有礙,無往不利,是花之亨也。既亨,是樹雖無根而花卻有根。其根為何根?乃生天、生地、生人三才之竅,陰陽五行妙合二五之精。因其是三才之竅、二五之精,先天而生乎陰陽,後天而藏於陰陽,一氣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成一氣,故天地陰陽上下相交,合為一氣而萬物生,日月陰陽來往相交,合為一氣而寒暑順,男女陰陽彼此相交,合為一氣,而孕始成。

觀於天地、日月、男女,一陰一陽相交,方有造化,可知性命之道,非陰陽相交合一,不能完成,是一氣者,即性命之根、生死之竅。有此一氣,則陰陽相交而生,無此一氣,則陰陽相背而死。人之生死,只在此一氣存亡之間耳。但人不知此一氣是何物事,存於何處。或疑此氣為呼吸之氣,或搬運上升下降於黃庭,或聚氣於丹田,或聚氣於眉間,或聚氣於天谷,或聚氣於腦後,種種不經,千奇百怪,終落空亡。殊不知先天真一之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聖人以實而形虛,以有而形無。

實而有者,真陰真陽;虛而無者,二八兩弦之氣。兩者相形,一氣居中,凝結而成丹,此乃虛空中事業,何得以有形有象之物猜之?又何得以有方有所之竅作之哉?仙翁以其人皆不識此一氣,故以三才竅、二五精示之,又以天地、日月、男女相交示之,分明將一氣與人指出,但恐人遇此一氣,當面認不真耳。悟元鬥膽,不避罪譴,今再為仙翁傳神寫意,分明說與大眾。要知先天真一之氣,不是別物,即是一點真靈之氣,因其此氣剛健中正,故謂真一;因其此氣易知簡能,故謂真靈。一真靈真,絕無滓質,故謂先天之物。真一也,真靈也,同出異名,非有兩物,不知有人認得真否?

十二、言金精開旺

無根樹,花正佳,月月開時玩月華。

金精旺,耀眼花,莫在園中錯揀瓜。

五金八石皆是假,萬草千方總是差。

金蝦蟆,玉老鴉,認得真的是作家。

先天靈寶,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其花最佳。當正佳之時,如月華開放,金精旺盛,而人宜玩之,不可當面錯過也。月月開者,應時而開,非時不開,按月定期,動靜有常,絲毫不爽也。金精者,金之精明,在月則謂月華,在人則謂真精。真精者,真靈之精。真靈之精,無時有昧,故以月華、金精喻之。真靈人不易知,觀於月與金之真而可知;真靈之精,人不易見,觀於月之華、金之精而即見。凡物之精華,久而有壞,惟月華月月開放,金精萬年不減,月華、金精如是,人之真精亦如是,但真精有時不精者,因後天陰氣蔽之,而其本體未嘗泯滅也。

金精旺即是真精旺,真精正旺,明照世界,氣充宇宙,白雪飛空,黃芽滿地,金光耀眼,左之右之,無不是花矣。但此真精,無形無象,非色非空,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守,只可神會,不可口言,雖是明明朗朗,現前就有,人人常見,人人不識,最難認真,修道者須要極深研幾,真知灼見,方可下手,不得認假為真,似是而非,卻在園中錯揀瓜也。彼世間盲修瞎煉之輩,或疑金精為有形有象之物,而遂煉五金八石,服萬草千方,妄想成丹,彼豈知五金八石、萬草千方與我非類,焉能結丹接命,豈不大差乎?蝦蟆為水中之物屬陰,蝦蟆而雲金,為陰中之陽,黑中之白,我之真知是也;老鴉為上飛之物屬陽,老鴉而雲玉;為陽中之陰,雄中之雌,我之靈知是也。

真知、靈知,方是我同類之物,方是我性命之寶。取此二物,合而成丹,真而至靈,靈而至真,真靈不散,渾然天理,不色不空,不生不滅,所謂月華者即此,所謂金精者即此,月華開,金精旺,豈有不長生者哉!但人多認不得真知、靈知是何物件,若有認得真者,便是修道老作家,未有不成道者。噫!金丹之道,差之毫厘,失之千裡,認得真者,有幾人哉!

