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肉雞的飼養採用的是全價飼料,其參考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和能量為主。在整個飼養周期中會有2-3個階段性換料,每個階段飼料中的營養成分都會發生一些的改變,其中蛋白的比例是逐步下降的,能量的比例是逐步增加的,能量主要是由玉米和油脂提供。
肉雞全價料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1-12日齡的破碎料、12-21日齡小顆粒,22-35日齡的大顆粒,35-出欄的後期料。飼料配方中均添加油脂,一些料比較低的飼料配方中油脂的添加比例為破碎料2-3%,小顆粒 3-4%,大顆粒 5-7%,後期料7-8%。
在換料開始後,日糧中油脂的增加會對雞群腸道造成應激,出現營養性腹瀉,我們稱之為脂肪瀉。脂肪性腹瀉產生後會很快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細菌性腹瀉,所以換料後的腹瀉是營養性腹瀉與細菌性腹瀉相互存在的。這種腹瀉在剛發生時並非是由腸道細菌失調引起的,故單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並不理想。
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比較棘手,大多應用抗生素5-7天後靠機體自身適應緩慢恢復,在這期間中會造成飼料營養的浪費,導致雞隻生長緩慢,料肉比增加。
肉雞換料造成的腹瀉,單用抗生素效果不明顯,其主要原因是由於機體攝取的脂肪類物質增加對腸道造成應激。說白了就是短期的飼料中脂肪物質的增加已經超過機體自身分解吸收的能力,為了緩解腸道應激,機體只能將多餘的脂肪排出體外。
正常情況下,
1、機體攝取的脂肪,會刺激膽汁分泌到小腸內。
2、膽汁內的膽汁酸會令脂肪乳化,溶解於小腸當中。
3、膽汁酸增強胰腺的脂解作用,胰腺分泌胰脂肪酶將脂肪分解成細小分子。
4、膽汁酸與脂類物質通過形成混合膠粒提高脂類的溶解度,促進腸道對脂類物質的吸收。
5、在膽汁酸的協助下將分解產物運送至小腸壁細胞進行吸收。
大量攝入的脂肪進入腸道後,機體短時間內不能快速有效的分泌出足夠量的膽汁,膽汁中的膽汁酸不足以刺激胰腺分泌足夠的胰脂肪酶,造成多餘的脂肪物質一過性代謝,引起腸道應激產生腹瀉,進而會造成腸道菌群失調,腹瀉加重。
總體來說就是機體攝入大量脂肪物質後體內膽汁分泌不足,胰脂肪酶分泌不足造成,不能充分有效的對脂肪物質進行消化轉化吸收。
針對上述情況和發病機理,通過調節膽汁和胰脂肪酶的分泌可以解決肉雞換料產生的腹瀉問題。膽汁酸—從膽汁中分離提純的一種純淨的多組分化合物,可以促進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乳化、消化、轉運、吸收,提高其利用率;刺激胰腺產生胰脂肪酶原,並在小腸內激活形成胰脂肪酶,參與脂肪的消化吸收;膽汁酸還具有降解毒素、內毒素,解毒排毒、保肝利膽護腸等功能。
建議在每次換料階段的3-5天中,使用膽汁酸6000-8000斤水/袋(建議全天飲用),配合桿菌泰美(10%阿莫西林)300斤水/袋,完美解決肉雞階段換料造成的腹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