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佛教的「三界」是哪三界?學佛人一定要懂得!

2021-01-08 每日一首佛歌

宏海法師《百千萬劫難遭遇》第6講

請問大家,知道三界嗎?哪三界知道嗎?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想想我們觸摸的東西、呈現的世界這麼真切,觸摸的桌子這麼的真實,怎麼會有「無色界」這樣的一種世界呈現?大家想想三界內最高的一層叫做無色界,就是說身體(這個色身)的障礙已經完全沒有了。只有甚深的意識的這種執持的禪定還在念念不斷,就是只有第六意識發生作用。

無色界的最高一層世界,叫做非想非非想天,就是完全沒有身體的障礙,或者我們粗重的欲望,只有甚深的第六意識還伏在那裡,就是清淨無染寂靜的那種狀態。大家想想這樣的一種世界已經到了我們凡夫層面了,那淨土的殊勝莊嚴是何等的不可思議。欲界裡面最高級別就是無色界。那麼再次一等的,就是我們說的色界。色界裡面是個什麼樣的情景?

生到色界的眾生,像我們人的這種粗重的愛好和本能都是沒有的。他會覺得人每天喜歡的事特別無聊,而且比較染濁汙染,他不愛。他最執著什麼?色身。非常莊嚴的色身,無比的高大,勝妙莊嚴,天衣無縫等等,每天就攀比這些東西。所以他的世界在呈現出來的時候,我們把它歸類為叫做色界。

色界就是一層一層這種莊嚴的天,像我們有時候到廟裡面去拜的話,兩邊剛才大家說了是供的阿羅漢,有些時候供的不是阿羅漢,而是二十諸天。諸天其實就是色界裡面的每一色的天子或者天人,比較有名的,或者說皈依了佛陀要來護法等等這些天龍八部,是供在那裡的也有。他們的色身非常莊嚴。但是有一點,他們欲望很大。

這是無色界和色界,我們想像不來。大家想想,我們的這個色殼子,就是這個肉團這麼的真切,可是三界之內還沒有成聖人的時候,修行修行修到一定的程度,福報大的時候修禪定,還是世間的禪定,就可以生到天道的非想非非想天,沒有身子骨了。大家設想一下,連身子骨都沒有了我在哪裡?都有這麼一種世界的呈現,大家想想這個世界的呈現是多麼的多姿多彩。

在佛門裡面有這麼一個公案。在現在的斯裡蘭卡,古時候叫做獅子國,獅子國裡有一個外道,就是不修佛法。從我們立足於佛法、佛教的本位來講,他不修習佛法,但他也是一個修行人。大家要知道在佛陀,釋迦牟尼佛時代,印度當時有好多這種修行人,不一定是修習佛法的,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去修行。

有一個外道叫做鬱頭藍弗,他修的就叫做無想定,就是把自己安在那什麼也不想。把意識不斷的收縮讓它伏在一個非常緩的持平的一個境界。這個定如果修行成就了以後,下一輩子就會投生到無想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天去,非想非非想定。他在海邊修的時候,要入定了,結果海裡的魚遊來遊去,擾得他的心亂得不行,他入不了定。

只好從海邊走到島上,又找到一個森林在樹下打坐,樹林裡的鳥又咵的飛起來譁譁譁飛擾得他入不了定。所以他當時一下子生了一念嗔恨心,大家知道修行人生嗔恨心力量特別大,就說我修這麼一個禪定都怎麼也入不了,等我將來如果定修不成了我就投生成一個飛狸——就是會飛的狐狸,當時古時候的這麼一種獸。