十三、言採取火候

無根樹,花正嬌,天應星兮地應潮。

屠龍劍,縛虎絛,運轉天罡斡鬥杓。

煅煉一爐真日月,掃盡三千六百條。

步雲霄,任逍遙,罪垢凡塵一筆消。

真靈藏於後天,為積習客氣掩蔽,花最難發,間或有時而發,一點光輝,從虛無中透出,如珠如露,嫩弱秀麗,其象最嬌,似開未開,渾淪元氣,在天應星之明而不大,在地應土之潮而未溼,星明地溼,皆陽氣初動之象。陽氣初動,即真靈花嬌時也。當其正嬌,易於識神借靈生妄,性亂情移,急須猛烹速煉,防微杜漸,扶陽抑陰,以護命寶。屠龍劍,所以防氣性;縛虎絛,所以制妄情。氣性不發,則真性現;妄情不起,則真情生。真性現,真情生,是運轉魁罡,斡旋鬥杓,轉殺為生,變刑成德,可以煅煉一爐真日月矣。

日者,陽中有陰之象,喻真性所含之靈知,靈知為雄內之雌,真陰也;月者,陰中有陽之象,喻真情所含之真知,真知為黑中之白,真陽也。煅煉真陰真陽,兩位大藥,歸於一氣,凝結成丹,吞而服之,延命卻期。此乃最上一層之妙道,非三千六百旁門著空執相事業也。蓋以大道成就,步雲霄,任逍遙,萬般罪垢凡塵,皆一筆勾消。彼三千六百旁門,皆在臭皮囊上做作,適以惹罪垢凡塵,焉能消罪垢凡塵哉!

十四、言陰陽摶結

無根樹,花正雙,龍虎登壇戰一場。

鉛投汞,陰配陽,法象玄珠無價償。

此是家園真種子,返老還童壽命長。

上天堂,極樂方,免得輪迴見閻王。

金丹乃陰陽二氣相激而成象,是花須成雙而後有用也。陰陽者,一龍一虎也,一鉛一汞也。龍為真性,汞為靈知,又為元神,俱屬陰;虎為真情,鉛為真知,又為元精,俱屬陽。龍虎戰者,性情摶聚也。鉛投汞者,精神凝結也。性情摶聚,精神凝結,陰陽相配,一氣混合,真靈圓明,法身有象,圓陀陀,光灼灼,如一粒玄珠,為無價之寶矣。此寶非外來之物,乃我家園之真種子,本來原有,因交後天,迷失無蹤,今得陰陽調和,無而復有,去而復來。種於家園,本立道生,生生不息,返老還童,延壽無窮,上於天堂極樂之方,可免輪迴之苦矣。

十五、言偃月爐

無根樹,花正開,偃月爐中摘下來。

添年壽,減病災,好結良緣備法財。

從此可得天上寶,一任群迷笑我呆。

勸賢才,休賣乖,不遇明師莫強猜。

先天真靈之寶,無形無象,無方無所,從何而採,以結還丹?然雖無形無象,無方無所,亦有花開之時。當開之時,恍惚中有象,杳冥內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法象如偃月。工家不知古人取象之意,或指為兩腎中間,或指為眉間明堂,或指為肉團頑心,更有作俑魔頭指為婦人產門,大錯大錯!夫所謂偃月者,偃仰之月也。天上之月,每月初三,西南坤地黑體之下,現出峨眉之光,其光偃仰,故名偃月,在卦為純陰之下微陽潛生,(卦圖)為復,在人為靜極又動,虛室生白,天地之心萌動。

此心內含一點先天祖氣,從至暗之處微露端倪,有象偃月之光。因其這一點祖氣,為天地之根,為五行之本,能以造仙佛,能以作聖賢,能以固性命,又號為偃月爐。這個天地之心,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難遇難逢。幸而偶逢,時不可錯,急須下手摘來,謹封牢藏,勿令滲漏,可以延年壽,可以減病災,但此延年壽、減病災之事,非有大功大行者不能行,非有大志大力者不能作,必須外結良緣以修德,內備法財以用誠,方能感動皇極而得天寶。法財者,非凡間之財,乃法中之財,即專心致志,真履實踐,一念不回之善財。

上陽真人云:"天或有違,當以法財精誠求之。蓋欲求天寶,須盡人事,人事不盡,是無法財,無法財而妄想天寶,難矣。"欲求天寶者,可不先備法財乎?天寶非別物,即真靈煉成之金丹,亦即天地之心復全之還丹,曰真靈,曰天地之心者,以未修煉言也;曰天寶,曰金丹者,以修煉成熟言也。天寶既得,萬有皆空,根塵俱化,入於不識不知、無人無我之境,一任群迷笑我呆矣。這個呆事,須要明師口傳心授,非可強猜而知。仙翁云:"勸賢才,休賣乖,不遇明師莫強猜",其提醒後人者多矣。

