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命由己造。在佛教中相由心生一般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心內所想影響對外在事物的看法。一個意思是,人的相貌都是自己修出來的,你的相貌其實也代表了你的修養,你心中的善惡,都寫在你的臉上。
相由心生,確實如此,人們的日常心理狀態可以引起相貌的變化,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他的頭部尤其是面部五官組織也會發生變化。
一個心地慈悲的人,他的心地是善良的,心態是陽光的。五觀往往是慈眉善目,風度翩翩。如果一個人心機暗藏,常常算計別人,那麼這樣的人給人的感覺往往也是猥瑣不堪,目光漂移的。
佛菩薩的形象人人都喜歡,這是因為佛菩薩的心中只有慈悲和喜舍,所以佛菩薩的相貌也就是人人都喜歡的菩薩相。而我們眾生的心中,時時有算計,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所以眾生的外貌也就有了千差萬別,就有了人們眼中的美醜的區別。
相由心生,18歲以前的相貌是父母給的,18歲以後的相貌就是自己修的。生活就是一場修行,每個人的修行不一樣,心境也就不同,所以相貌不同。看一看自己20歲左右的照片,再看看30左右的照片,年齡大的再看看自己40,50歲時的照片,每個年齡段都有所不同,甚至判若兩人。那是因為人生不同的階段,我們的內心發生了變化。
在人的所有年齡段中,嬰兒時期是最惹人愛的。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嬰兒內心是最純潔的,純真、純淨、純善,內心處在一種無邪的狀態,孩子是最有靈性和靈氣的,所以人見人愛。
那麼哪兩種相貌是好的呢,我們能修出來嗎?怎麼修呢?
這兩種「福相」就是:莊嚴相和慈悲相。莊嚴相和慈悲相一般都用在佛菩薩身上,但有些修行人經過今生和累世的修行,也能修成莊嚴相和慈悲相。
我們知道佛陀開悟後也具有莊嚴相,據說佛陀在世時,有時不用開口說法,只是盤腿一坐,就把聽眾的眾人震懾住了。
佛菩薩的莊嚴相併不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在累世的修行中得到的。佛經中記載,每修一百福,才莊嚴一相。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希望擁有一副莊嚴美好的外貌。那麼如何能讓自己也有莊嚴相呢?不用打針吃藥,佛教裡有方便行事的「美容」秘方。
世間的一切不離因果,一切都是心所產生的因果。在佛教看來,美貌是一福報,有莊嚴相更是大福報。這是多世修善修福的回報,值得大家隨喜讚嘆。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有了行動指南,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舉,廣結善緣,積德行善,這樣就能獲得美好的相貌。
其次,要多念藥師佛名號。藥師佛曾發下12大願,其第六願就是讓眾生皆能智慧具足,相貌端正。所以常念「藥師佛」名號,人的相貌就能相貌端正,沒有疾病苦難。
第三,要常行布施。布施可得身相端嚴,這也是有科學道理的。真誠的布施總能給雙方帶來無盡的快樂,更可以給布施者帶來無盡的福報。內心真正的快樂的情緒總會在面貌上表現出來,變得美麗可愛,讓你歡喜,有親近感。
第四,今生貌美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在佛像前供花是學佛人最喜歡的供養之一,鮮花的柔軟和美麗最能代表自己的恭敬心。佛經中記載了供花的種種功德果報。果報之一就是處世如花。
生活中還有一種人,雖然不相貌不出眾,卻讓人越看越順眼,給人一種舒心的感覺,讓人心生親近,忍不住多看幾眼。這樣的人也是命好福厚之人。
你為什麼有這個感覺呢?這是因為她修出了慈悲相。遇到她,請珍惜,這是位福報深重之人,
修出慈悲相,是很難得的。美貌易得,慈悲難覓,擁有慈悲相的人,必定是心善之人。慈悲相是一個人累世修行的結果,這樣的人福德深厚遇到要珍惜。
世間的一切不離因果,一切都是心所產生的因果。人的相貌是隨著我們的修行而變化的,莊嚴相、慈悲相我們都是可以修煉出來的。多做善舉,廣結善緣,積德行善,常行布施,每天都堅持去做,莊嚴相、慈悲相就會在我們身上慢慢顯現。
我們常說「菩薩心腸」,心善的人最美,讓我們按文中所說的辦法,培植自己的善根,修煉自己的善心,修成自己的莊嚴相和慈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