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記憶裡的夏天傍晚是最適合瘋玩亂跑的時間了,大人們忙於做飯,對我們疏於管理,於是這個時間,便可自由支配。
要是暑假還好,寫暑假作業那是開學前三天才幹的事,泡完澡堂子的傍晚,最適合逮蜻蜓和粘知了,和家裡交代一聲,就帶著自己個兒的設備出發了。
逮蜻蜓最好是在雨前雨後,弄個小抄子,綁根竹竿,追著低飛的蜻蜓跑,計算好距離,猛的用抄子一抄,一般都會有進項。進項是可比的,逮到紅辣椒的,不管是不是孩子頭,那就算拔了頭份了!一個小時,三五個小夥伴能逮十幾二十隻。把翅膀豎起來,夾在兩指之間,最後比誰逮得多,誰逮的大。
在回家之前,要決定怎麼處理他們,比較常見的方法是直接放生,或帶回家去養,但沒有一隻能活過兩天的。還有一種玩法,就是摘點兒花兒、狗尾巴草,插在蜻蜓的尾巴上,然後統一放生,瞬間就能瞅見漫天飛著的花兒和草,一群傻孩子還在底下歡呼,現在想想巨傻無比。
但真的是童年的樂趣之一。
還有季鳥兒猴,這個就要詳細說說了。
這個屬於技術工種,能挖季鳥兒猴的一般就會自然成為孩子群的臨時領袖。
逮季鳥兒猴得是陰雨天,找樹下面,有土地的,自己看去吧,一個一個的小孔,有露頭的,只要倆指頭夾住一點,一扽準出來,還有高手,用一個手指放在洞口,憋著氣一動不動,等季鳥兒猴夾住你的手指頭,然後飛速一提,就一隻。
要是你不小心碰到它的頭,它就會往下鑽,再逮就不容易了,這也有辦法解決。拿一樹葉,蓋住它藏身的洞,然後在旁邊挖一個平行的豎洞,等估計深度差不多了,再橫穿平端,連土一起挖出來,一晚上能逮七八隻。
對於已經上樹的季鳥兒猴,也有招,爬樹是不現實的,家裡大人也不讓,一般是用一根很長的竹竿子,頭上綁個粗鐵絲,抹上一團粘糊糊的膠,只要看準了,一粘一個準。
但一般只有不會挖季鳥兒猴的人才會粘,像我這樣的高手,是瞅不上的。
黃昏的時間總是過得巨快,無論你在怎樣的炫技,也總會在家大人一句:「誰誰誰,回家吃飯!」聲中結束。但其實,晚飯後,才是真正的娛樂時光……
從美味和期待度來講,晚飯才能撐得起一天的正餐。
很顯然吧,就是因為當時不勞動的老人或在家的人,要精心準備做飯,犒勞上班一天歸來的人,然後晚上能看見一些魚、肉,甚至平時看不見的精細炒菜,配上米飯饅頭烙餅。
這個時候也是,家裡孩子解饞的最佳時機,下筷子往往是奔肉去的,不愛吃菜,幾乎是我們的通病,家裡的大人總是特別識趣的把剩菜打掃了。
我記憶中奶奶總是留出一份飯,給下班最晚的小姑,小姑在副食店工作,所以每天很期待他下班回來給我們帶「冰霜」,也就是大家今天常吃的袋兒淋。這大夏天的瘋跑一天,又渴又饞,飯後吃上幾勺小姑帶回來的冰激凌,那滋味兒甭提多美了。
飯後一般就是大人們的休閒時間,像我爸一般會弄一個躺椅,放在院門口,邊上擱個小桌,桌上沏了一壺茶,還放一個話匣子,裡邊一般放的是相聲評書,或者是京劇,聲音不大,拿個大蒲扇,光著膀子,躺在躺椅上欣賞。
等天完全黑下來,孩子們就出動了,我經常帶著一群同樣的小屁孩兒,在晚上的時候,逮蛐蛐兒,也就是蟋蟀,當然逮的方法有好多種,有很多辦法也是我們研究出來的。
我們首先會聽聲兒,找到蛐蛐兒大致的所在,然後用手電筒照過去,立刻聲音就停止了。這會兒別著急,把手電筒關了,等個半分鐘,叫聲就會又會響起來,這時候就能仔細找對了它的位置。
一般逮蛐蛐兒是挺不容易得,就算你把一隻蛐蛐兒趕出了它藏身的地方,他也會一蹦一蹦迅速跳出你的視線。這會兒都需要手疾眼快,孩子們一般蹲在地上,把手攥成一個小鍋狀,不停地扣。
對於藏得比較頑固的蛐蛐兒也是有辦法的,一般沒有女孩子情況下,我們會朝蛐蛐兒藏身的地方撒一泡尿,不一會兒,這就自己蹦出來了。
其實小時候也不知道逮蛐蛐兒幹嘛,總以為逮到的蛐蛐兒能鬥。但是說實話,鬥蛐蛐兒是需要技術的,而且不是什麼蛐蛐兒兒都咬,一般在墳地和鐵道邊地的蛐蛐兒才開牙,城市裡邊的「三眼兒大扎槍」一般不怎麼鬥,倒進罐裡就蹦走了。
關於鬥蛐蛐兒和給蛐蛐兒洗澡,咱以後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