十六、言逆用氣機

無根樹,花正高,海浪滔天月弄潮。

銀河路,透九霄,槎影橫空斡鬥梢。

摸著織女支機石,踏遍牛郎駕鵲橋。

入仙曹,膽氣豪,竊得瑤池王母桃。

先天大道,包羅天地,運行日月,超乎萬有,花開最高,其高如月在天上,光射海底。海浪滔天,水不能溺月之光,而月反能弄水之潮,亦猶人在苦難境遇之中,境遇不能傷其真,而反借境遇以煉真。又如銀河路遠,直透九霄,人不易渡,然有仙槎橫空,斡旋鬥梢,即能渡之,昔張騫乘仙槎渡銀河,而見牛女二星相會,此可徵也。

以理而論,世間亦有仙槎,亦能渡銀河。世間仙槎為何物?即金丹大道也。金丹大道,在虛空中作事業,能以轉乾坤,逆陰陽,奪造化,超凡入聖,是亦仙槎也。然仙槎之妙,在乎鬥梢之運用。鬥梢者,北鬥第七星瑤光是也,又名天罡。天罡所指處吉,所坐處兇,蓋以指處有生氣存焉。扭回鬥梢剎那之間,陰陽相合,生機萌芽,絕不費力,故曰"模著織女支機石,踏遍牛郎駕鵲橋"。織女屬陰,牛郎屬陽,鵲橋為牛女相會之處,摸著機石,踏遍鵲橋,以陰招陽,陽來會陰,陰陽相會,金丹有象。此種道理,盡在波浪裡做出,虛空中施為,所以能入仙曹,膽氣豪,竊得瑤池王母桃也。

瑤池在西,王母為老陰,即坤母也。桃者,丹也,即震之一陽也。王母桃即坤中孕震之象,丹在西而竊取歸東,則為我家所有而丹還矣。但此還丹之妙,其妙在乎陰陽相會,陰陽相會之妙,尤在乎大海波中,逆運氣機,不動不搖耳。能於大海波中,不動不搖,真是有膽氣丈夫,九霄有何不可上?銀河有何不可渡?王母蟠桃有何不能竊乎?彼世之習靜忘形,僅在寂滅中作事者,焉知有此!

十七、言乘時採藥

無根樹,花正繁,美貌嬌容賽粉團。

防意馬,劣更頑,掛起娘生鐵面顏。

提著青龍真寶劍,摘盡牆頭朵朵鮮。

乘風帆,滿載還,怎肯空行過寶山。

先天真靈發煥,一本萬殊,隨時現象,無物不在,花甚繁也。當其正繁,英華畢露,精神外用,易於爭奇好勝,賣弄風流,故曰"美貌嬌容賽粉團"。於斯時也,須要防危慮險,牢拴意馬,掛起娘生鐵面,提著青龍寶劍,對景忘情,摘盡牆頭方露之花,不使些子逐於色相,耗散真氣也。娘生面顏者,即無識無知之鐵面。

青龍寶劍者,即不染不著之真性。娘生鐵面即是青龍寶劍,兩者同出而異名,以體言為娘生鐵面,以用言為青龍寶劍。鐵面者,定體也,寶劍者,慧器也,定以用慧,慧以成定,定慧相需,體用不離。先天真靈,即色即空,常應常靜,無滲無漏,是謂"摘盡牆頭朵朵鮮"也。牆頭朵鮮,是方出牆而未離牆頭,真氣未散之時,於此而摘取之,絕無滓質,純是天真,漸生漸採,漸摘漸收,必摘至於無所摘而後已。噫!大藥難遇,大法難逢,幸而遇逢,時不可錯,乘此風帆,急須摘取鮮花,滿載而還,怎肯空過寶山,自貽後悔也。

十八、言陰中生陽

無根樹,花正香,鉛鼎溫溫寶現光。

金橋上,望曲江,月裡分明見太陽。

吞服烏肝並兔髓,換盡塵埃舊肚腸。

名利場,恩愛鄉,再不回頭為爾忙。

先天真靈,眾美畢集,萬善同歸,其氣最香,當其正香之時,即鉛鼎溫溫寶現光之時。鉛鼎者,真知也。以其真知,能以去舊取新,能以修仙成真,故謂鼎。寶者,即真靈之寶,真靈非真知不現,蓋真知具有道心,道心內含先天真一之氣,是謂真靈。鉛鼎溫溫,是剛柔相當,不偏不倚,而鼎立矣。

