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乾貨丨2008年經濟危機,美國實力下滑開始,百年大變局開啟

2021-01-09 不凡智庫

文:白豫

2008年,註定是值得被人們重點研究的特殊年頭,2008年初,中國南方出現罕見冰凍災害,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讓國人面對災難撕心裂肺,8月8日,北京奧運會萬邦來朝。這些記憶對於十年後的我們來說,依舊清晰深刻,猶如昨日。同時,十年前的世界也在經歷一次驚世駭俗的經濟危機。

次貸危機

數千億美元化為烏有,全球數千萬勞動力失業,美國國債陡增一倍,全球貧困人口增加5000萬人,2008年,源於美國華爾街的大批信用違約讓全球經濟"陪葬",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大量債務違約,房貸無法償還,銀行倒閉、金融市場恐慌、資本逃離、製造業銀根斷裂,衰退和事業緊跟而至,由於美國的金融力量分部全球,美國的衰退演變成了全球性問題,也正是這場危機開始世界主要經濟力量和國家力量開始轉移,確定了十年後的世界經濟、政權格局,從另一方面說,也奠定了當今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之間的矛盾局面。

當我們回顧這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事件,也可以從中了解經濟運行的更深層次的決定因素。

經濟危機的定義

廣義上的經濟危機是指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體或世界經濟體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裡不斷收縮,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產能相對過剩,請注意這個詞,相對過剩,也就是說產能過剩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人造成的。

產能相對過剩不是指廠家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而是指消費者的購買力出現問題,這也是所有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有現象。其根本原因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矛盾。

資本主義的"聖經"是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構想是在自由經濟奠定的市場經濟的自我調控下,每個人的利己行為都會成為促進經濟蓬勃發展的因素。進而讓每一個都變得富裕,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市面上的某種東西多了,商家就會降價出售,商品就會變得很便宜,人們也會在低廉的價格上大批購進商品。當人們大批購進廉價商品後,市面上的這種商品就變少了,價格自然又將回升。這個過程無需政府加以幹預,用每個人為自我利益的考量來作為市場經濟調控的推動力。

因此《國富論》的這一論調也被完全市場經濟的追隨者們奉為圭臬,然而亞當史密斯把道理看的很透,但對人性看的太淺了。他所設計的完全競爭市場經濟在理想狀態下是沒有問題的,然而現代商業中,資本家只要熟練運用信息不對稱和自身的資本優勢,就會讓自身基本立於不敗之地。這時市場就不會公平分配資源,而是造成贏家通吃的現象。

貧富分化隨之加重,財富不可避免的流向極少數的精英階層,商品產能增大的結果是把更多的財富流向資本家,而擁有眾多財富和資源的資本家無力、或沒有需求去消費商品,真正有需求的普通大眾卻因財富都流向了資本家而手無餘錢,漸漸無力購買資本家的商品,市場的失調就此產生。在利益驅使之下,原本擁有絕大多數商品資源的不會如亞當史密斯設想的那樣把商品降價出售,給予人們低價囤積商品的機會。所以資本家為了利益寧可將商品銷毀也不會低價出售給普通民眾,這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比如在一個莊園裡,每天出產10個蘋果每個1元錢,用以供應莊園裡的農夫食用,資本家全部賣掉就能每天得10元,如果有天忽然出產了20個蘋果,然而農戶還是只有10塊錢,資本家如果以0.5元賣出這20個蘋果,還是只掙了10元錢,但第二天可能農夫有了10個蘋果的囤貨就不再需要購買蘋果了,於是第二天資本家就掙不到錢了。類似的例子在歷史中屢次發聲,比如:美國1923-1933年之間的經濟大蕭條時期,資本家把牛奶倒入溝渠,而不願意捐贈給快要餓死的美國老百姓。2018年10月,彭博社報導,美國再次出現傾倒牛奶時間,一個7月就倒掉了數百萬加侖。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性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衝擊。同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越來越快,全球經濟的連結也越發緊密,經濟危機所能影響的猛烈程度和範圍也早已不是單個經濟體的經濟蕭條,早已放大到了區域性甚至全球。

二戰後,金融業蓬勃發展,給世界帶來發展的機遇的同時,也因其複雜性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不穩定因素,資產的證券化使得商品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並不完全取決於它所支持的生產力,而更像是附著在普通投資者身上賭徒般的信心。信心的缺失就能造成大範圍的股票崩盤、資產價值下跌,從而造成社會性恐慌,從而反過來影響實體製造業。

