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像是現在,因為校園附近攤點兒多——才有的規定50米內不許擺攤設點。,小學時候離著小賣部鑽胡同也有一百米,中學時更遠有四百多米。學校裡的孩子也沒零錢去買零食或玩具。一些流動的攤點兒甚至可以直接進學校,滿足一下學生們的需求。
當時有一種絕門兒手藝,就是往塑料鋼筆桿兒上刻畫兒,跟現在小青年紋身「刺青」差不多!看師傅兒用小刻刀在塑料杆兒上翻轉幾下,就會出來一簇小蘭花兒或是一束竹子葉兒、松樹枝兒,也有的是寫上龍飛鳳舞的一行字,內容或是毛澤東詩詞,或是一句名言,不可能字太多,還有的是刻上自己的名字。刻完後,用蠟筆一塗,抹布一擦,帶畫兒的筆桿兒就出來了!
覺得特別神奇,刻畫的師傅而坐在桌球案子旁邊,利用中午或是課間時間,刻一支筆需要1毛錢!那時候,有鋼筆的孩子不多,兩毛錢一桿兒的塑料原子筆是值不得刻的,所以師傅兒也掙不了幾個錢兒,但是也有人懷疑他刻的像不像,我就聽那個師傅說:「芝麻粒兒上我能刻出馬克思!,要不就試試?」嚇得質疑的人一吐舌頭……我記住了,刻畫的師傅兒年紀不大,卻留個偉人似的大背頭,滿臉的自信,那時候特羨慕,一臉的崇拜!
也有來印字兒的,帶著模板片兒和丙烯塗料兒,在桌球案子上專門給那些白背心兒上印字兒,紅的、藍的……胸前有「乘風破浪」或是「勇往直前」幾個振奮人心的大字,自然是很拉風!大概是受電影《女籃五號》影響吧,好多人在跨欄背心兒的後背上印了一個大大的秤鉤兒5或葫蘆兒8,這就是上個世紀的文化衫兒吧!那些跨欄背心兒的背上或胸前印了字兒的同學走路都昂首挺胸的,簡直就是土地爺放屁——一溜神氣,後背上都沾滿了豔羨的眼球兒!
也有些販賣文具的小商販走進學校,都是幾分錢的東西,最多的也就兩三毛錢,課間時間圍滿了人,一會兒上課就跑光了……塑料鉛筆盒、鐵皮鉛筆盒,比供銷社的便宜多了,好多人借錢也要買上一兩件兒!
最讓我們感興趣的是,來過一兩次賣過期雜誌的,不到一會兒,這些雜誌就搶光了,這樣的雜誌也很便宜,我記得《少年文學》和《中學生》雜誌也不過兩毛錢,實際上那時候的雜誌是稀罕物品,就連學齡前兒童讀的《小葵花》《兒童時代》也被人搶光了!書刊雜誌在鎮上的新華書店是有的,但是更新很慢、品種相對單一,可惜沒人販賣,只是有一次我在四月十八廟會上碰上一個,什麼過期的《集郵》《河北青年》……我掏光了自己的口袋兒也只買了四本兒,一個山村的孩子知道什麼是集郵啊,因為看不到,所以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還如饑似渴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物質匱乏的年代,文化用品也更是匱乏,那些流動的攤點兒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我想這些人能鑽學校的空子,都是頭腦靈活的人物兒,我一直在想:那個在鋼筆桿兒上刻畫的人,估計到現在不是發財了,也就造成藝術家了,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