鼎立則道心發現,道心發現則真靈之光漸生,是謂現寶光。金橋者,金也;曲江者,水也。上金橋而望曲江,水中有金之象。水中有金,陰中生陽,即是月裡見太陽,亦是鉛鼎溫溫現寶光也。鉛鼎光現,陰陽合德,神氣相御,乘時收入造化窩中,令其住而不令其去,是謂吞服烏肝並兔髓。烏肝色青,日精也,象靈知之靈性;兔髓色白,月華也,象真知之真情。

吞服烏肝並兔髓,則性不離情,情不離性,真而至靈,靈而至真,性情如一,真靈不昧,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一切後天積聚瀉去,道心常存,人心永滅,換盡塵埃舊肚腸矣。肚腸換過,萬有皆空,名利恩愛,何戀之乎!

十九、言一時還丹

無根樹,花正奇,月裡栽培片晌時。

拿雲手,步雲梯,採取先天第一枝。

戴花飲酒神氣爽,笑殺仙翁醉似泥。

託心知,謹護持,只恐爐中火候飛。

先天真靈,無而能有,缺而能圓,花甚奇也。然正所以奇者,先天為後天掩蔽,杳然無蹤,若欲栽培,片晌之間即能回春。回春之妙,要採取先天第一枝之花。第一枝是生物之祖氣,乃生天、生地、生人之靈根,不落於形象,不落於空亡,含而為真空,發而為妙有,至中至正,至精至粹,恍惚杳冥,如露如電。

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守,有心求之,則著於象,無心守之,則著於空,是在乎性定情忘,迴光返照,虛極靜篤,不採而採,不取而取,自然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中來,凝而為黍米之珠,內外光明,如戴仙花,神氣爽暢,如飲仙酒。戴花飲酒,樂在其中,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如入於醉鄉矣。當斯時也,還丹已結,復見娘生面目,無用外爐加減,急須內爐溫養,神明默運,謹守護持,一意不散,時防火候差池也。心知者,非外心知之人,乃內自知之心。火候緩急,心自知之,心知而不昧心,自然火候不差,金丹成熟也。

二十、言還丹成熟

無根樹,花正圓,結果收園滋味全。

如朱橘,如彈丸,護守堤防莫放閒。

學些草木收頭法,復命歸根返本原。

選靈地,結道庵,會合先天了大還。

真靈之寶,去者復來,舊者仍新,無傷無損,依然本來原物,是花之圓也。圓之雲者,言其結果收園,滋味全也。夫金丹成就,五行攢簇,四象和合,仁、義、禮、智、信混成一理,精、神、魂、魄、意歸於一氣,更得符火烹煎成熟,化為純陽之物,活活潑潑,其赤如朱橘,其圓如彈丸。當斯時也,守護堤防,十二時中,不得放閒,韜光養晦,學些草木收頭之法,復命歸根,返於本源,以待靜極又動,會合先天,以了大還丹之事。

此言還丹成就,再造大丹之功也。蓋還丹只完的當年本有原物,乃超凡之事,呂祖所謂"三鉛只得一鉛就,金果仙芽未現形"者是也。大丹是從還丹又做向上事業,乃入聖之事,呂祖所謂"再安爐,重立鼎,跨虎乘龍離凡景"者是也。若只修還丹,不再造大丹,只了得初乘之道,不過是一個完全人耳,焉能入於聖人之域哉!所謂選靈地、結道庵者,非外之靈地、道庵,乃內之靈地、道庵。

修道至於歸根復命,還丹事畢,溫之養之,神氣充足,則丹靈矣,是謂靈地。從此靈地,再安爐,重立鼎,是謂結道庵,曰選靈地者,等候一陽生也。此一陽生乃先天中靜極而動之陽,非若還丹乃後天中所生先天之陽。雖皆先天,但有先後之別耳。欲了大還丹,非會合先天中之陽不能成功,故曰"會合先天了大還"。大丹成就,方入聖基,若大丹未成,只是半塗事業,非修道之全功。釋典云:"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即此了大還之謂乎?