雖然以各國政府為代表的巨大經濟體已經掌握了用政策和貨幣調控來控制市場的方法,但政策的決策者依然是人,人的不確定性以及運用政策的短視在經濟領域往往會造成矯枉過正或者任由泛濫的結果。解決問題的舉措往往會因為蝴蝶效應成為製造問題的根源,經濟全球化又會將問題無限放大,這就是現代經濟問題的本源。

被經濟操控的美國政治

在了解了經濟危機的概念之後,再回頭看2008年,這個神奇的年份。美國銀行家把錢貸給了大量還款能力差的人,最後大量貸款無法被償還造成的經濟危機。但是,讓普通人想不懂的是這些銀行家為什麼會不計後果的把錢貸給這些無法償還貸款的人,是他們看不到背後所隱藏的危機嗎?

原因需要時光回溯到1949年,二戰結束後金融業的興起。金融業無法產生直接的社會財富,這個行業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把財富與資源分配到更需要它的地方。讓閒置財富發揮更大的價值,不過初期這類做證券發行和金融衍生品的投資銀行大多都很小,而且魚龍混雜,同行業的各種無下限競爭,在當時來說這個行業並沒有太大利潤。但同時,這類更具競爭性的金融業也讓財富分配更加合理。金融業輔以製造業,成為支撐美國戰後經濟霸權的最有力支柱。

然而,有競爭就會出現強弱,漸漸這種競爭開始出現大魚吃小魚的情況,競爭開始不平等,這種不平等競爭必然造成其中一部分公司的壯大。

20世紀80年代,銀行兼併現象出現,投資人的錢從這些小的金融機構間接流入了銀行。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美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屬於私人的。這就導致了調配社會資源的行業逐漸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力量,對外語調開始逐步統一。而作為個人的銀行家,必然會藉此撈取其中的利益,數個大銀行形成的聯盟就可以左右整個美國的經濟走向。

在美國這樣的金權社會裡,銀行家可以通過總統競選時的政治獻金,反作用於政府的決策。而每任總統競選時除了利益相關集團送上的政治獻金以外,也會通過這些金融投資機構發行集資產品,類似於理財產品私募基金。

美國的這種競選文化造就的後果就是美國總統通常會由於利益交換而喪失對人員指派的主動權,1981年,美國總統裡根把美國財政部長的職位交給了美林銀行CEO 唐納德.裡根 ,自此以後美國的財政部長大部分都有現任或前任華爾街的職業經理人擔任。比如柯林頓時期的美國財政部長,前高盛銀行CEO羅伯特.魯本,在比如如今的美國財政部長,也是同樣來自高盛銀行的史蒂文·姆努欽。

銀行巨頭高管擔任財政部門要員的直接後果就是使得美國政府放鬆對金融業的監管,並廢除了反壟斷法的頒布。例如,允許金融機構動用客戶的儲蓄進行風險投資,放寬對金融理財等衍生品的審查,並任由銀行互相兼併壯大。銀行壯大成為巨無霸的結果就是公司決策的失誤將影響的範圍更大,甚至直接作用於整個市場。且他們的決策不會受到監管,因為他們的高管正在財政部長的位置上俯視一切。

同時,如果一個企業過於龐大,一旦出現失誤就將有可能導致整個行業甚至整個社會的災難。這就意味著政府不得不盡全力保護這些企業,這裡的企業不單單是銀行金融業,也包括高科技等其他產業。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會對世界上一些能夠危及美國公司的其他公司予以打擊的原因之一,ps:比如針對華為、中興等一系列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打壓。1998年,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Brooksley Born,試圖把金融衍生品納入監管,1998年5月,CFTC提出規範衍生品交易市場的提案。柯林頓財政部馬上作出強烈反應,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以及財政部長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拉裡·薩默斯聯合13名大銀行家一起抵制。

之後,美國一部分有識之士一直在為金融業納入監管而奔走,但美國的不幸是格林斯潘連任美聯儲主席,拉裡·薩默斯去了哈佛任校長。一時間,所有的美國報刊上都刊登了大量美國政府監管會阻礙市場發展的文章。美國經濟的最高層,以及美國的經濟學界已經被華爾街的金融勢力完全控制。

