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起來看到屋外正飄著毛毛雨,院子草坪裡初長出的草葉上綴滿了水珠。
今天(3月16日)是今年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若是在古代,今天定是熱鬧的社日了。當前儘管肆虐全球的這場疫情還沒有結束的跡象,但社日的春雨已預告今年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 一、社日在我的記憶深處
記得小時候,每逢社日,母親會帶著我拿上香、紙錢和酒菜等祭品到村口一個小土坡去祭拜。我問母親,為什麼要到這個地方去祭拜?母親說,那個地方曾是座社公廟,文革時毀了,廟的旁邊還有一顆很大的古樹,村裡人稱它社公樹,那棵古樹也沒有躲過一劫,樹被列為「四舊」在社公廟毀了不久也被砍倒當做柴火,一個冬天就被生產隊燒沒了。母親還跟我講,說我爸常年在外,家裡沒個男勞動力,田地分產到戶了家裡勞動力不夠,社日的時候來這裡拜一下,祈求社公菩薩保佑,保佑我家的田地多產一些糧食,這樣日子也好過一些,儘管社公廟和社公樹沒有了,只要來這裡燒了香、化了紙,社公菩薩是曉得的。
或許是社公菩薩顯靈,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我們一大家子人沒有挨過餓,相反是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鄰裡勞動力多的家庭還跑到我們家來借米度日。幾十年過去了,回頭想來,這主要還是歸功於母親和姐姐她們的辛勤付出和平日裡的精打細算。也難怪村裡的人常誇我母親和姐姐幹起活來比那些大老爺們都厲害!
那時,母親還常把一些農作諺語當兒歌唱給我們姊妹們聽:春社無雨莫種田,秋社無雨莫種園;(播種)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後;清明要明、穀雨要雨;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開花才下種……這些諺語深深地烙入了我的記憶裡。從這些諺語可以看出,社日、清明等節點的天氣是否下雨對一年中的生產有著極大的關聯。
▉ 二、古詩詞中的社日
在古詩詞中,社日的出現頻率非常高。
如唐代的王駕寫的《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唐代殷堯藩寫的《郊行逢社日》:酒熟送迎便,村村慶有年。妻孥親稼穡,老稚效漁畋。
宋代陸遊作的《代鄰家子作》:社日淋漓酒滿衣,黃雞正嫩白鵝肥。弟兄相顧無涯喜,扶得吾翁爛醉歸。
明代方太古寫的《社日出遊》:村村社鼓隔溪聞,賽祀歸來客半醺。水緩山舒逢日暖,花明柳暗貌春分。
從這些詩裡可以了解到,社日是一個節日,家家戶戶是要設宴、要喝社酒的。
唐代詩人張籍的《雜歌謠辭》:庭前春鳥啄林聲,紅夾羅襦縫未成。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明代詩人謝肇淛(zhè)的博物學著作《五雜俎》中記載:「社日男女輟業一日,否則令人不聰。」從這點來說,如今的婦女有三八節,其實在古代早就有了,社日就是典型的婦女節,婦女們要想聰明伶俐,社日這一天就要放下針線活,好好地休息一天啦。
唐代詩人韋應物寫的《社日寄崔都水及諸弟群屬》:山郡多暇日,社時放吏歸。坐閣獨成悶,行塘閱清輝。春風動高柳,芳園掩夕扉。遙思裡中會,心緒悵微微。從這首詩裡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公務員」在社日那天還放假呢!
▲社日前後,正是家鄉李花開放的時候——山源夜雨渡仙家,朝發東園桃李花。
▉ 三、社日今夕
社日是古代人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是祈求農業豐收的日子,也是個歡快的節日。古人認為土生萬物,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以為該神管理著五穀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在農耕文化為主的幾千年歷史中,社日和清明節一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農作節點。
一年中究竟哪天是社日呢?
按照中國古代曆法,一年中包含春秋2個社日。春社是指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秋社是指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
如今,這個節日已經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我初步捋了一下,應該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二十四節氣與適用曆法的變化關係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它最初是以北鬥七星鬥柄旋轉指向確定。二十四節氣對應陰曆(農曆)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樣,而且差距還非常大,普通老百姓如果不翻閱曆書的話是很難記得住的。但二十四節氣對應公曆的日期相對固定,便於人們記憶。如,立春都在每年的2月3日-5日之間,清明都在每年的4月4-6日之間。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定氣法」劃分,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節氣;「定氣法」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這個「定氣法」是在明末西方天文觀測法傳入中國後被逐漸採用,崇禎曆書的編纂採用的就是「定氣法」。接下來是隨著辛亥革命成功,公曆在我國得到推行,舊的曆法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應公曆的日期相對固定,便於人們記憶,所以其它的節氣如社日,三伏、三九就被人們淡化了。如社日與春分比較接近,春分是每年的3月20-21日之間,人們一般就會就住春分而淡忘了社日。
二、全國各地土地神的稱謂和奉祀日期不統一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東西不僅在氣候上,在風俗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就是土地神,各地的叫法也不盡相同,有稱「福德正神」的、有稱「土地公公」的、有稱「土地爺」的、有稱「社公菩薩」的,以及「后土」、「土正」、「社神」、「土伯」等等,其廟宇則稱為「土地廟」、「社公堂」、「伯公廟」、「福德正神廟」等,是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神靈之一。社日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奉祀土地神的日子,但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農曆二月初二也是奉祀土地神的日子。
由於稱謂和奉祀日期不統一,所以社日還不具備九州同祭的普遍性,因此也是它被淡化的一個原因。
▲越城嶺大山中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山村旁的土地廟。
三、土地廟被浩劫造成的文化斷層
由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文革期間)的破四舊運動,土地廟被認為是封建迷信的東西,因此大多鄉村的土地廟被推倒,土地公公的塑像都被砸爛燒毀,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失去了祭祀的場地和祭祀對象的物化載體,造成了文化習俗斷層。這也是社日被淡化的原因之一吧。
▲這是象州縣妙皇鄉古樸村村前的一座社公廟,每年的春社和秋社,村民們都要到這裡祭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人們物質文明的不斷提高,傳統文化也在逐漸回歸,一些傳統習俗又被人們從記憶中挖掘出來。這些傳統習俗的挖掘、再現,繁榮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祭祀土地神並非迷信,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和祈禱,從這點來說,社日祭祀還是非常有益的。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社日前後,南寧青秀山的三角梅開得正豔——紅花濯錦織前山,日暖啼鶯春晝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