二十一、言凝結聖胎

無根樹,花正明,月魄天心逼日魂。

金烏髓,玉兔精,二物搏來一處烹。

陽火陰符分子午,沐浴加臨卯酉門。

守黃庭,養穀神,男子懷胎笑殺人!

先天真靈,本體光輝,通天徹地,照破一切,花甚明也。其所以明者,乃陰陽二氣和合而成之。人之一己純陰,如月之黑暗無光,必借他家不死之方,而後陽生,如月借日光,而後得明。月魄逼日魂,陰陽相交,能以在天心朗耀,即真知靈知相合,真靈不昧之象。金烏髓者,日魂也,在人為雄中之雌,即靈知之真陰。玉兔精者,月魄也,在人為黑中之白,即真知之真陽。

前雲烏肝、兔髓,此雲烏髓、兔精,大有分別,不可同看。蓋烏肝、兔髓乃還丹藥物,是真知靈知,陰陽未會而方會,故云烏之肝、兔之髓;烏髓、兔精乃大丹藥物,是真知能靈,靈知能真,陰陽已會而相合,故云烏之髓、兔之精。未會而方會,勉強之功,假中復真也;已會而相合,自然之用,真中更真也。取此兩味真藥,搏於一處,烹煉成永久不壞之物,方是極功。烹煉之功,即陽火陰符、沐浴溫養之功。陽火者,進陽之功;子時陽生,遇子而進陽火,用剛道也。

陰符者,退陰之功;午時陰生,逢午而運陰符,用柔道也。沐浴者,歇功溫養也;卯時陽生於天地之中,臨卯而沐浴,溫養其陽也;酉時陰運於天地之中,臨酉而沐浴,溫養其陰也。子午符火,加減之功,卯酉沐浴溫養之功,二者缺一不可,但所謂子午卯酉者,非天邊之子午卯酉,乃身中之子午卯酉。真知現即是子,法當用剛進火而烹;真知常現,靈知飛即是午,法當用柔退陰而烹;靈知不飛,真知進於中正即是卯,法當沐浴此中正而不過進;靈知退於中正即是酉,法當沐浴此中正而不過退,此符火沐浴之道,萬古不易之法。

若以天邊子午卯酉按時用功,則失之遠矣。符火不差,沐浴合時,陰陽相應,不偏不倚,元牝立而穀神即生於其中矣。黃庭者,中央正位,即陰陽相合之中一竅,又號為元牝之門。元陽牝陰,陰陽合,有此竅,陰陽偏,無此竅。有此竅即有谷,有谷即有神,無此竅即無谷,無谷即無神。谷即黃庭。黃者,中色;庭者,虛也。因其中虛,故以黃庭名。虛則靈,靈則神,是謂穀神。試觀山中,兩山壁立,中間一谷,人呼之則谷中應聲,此應之聲即穀神也,俗名崖娃娃。人之陰陽相合,其中有神,亦猶是也。然不到陰陽相合地位,無此中,無此谷,安有神居?若果到陰陽相合時,便有個中,便有個谷,而神自生,所謂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者即此,所謂真空而含妙有者即此,所謂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者即此。

果陰陽合而為一氣,則穀神鎮居黃庭,是謂男子懷胎。曰"守黃庭"者,守中也。曰"養穀神"者,抱一也。守中抱一,十月功畢,身外有身,即與天地並長久。此等真實法相,系虛空中事業,不從色象中做作,彼一切在臭皮囊上弄搬運功夫,妄想成聖胎者,豈知穀神之所以為穀神乎?

二十二、言真空法相

無根樹,花正紅,摘盡紅花一樹空。

空即色,色即空,識破真空在色中。

了了真空無色相,法相長存不落空。

號圓通,稱大雄,九祖超升上天宮。

金丹大道,以無聲無臭,超出萬象為歸著,何嘗花色,更何嘗花有紅色乎?若稍有色,後天氣質猶未化盡,大道不成。古仙云:"一毫陰氣不盡不仙"。蓋有一毫陰氣不盡,即有一毫陽氣不全,真靈猶有損壞之時,算不得九還七返金液大丹之道。修道者須要摘盡紅花,消滅無始劫以來客氣根塵,歸於萬有皆空,還於父母未生以前無聲無臭面目而後已。