2000年,美國銀行業整頓完成,市場上只剩了寥寥幾家富可敵國的金融集團。他們包括五大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史坦利、雷曼兄弟、美林銀行、貝爾斯登;2個財團:花旗集團和JP摩根;3家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美國債券保險、阿姆巴克集團;以及3家信用機構:穆迪、標普、惠譽;形成了業完整的證券交易利益鏈條。一個掌控著上萬億美元的全新系統,如同一隻吞天的巨獸,開始向全世界發放貸款。從此潘多拉的魔盒被打開,雷霆即將降臨,災難即將危機全球經濟。

吞天巨獸

我們知道,銀行放款是非常小心的,要審查還款者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還要看徵信等各方面的情況。其目的就是 要保證貸款者能夠及時還款,拿房貸來說,開發商從銀行拿到貸款蓋房,房子被消費者以貸款的形式買走,每月還款流會銀行,開發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為銀行打工。這其中不管是開發商蓋房子的錢還是消費者買房子的錢,都是銀行的,所以對於這些錢銀行必須嚴格審查後才能放款。

然而,在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品這些手段被熟練應用之後,事情的發展就走向了一個不可預測的極端,2000年12月,銀行把抵押債券合併成了一種金融衍生品"擔保債務憑證"——CDO。然後再將CDO當成理財產品賣給投資者,為了能夠把CDO順利的推出去,CDO發行者付錢給評級機構對其進行評估。如果你還記得那個僅存的幾家金融業巨頭,應該很清楚,信用評級機構其實已經和銀行業、財團、保險公司形成另一種聯盟關係。於是乎,CDO被評為AAA級理財產品,其意義大概如同我們國家的國有銀行的安全係數相等。

從此,銀行家們再也不同擔心借款者不肯還錢了,因為他們借的錢形成的債券又被投資者給買下了,也就是說,借款人還款銀行能收取利息,如果借款人不還錢,那麼跟銀行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銀行不會有任何損失,這就是傳說中的次級貸款,只是聽聽是否已經覺得渾身冷汗了?別急,還有更恐怖的。

CDO只是銀行業巨獸所張開的巨口,真正的吞噬開始於AIG,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這家保險公司推出了一個新的衍生品——信用違約互換,簡稱CDS。只要持有CDO的人參保(後來改為任何人都可以投保),按照季度向AIG付款,一旦CDO無法收投資,AIG承諾賠償投資者的損失。但這並不是最瘋狂的,最瘋狂的是AIG推出的保險CDS可以多人投保,也就是說多個人同時對某一投資投保,也就說如果有一百人投保同一項目,萬一CDO無法兌付,AIG就要賠償100份兒損失。

理財產品加保險,這讓CDO在美國炙手可熱,銀行根本不需要考慮回款、盈利等問題,只需要瘋狂製造CDO就行了,而製造CDO的首要條件其實就是製造債務,於是他們瘋狂向民眾發放貸款,對於貸款者的審查條款一再放寬。但這時候銀行家集團仍然覺得不夠,他們遊說美國政府,讓美聯儲把銀行利率下調到1%左右,投資者再無任何顧慮,CDO開始了吞噬,一個巨大的定時炸彈形成了。

2000年至2003年間,美國各種抵押貸款增加了4倍,這些債務的交易量逐年遞增,大量的美國人以極低的首付住進了寬敞的大房子。如果您是一位老網民,或許記得幾年前那些美吹們口中1美元一套的帶花園的大房子,幾萬美元一套的大別墅,還有城市裡每平方米100美元的商品房,沒錯,都只是首付而已。跟國內所謂"只要8萬元,北京住三環"發房產銷售廣告是一樣的。

崩潰——一泡沫碎裂

2006年,次級貸款的交易量達到6000億美元,幾乎佔到了美國當年GDP的1/20,泡沫的增長給華爾街帶來了上千億美元的利潤,這種CDO銷售最多的是高盛集團,其高層不是不知道這種CDO的危害性,只是在利益面前,一切都是虛妄的。2006年,3月30日,高盛CEO亨利.保爾森被小布希任命為財政部長。政權、經濟、高層,所有的一切力量都團結在泡沫之內,泡沫外面,是美國及全球CDO的投資者。

2007年,第一批CDO債務集中到期,債務拖欠如期而至。如果你還記得文章開頭我們講的資本主義的證券特點就很容易推理,美國的百姓開始對銀行失去信心,信心缺失導致證券崩潰,倒逼實體產業。這一切幾乎在一瞬間完成了,大批美國企業倒閉、破產清算,股票大跌、退市,期貨市場投資者財富歸零者不計其數。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在幹嘛呢?當我們把目光對準CDO發行最多體量最大的高盛時,你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在拯救泡沫,2007年10月,高盛已有30%以上的抵押貸款被拖欠,但它仍然在大量借款購買AIG的信用違約互換,為自己的CDO項目反向投保,投保金額高達220億美元。而摩根史坦利等銀行相繼跟進。這跟一個明知活不久的人買人壽保險的人一樣,不同的是,普通人保險公司或許會賴帳,而面對高盛,保險公司連賴帳的念頭都不敢有。