然空之雲者,非同土木無心寂滅之謂,有借假全真,以真化假之道,故曰"空即色,色即空,識破真空在色中"。蓋一味無心,則著於空;若稍有心,則著於色。曰"空即色"者,是不空也;曰"色即空"者,是不色也。不空不色,即空即色,是真空存於色中矣。曰"了了真空無色相,法相常存不落空"者,真空一了百當,原無色相,既無色相,即有法相,既有法相,必不落空。

因其是真空,所以有法相,因其有法相,所以無色相,無色相,有法相,所以空之真而真於空也。修道至於真空而有法相,法相而存真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成金剛不壞之軀,水火不能侵,刀兵不能加,虎兕不能傷,稱為大英雄。不但身列仙班,即九祖亦皆超升天堂而為神矣。

二十三、言臨爐下功

無根樹,花正鮮,符火相煎汞與鉛。

臨爐際,景現前,採取須憑渡法船,

匠手高強牢把舵,一任洪波海底翻。

過三關,透泥丸,才把周身九竅穿。

真靈之寶,塵垢退盡,至清至淨,花豈不鮮乎?然其所以鮮者,全賴符火相煎,鉛汞之功,夫真靈者,真知、靈知之體;真知、靈知,乃真靈之用。真靈分而為真知、靈知,真知、靈知合而為真靈。烹煎真知之鉛、靈知之汞,即烹煎真靈也。烹煎者,以真知而制靈知,以靈知而順真知,真知、靈知凝結,復成真靈之寶,其花之鮮,不可以言語形容矣。但真靈易結,火候最難。紫陽翁云:"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閒。大都全藉修持力,毫髮差殊不作丹。"

特以金丹之道,採藥有時,煉藥有法,若不知時,不知法,雖大藥在望,不為我有,故臨爐下功之際,恍惚中有象,杳冥內有精,一點真靈之光,從虛無中透出,似有似無,非色非空,景象現前,此大藥發生之時也。此時即有三屍六賊、五蘊七情諸般之幻景,亦現於前,必須穩駕法船,牢把舵楫,對景忘情,一任海底翻波起浪,不動不搖。如是用功,漸採漸煉,扶陽抑陰,愈久愈力,功夫到日,自然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化為虛,過此三關,泥丸風生,法相現露,而周身九竅之陰氣,亦皆悉化矣。

三關非工家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之說,乃煉精、鍊氣、煉神之三關。煉精化氣為初關,鍊氣化神為中關,煉神化虛為上關,過此三關,神合太虛,出入無礙,是謂透泥丸,蓋泥丸宮為藏神之所也。周身九竅方著幻身。上說過三關、透泥丸,法身成就,而幻身百脈九竅,陰氣化為陽氣,亦皆竅竅光明,即八萬四千毫毛,亦化為護法神矣。學者不可以辭害意也。

二十四、言返歸虛無

無根樹,花正無,無形無象難畫圖。

無名姓,卻聽呼,擒入三田造化爐。

運起周天三昧火,煅煉真空返太無。

謁仙都,受天符,才是男兒大丈夫。

先天真靈之寶,體本虛空,一氣混成,有何花乎?既無其花,無形無象,難畫難圖矣。難畫難圖,畫且不可,圖且不可,尚有何名何姓?然雖無名無姓,卻又至虛至靈,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如呼谷傳聲,真空中藏妙有也。有此感而遂通之妙,即於此通處下手擒取,於三田造化爐中,用三昧真火煅煉成真,自真空而可返於太虛。道返太虛,則空無所空,一真而已,別無他物也。

三田非工家氣海、絳宮、泥丸之說,乃精氣神三寶聚會之丹田,謂元牝之門,又名元關竅,又名中黃庭,又名造化爐,又名太乙壇,又名戊己門,總而言之曰虛無竅。先天真靈之寶,統精氣神之三物,真靈既復,三物皆復,自造自化,絪縕衝和,結為一塊,始而自無以造有,既而自有以化無,煅煉真空,即是化無之妙,自有化無,形神俱妙,與太虛同體,功行圓滿,謁仙都而受天符,為十極大羅真人,大丈夫之能事畢矣。

贊曰:吐老、莊之秘密,續鍾、呂之心傳。揭示先天妙理,劈開曲徑虛懸。鼎爐邪正分判,藥物真假顯然。空色混為一氣,剛柔匹配兩弦。咦!丹法始終皆洩盡,火符進退俱寫全。二十四詞長生訣,知者便成不死仙。

相關焦點

  • 仙真祖師 | 張三丰祖師與嶗山道教
    世間所傳「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美譽更是道出了嶗山全真道備極一時之盛。所謂「積水成潭,蛟龍生焉」,濃厚的道教文化氛圍必然孕育出超凡脫俗的道教大師。尤其是在元明時期,嶗山道教中先後出了幾位修行有大成就的高道,其中首推在中國道教史和武學史上開宗立派、名垂千古的一代俠道張三丰。作為一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道教「隱仙」,一代宗師張三丰留給世間太多的「謎」。
  • 武當派始祖張三丰,皇帝仰慕的「人中之仙」
    而這位令皇帝仰慕的「仙人」,正是名揚天下的太極宗師、武學泰鬥張三丰。張三丰,這個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自古以來,關於他的傳說數不勝數,在人們心中,這個外號為「張邋遢」的道人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中之仙。我們不知道他生於何年、卒於何日,但大量史料記載,他曾在武當山修行,並創立了武當派。無論是在金庸筆下的江湖中,還是在文史資料中的蛛絲馬跡裡,張三丰都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高人。
  • 狐妖小紅娘:驚現月啼暇一族的秘密,正月十五無根之水的神奇作用
    但是最讓人不巧的是,月啼暇當天沒有來,因為那一天下起了狂風暴雨……飛蟲族的威脅,變成樹的尾生。最開始拿出來的無根之水並沒有弄到月啼暇身上,相反弄到了胡尾生的身上,因此過了一小會兒的時間,胡尾生直接長成了一棵大樹。何為無根之水那便是收集下雨天時候的雨水,趁著雨水還沒有落地之前將他們收集起來的雨水成為無根之水,那麼究竟有什麼作用呢?請跟隨我的步伐往下面走。無根之水的作用,不能說的秘密。
  • 1247年的5月16日,武當派始祖,太極宗師張三丰出生
    他的先世是江西龍虎山人,所以說張三丰這個人就自稱為天師後裔。他的曾祖父叫做裕賢公。就是相當於一個術士吧,對於經學精星算這方面非常的精通。張三丰是宋末元初真人。大家都知道他是武當派的創派之人,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民族英雄。
  • 張三丰曾寫過一塊石碑,碑文堪比「鬼畫符」,沒有幾個人認識
    至此之後,張三丰便醉心武學,研究天地陰陽之道。張三丰為世人熟知的事跡,便是開創了武當派,他所創的太極拳,如今也被現代老年人視作健身之術,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學習。除此之外,張三丰還是道家修道煉丹的集大成者,他一直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的天人合一理念,將養生與天地自然結合在一起。
  • 為何張三丰長命百歲,郭襄卻短命早死?你看看郭襄中了什麼「毒」
    八十年後,少林藏經閣中那位少年已經成長為武林一代宗師,他隱居武當閉關十年苦修「九陽神功」心法,其後廣泛閱讀道家經典,融道家衝虛圓通法門於一體,另闢蹊徑,開創武學新的天地,數十年後幽居武當,人稱「武林不死仙人」,他便是張三丰。與此同時,昔年與她一同離開少林寺的郭襄卻在人間絕跡,自郭襄到風陵師太再到滅絕師太,峨眉換了三代掌門,可見郭襄壽命並不長,為何張三丰能夠長命百歲,而郭襄卻短命早死?
  • 上聯:陰陽調和,是為張三丰!下聯經典,佛道本為一家
    說起張三丰,恐怕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但是大家知道嗎,古代叫做三豐的人可不止張三丰一個人,張三丰起初的名字叫做張君寶,他的道號叫做三豐,所謂三豐,大部分是道家之人所用。那麼大家為啥都喜歡用三豐作為自己的道號呢?
  • 老劍魔赫連洞彩為何不是張三丰傳人的對手?說說無極門與武當派
    01劍魔再涉武林群俠驚,劍仙齊上難敵請劍聖武當派的高人在這部書中算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雍正為了將反對他的武林劍俠一舉蕩平,他親自出面去渭水河畔請來龍門祖師赫連洞彩,這位號稱「醉臥黃河八百載鞫目無劍」的老劍魔暗中考察了雍正一番,恰好看到雍正大公無私巧斷無頭之案
  • 張三丰《參禪歌》新注,簡潔清晰!
    作者:盧理湘說明:張三丰祖師名君寶,號三豐,又號張邋遢,以太極拳、內丹術享譽於世,為道門一代宗師。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慕其仙風,遣使尋找,但祖師「草衣木食輕王侯」,終不可得。其著作有清李西月祖師重編的《張三丰先生全集》。《參禪歌》又名《打坐歌》,言性命雙修之宗旨,在道教信徒中廣為流傳,其文出自《玄要篇》,被《道藏輯要畢集》收錄。