亨利.保爾森不愧是高盛走出的財政部長,在關鍵時刻,亨利.保爾森促成美聯儲加息,從1%一直提高到了5%左右。加速泡沫的破裂過程。

華爾街所有人都知道,災難要來了,而且在銀行家的作用下,這災難來的更快。但美國政府根本來不及反應,如果你還記得1998年那個神奇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就能明白,因為當時銀行家和所有哈佛經濟學的文章都反對將金融衍生品納入監管。所以,CDO的規模到底有多大,銀行只要不說,誰都不知道。

很快,消費者付不起貸款的月供和利息,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發不出貸款,投資銀行也無法出售新的CDO,整個食物鏈開始斷裂。越來越多的人房子被銀行收走,企業家被商業銀行催債並拒絕發放新的貸款,企業拿不到貸款只能進行裁員、減薪,而被裁員減薪的員工就更加沒有錢來還房貸。整個美國經濟開始陷入一個死亡循環。

2007年,7月,標普下調了CDO的評級,讓崩潰來的更快更猛一些。於是歐洲的機構相繼捲入其中,壞帳、違約大量出現。其餘反應較慢的投資銀行,多達千億美元的資金均被套牢。2007年底,歐美各國對投資銀行注資,但不受監管的金融衍生品的規模超出政府的想像,窟窿大的已經無法填補了。

2008年,崩潰開始了,CDO開始咀嚼到口的"肥肉",2008年初,貝爾斯登破產重組,進入等待收購的程序,後來由摩根財團收購,當然價格開的極低。美國兩大房地產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進入破產邊緣,2008年9月雷曼兄弟股價觸底,陷入財務危機,瀕臨破產。由於雷曼兄弟體量太大,無人願意收購,美國政府決定讓其破產。雷曼兄弟在全球的業務瞬間被掐斷,成千上萬的文件化成了一張廢紙,數千億美元化為灰燼。全球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的上下遊產業遭到毀滅性打擊。

最具代表性的冰島,2008年GDP130億美元,但是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銀行業虧空高達上千億美元,冰島瞬間破產。我國的出口貿易在危機中下降了驚人的70%。

2008年8以後,美國的金融體系整體冰凍,沒有一個人、一家公司能夠從銀行接到錢了。2008年10月,美國向市場注資8500億美元,用來挽救金融業,這些錢被首先分配給了銀行業、金融行業,其中1500億給了那個倒黴的AIG保險公司,讓他能夠賠付摩根史坦利和高盛銀行的CDO反向投保。因為美國的航班、火車等公共運輸的保險都是AIG支持的,一旦AIG倒了,哪怕只是信譽倒了,美國的公共系統將全面癱瘓。

說的再明白一點,政府的8500億美元是在用納稅人的錢,填補了銀行家的貪婪所造成的窟窿。

但這場經濟危機中都是受害者嗎?當然不是,8500億美元的注資其中過半都被大大小小的保險公司賠付給了高盛,而高盛又無需為CDO負責,催收帳款完全可以交給美國政府去做,它用這4000多億美元在金融危機之時瘋狂兼併了幾十個大大小小的銀行。危機的始作俑者,成了危機最大的贏家。

2008年底,歐美失業率超過10%,成千上萬人失業或者收入下降,更多房產被銀行收回,近千萬人無家可歸。我國也由於訂單嚴重下降近1000萬人失業,經濟發展速度從兩位數下跌到了7%。美國的經濟危機,可以說是全球範圍內的無辜者承擔了所有損失。

但華爾街的富豪們個人資產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2009年歐巴馬上臺競選之前宣稱要整頓銀行業,諷刺的是歐巴馬上臺後,財政部長的職位是紐約聯儲的CEO蓋特納,與經濟相關的職位也大多被經濟危機中獲利的"弄潮兒"獲取,歐巴馬的經濟顧問就是當年廢除金融衍生品納入監管的拉裡·薩默斯。所以直到歐巴馬卸任,美國的銀行業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改變。

變局

一個經濟體的衰落,給了另一個經濟體機會,我國正是從2008年開始,進行企業轉型升級,逐步趕上並超越了某些國家。更是以對金融市場的強監管避免了出現美國次貸危機那樣的經濟危機。

但國內發展即使是經過了10年,目前來看依舊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我們依舊處在發展中國家的中期階段,或許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並非是中國發展的太快,只是我們的對手衰落的太快了。

而我國能夠抓住這次美國建國200多年以來最好的變局機會,就看下一個10了。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重磅|習總書記提出「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何深意?
    話題緣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這無疑是對當今時代形勢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判斷。那麼,這個戰略判斷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應如何理解和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表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又該如何應對呢?本刊特邀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解答。
  • 不畏浮雲遮望眼 ——從百年變局維度看2020年的世界風雲
    2020年美國大選過程的一波三折,結局的撲朔迷離,背後暴露出的深層政治問題、嚴重社會問題以及政府治理能力問題等,在美國政治史上可謂百年未見。上一次小布希與戈爾的選票爭執,走法律程序33天了事。這次則活脫脫上演了一場現實版「紙牌屋」,讓世人大開眼界。選情終將結束,但選後各種亂象則很難收場,加之疫情幾近失控,拜登雖有「老驥伏櫪」之志,但留給他的已不是曾經的美利堅。
  • 美國是如何應對這場經濟危機的
    雖然「新冠」疫情在美國各地已經開始出現緩和的跡象,但是這場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對美國經濟產生破壞作用正在全國各地不斷擴散。5月12日,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4月失業率為歷史性的14.7%,為二戰以來的最高點。5月14日,勞工部公布當周有接近3百萬美國人申請失業保險。即使每周新增人數正在緩慢下降,疫情以來申請過失業保險的總人數超過3600萬人。同時,「居家令」對零售業的衝擊尤其嚴重。
  • 報告指2018年全球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報告認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就進入了低增長通道,一直到2017年才有了一個明顯的反彈,2018年整體來看,全球經濟增速雖然沒有達到年初各大機構的預測值,但也保持了同比增長的穩定態勢。分國家看,發達國家經濟增速雖然整體上升較高,但是內部分化大;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遲鈍,金磚成色不足。
  • 在百年未有大變局中掌握主動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謀求發展,就要主動適應「大變局」,主動影響「大變局」,主動引導「大變局」,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努力實現新發展、新突破,在不斷增強中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中彰顯「中國之治」優勢。加快發展,主動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長期以來,我國是外向型經濟,存在著很大的結構性矛盾。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給我國造成巨大損失,但我國最快最好控制住疫情,經濟實現逐步回升。
  • 美國面臨雙底經濟衰退?新一輪經濟危機又來了嗎?
    來源:九哥財經今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陷入了新一輪危機,但其實這一輪經濟危機醞釀已久,早在2019年美國的經濟數據就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新冠疫情無疑是將這一次可能的淺衰退變成了席捲全球的嚴重經濟危機。現在雖然說美國還沒有出現完全的經濟復甦,但是至少已經從三四月份的泥潭中爬出來了。
  • 一個月毀掉10年努力,美國陷入巨大經濟危機,失業率再創新高
    因為受疫情的影響,美國現如今已經陷入到了巨大的經濟危機當中,國內的失業率再次創下了新高,僅僅一個月的事件,美國10年以來的努力全部都被毀掉了。如今很多國家為了應對疫情傾國出動,而美國在疫情爆發初期並沒有太注意,反而在國際上聲稱疫情對於自己沒有太大的影響,可沒想到的是新冠病毒並非美國所說的那麼弱,他給美國造成的打擊是史無前例的,現在美國為了能夠應對疫情也做出了很多舉措,可惜的是美國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無用功。
  • 鼠年,生肖輪迴的開始,盤點近代鼠年大事件(2008年)
    2008年,閏年,農曆戊子年,生肖鼠年10、「正龍拍虎」事件,這一事件在17年的十月份就開始發酵,陝西省的一位村民公開一組照片宣稱自己發現了華南虎,隨後陝西林業廳獎勵其兩萬元人民幣,在這組照片在網上公開後卻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於是在接下來的九個月時間裡,網友、陝西林業廳、周正龍三方展開多次交鋒,最後以周正龍獲刑、陝西林業廳致歉結束風波,時間持續9個月之久。