  • 歷史上的張三丰到底活了多久?
    他十分敬重廉平章的為人,感激廉平章對他的提攜之恩。1274年,廉平章逝世之後,雖然此時的張三丰年僅27歲,但一方面由於廉公的去世,一方面由於元朝漢儒地位的降低,因此張三丰出世修行之心愈發堅定。從《明史》的記載中可知,洪武帝和朱棣多次尋找張三丰,封建時期再過聖明、仁慈的皇帝也會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再到唐宋時期的皇帝都有服用丹藥、尋求仙人的記載。 明太祖在《御製周顛仙人傳》中記載他曾服用過周顛仙人的丹藥,因此明太祖尋找張三丰應該為求長生不老之術。《明史》中記載:「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和「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
  • 張三丰為何一輩子保持童子之身?把他七個弟子的名字連起來就懂了
    同樣的道理,張三丰是武俠小說當中的人物,我們沒看過武俠小說,可能不知道宋遠橋,也可能不知道張翠山,但一定是知曉張三丰的。張三丰的名氣比張無忌還要大! 張三丰活了一百多歲,這個年紀無疑是高壽,到了這個年紀的人應當子孫滿堂才是,可張三丰下面全都是徒弟,全無一個孩子,這是為啥?
  • 張三丰無意間洩露一個天機,可惜無忌聽不懂,百餘年後被兩人破解
    南宋末年,江湖武林出了一個少年奇才,名為張君寶,此子骨骼驚奇,天賦異稟,乃是武林中難年難得一遇的練武奇才,當日在華山之巔,張君寶有幸遇到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等高手,並得到神鵰大俠楊過指點,學會三招絕技,傳奇之人的經歷果然不同凡響。
  • 張三丰武功到底有多強?一個細節暗示了真相,很震撼!
    金庸先生通過張三丰這個關鍵人物把《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的故事串了起來,張三丰在《神鵰俠侶》中才十幾歲,到了《倚天屠龍記》過了一百多年,他仍然在世,可惜他當年所愛的那個明慧瀟灑的少女,卻早已經駕鶴西去,獨留他在人間徘徊。
  • 上輩子是修行人,這輩子怎麼修行?有仙緣的幾個特徵!
    壹翻翻祖師傳記,經常見到命中注定要得道成仙的人。究其根源,自然是累世修行,冥冥中指引。《抱樸子內篇》卷十二《辨問》:按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稟。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識,則心好其事,必遭明師而得其法,不然,則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玉鈐經主命原曰:人之吉兇,制在結胎受氣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
  • 一個在聖鬥士動漫隱藏三十年的秘密,沙加是唐僧轉世
    聖鬥士漫畫描繪了一個恢弘浩繁的神話史詩世界,其中涉及天文、神話、宗教、歷史、哲學等多領域內容,動漫和各類衍生作品也在不停推陳出新,不少讀者已經追了幾十年,對聖鬥士宇宙也都有所感悟,筆者在看漫畫之餘,也對有關領域材料了解研究,發現聖鬥士中有個隱藏了三十年的秘密,很多讀者都沒有發現,即黃金聖鬥士沙加轉世之謎
  • 悟空名字中隱藏的秘密,為何三兄弟都是悟字輩,跟佛祖有何關係?
    細節處有魔鬼,往往巨大的陰謀都隱藏在一些細節當中。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三個人,聽名字就是一個輩分的,可是給他們取名的並不是同一個人,孫悟空的法名是須菩提祖師取的,另外兩個人是觀音菩薩取的。也正是這樣的名字方式,再次印證了,這場取經大戲根本就是如來佛祖一手操控,且串通須菩提祖師共同推進的,下面看詳細推論。佛祖暗中勾連須菩提祖師。
  • 同樣是修行之人,為什麼和尚都很胖,道士卻很瘦?主要有三個原因
    在中國的神話故事和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和尚幾乎都很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彌勒佛,但是道士卻很瘦,比如武當張三丰。和尚和道士都是修道之人我,為什麼會有這麼明顯的差異呢?主要有兩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