  • 韌性前行 向陽而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山東「合聚變」
    2020年,即將畫上句點。回顧剛剛過去的一年,疫情衝擊下的世界格局,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重心逐漸從北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城市發展路徑也由「單兵作戰」演變為「抱團」發展,激烈的變局之下,山東一直在圖新思變。
  • 十年一輪迴,2018全球經濟危機由暴跌開啟?
    繼而引發全球恐慌,市場開啟「比慘」模式,全球股市紛紛重挫,當天:  日經225指數大跌4.73%,報21610.24點,創下2016年11月以來最大跌幅;  澳大利亞標普200跌3.20%,報5833.30點;  韓國首爾綜指跌1.54%,報2453.31點。
  • 莫迪悔恨沒加入,日媒感慨:百年變局已至
    【編輯/作者 祁連軍武欄目 天光/啊橙】據中青網報導,在新年來臨之際,中歐領導人正式宣布中歐已經正式達成投資合作協定,該投資合作協定經歷7年長跑,至今已經正式籤訂。中國跟歐盟互為十分重要經濟貿易夥伴,在先前歐盟也多年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合作夥伴。
  • 美國經濟危機轉嫁20國,52%美小企業或倒閉……
    美國經濟危機轉嫁20國,52%美小企業或倒閉……|美國經濟危機轉嫁19國【中油網】訊:據悉,最近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以每天約410億美元的速度擴張,不斷刷新歷史新高。據悉,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美聯儲資產規模3個月內擴張了1.33萬億美元,現在確實2008年的5倍多。該情景,讓投資者陷入了危險,導致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嚴重危機。
  • 全球經濟危機即將爆發?美聯儲彈盡糧絕,美國要如何自救?
    美國國債似乎是各國增加美元儲備的首選方式,美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就這樣憑著美元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每當國內遇上經濟危機,美國就會瘋狂印製美鈔,將國內的危機轉移給全球。最近幾年美國在國際上的信譽不斷降低,世界各國對美國的信任度也隨之降低。由於美元在過去幾年中逐漸貶值,因此美國國債的回報率似乎沒有那麼出色。
  • 「學思平治」陳文玲:中國要順應「大變局」塑造和延長戰略機遇期...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採取了逆全球化政策,歐盟、日本採取迂迴多邊主義政策,俄羅斯主張重構世界規則秩序。與之不同,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踐行合作共贏的開放戰略,堅定維護多邊主義。中國要繼續加強研究世界正在發生的大變局,對外交往中保持務實、自信、低調,全面深化國內改革,順應「大變局」塑造和延長戰略機遇期,適應「大變局」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 三十功名塵與土:美國的變局
    這樣的大變局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    我前一段時間,重讀了美國作家喬治·派克(George Packer)出版於5年前的作品《變局:新美國的內在歷史》(The Unwinding:An Inner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該書描述了1978-2012年之間美國的社會變遷。這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美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2018,10年一度的經濟危機真的會來嗎?
    讓整個東南亞損失慘重圖:經濟危機,企業倒閉,泰國關門只有中國成功擋住了金融危機這場滔天的洪水在中國面前退了下來第四個故事是關於經濟危機的焦慮故事發生在2008年2008問題不是出在他的廠子是出在美國2008年9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突然宣布破產美國為了救華爾街的金融大亨馬力全開開始印鈔從美國引發的金融大地震震動了全世界
  • 百年重大歷史事件和道瓊股票指數
    金融危機1907 金融恐慌/股市崩盤1929 金融恐慌/股市崩盤、大蕭條1931 銀行恐慌/country-wide銀行關閉1932 1932年重建金融公司(RFC)成立1946 股市崩盤/價格管制結束1973 阿拉伯石油禁運-引發經濟危機19751984 伊利諾伊大陸銀行(
  • 2021年兩大災難或將席捲全球,聯合國發出警告,包括美國在內
    2021-01-04 16:41:18 來源: 軍營今日事 舉報   在過去的2020年裡
  • 2018,經濟危機真的會來嗎?
    第四個故事   是關於經濟危機的焦慮   故事發生在2008年   2008年11月1日   東莞一家鞋廠的員工小吳   一如往常地前去上班   問題不是出在他的廠子   是出在美國   2008年9月   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   突然宣布破產   美國為了救華爾街的金融大亨
  • 歲寒時節自春風——2019年世界形勢與中國方位
    2.全球變局 分化組合  中美實力進一步接近,而兩國與他國的實力差距繼續拉大,這是當前國際格局的一個基本態勢。面對這一態勢,西方與非西方在同步進行分化組合。  12月17日,法國全國大罷工持續。圖為警察在法國北部城市裡爾示威遊行現場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