下海可以吃魚,入山可以爬樹可以吃鳥——結果他這個定還是修成了,就修到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人的壽命是八萬大劫。享八萬大劫這種禪定天福以後,享完了以後還墮落到畜生道就投生成一個飛狸,就帶著這一念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佛教中常說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眾生是以三維陽性物質為身,有肉質之身。色界是四維眾生,以光的形象為身體。無色界是四至六維眾生,連光體也沒有,只有意識存在。前面在「修煉」中所謂的「四禪八定」修成後,也僅能突破色界天,還不能衝出三界。
  • 在佛教中何謂「三界」?
    《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三界三界又稱三有,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名為有。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
  • 世界分「三界」的說法,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曾大言不慚地吹噓自己超越天界、下界、幽冥界三界之外,而在《仙劍奇俠傳》中,又有著人神魔仙妖鬼六界的存在。其實,無論是天界、下界、幽冥界,還是人神魔仙妖鬼六界,它們都源於中國的一個古老的世界觀——「三界」。
  • 佛教「三界」和「二十八天」的關係
    三界,佛教指六道眾生輪迴所居住處。按照生命形式的不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的眾生不論形式如何,也不論壽命的長短,仍處於輪迴之中。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類的俗語,來表示修行的終極目的。
  • 漲知識:你我在佛教「三界」中的哪一界?
    跳出三界外佛教「三界」:第一界叫做「欲界」。「欲界」就是「六道」。修與行第三界叫做「無色界」。只有受、想、行、識四心。此界沒有色,離開了物質但還有一些精神的東西在此界有「四重天」。白蓮花三界二十八重天示意圖如下:
  • 佛法:學佛人,如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六道中」
    每個人信佛的因緣和目的都各不相同,因而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也自然千差萬別。但想必有不少人信佛是為了求得佛菩薩的保佑,從而獲得現世的福報。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以消災賜福來吸引信眾的宗教,而是佛陀對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實現徹底覺悟解脫的正道。信佛,就是要敬佛、學佛,依照佛陀教誨,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精進修行。
  • 佛教中的三界指什麼?佛教的世界觀,修行之人都該看看!
    佛教術語中的三界指的就是三種無為解脫之道,三界可以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除此之外,三界也可以指斷界、離界、滅界,或是指法界、心界、眾生界。佛教認為在欲界的眾生,都是有情慾的,欲界有六重天,包括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從欲界六重天再往上去,就到了色界。色界共有十八層天,每高一層,福報就多一分。
  • 佛教中「三界六道」和「解脫果」的關係
    在佛教中,「三界六道」是什麼呢?以現代的觀點來說,就相當於是我們的世界觀。佛教的世界觀認為,眾生皆是生活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無量劫以來,眾生皆在這裡面生死相續,不斷輪迴。圖片來源於網絡那麼,什麼是三界呢?三界既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之中,又分別對應相應的六道,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人、天阿修羅、欲界六天是三善道。
  • 佛教三界六道和大千世界的秘密
    以此類推,佛教的宇宙觀,其實就是佛教對空間與時間的認識。佛教的空間觀受到其他原始宗教的影響,同樣認為整個宇宙世界是以無數個地球為基礎點,太陽和月亮並存的「小世界」構成的「大世界」。位居小世界中央的乃是須彌山,此山與其他山不同,越往山頂越廣闊,因為越往山頂,所住的天王地位越高,法力越大。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哪三界,哪五行?從佛家來簡析
    從凡俗的角度來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通常指不受世俗汙染,不受常識束縛,指一種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或指認知事物真相時,要置身事外,旁觀者清,以求客觀認識事物,指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三界二十八天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 三界是指天地人,那麼六道又是哪六道呢?
    在我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中,三界六道這個詞語經常被人提及,比如西遊記裡面的玉帝就是三界之主,鎮元子就屬於三界之中的地仙之祖,因此大家對於三界這個詞語應該沒什麼疑問,但是對於六道可能很多朋友就有疑惑了吧!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三界是指天地人三界,那麼六道又是哪六道呢?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啥意思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資料圖) 佛教中講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名三界。出三界有出三界的條件,那麼如何才能出三界呢?
  • 西遊的三界、五行
    心靜三界,佛教道教各有說法。佛教的三界比較複雜,指的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是處於生死輪迴中的、迷妄有情的眾生生存場所,故三界又稱為苦海。由於在三界中還有生死,所以只有跳出三界外,才能通向涅槃之路,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以佛法教化三界眾生,教眾生做人做事,以圓滿智慧普渡眾生,以悟色悟空出世。道教的三界比較通俗,天地人三界。通俗理解為將天地人三界視為三個球體,分別置於三角形的銳角之上,形成三界之勢。魔妖精靈等族群處於聯線位置。
  • 科普:佛教中的「三界」指的都是什麼?可以在生滅變化中流轉!
    三界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
  • 古人說的「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到底是哪三界,長見識了!
    眾所周知,我們經常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句話可謂說出了人生修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頗有一種看破紅塵,羽化登仙的意蘊。不管是佛家和道家,都把這句話奉為金科玉律,很多人也把這句話當作人生的最終目標。那麼「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裡面的「三界」到底指的是哪三界,五行又是哪五行呢?
  • 何為三界六道,你怎麼理解三界?
    還記得在看林正英大叔的電視劇《殭屍先生》,那是我比較健全的對殭屍的了解(殭屍是一口氣積聚而成的,人在生前的生氣.憋氣.悶氣.在死之後會在喉嚨那留下一口),也是從哪個時候開始對所謂的三界六道比較敏感。在看《西遊記》、《西遊記後傳》、《東遊記》等電視劇時,你也會發現,他們在應劫、被貶的時候都會提到三界六道之類的話語,特別是豬八戒就是在投胎的時候錯投了豬胎(畜生道)才會搞得那麼一副鬼臉,其實我很好奇,豬八戒命名法力高強,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容貌變回去!後來小編也查了一些資料,發現其實三界六道是一種籠統的說法,而且佛道兩家對三界六道的認定還不相同。
  •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選擇哪一個更好?
    如果你也接觸了佛教,同時又對道教比較有興趣,也許也會糾結在這個問題上,到底佛教和道教,哪一個更好,如果在佛道之間,做一個選擇,又該如何去選?如果對佛法,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不會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因為佛法上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該如何選擇?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該如何選擇?很多接觸過佛教,也接觸過道教的人,都有一個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學佛好呢?還是該選擇學道?如果了解了佛法,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這本身就不算個問題,之所以很多人,會無法選擇,還是因為,不了解佛法。
  • 道家常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三界」分別指啥?
    道家常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三界」分別指啥?很多人喜歡稱佛門為淨土,的確,超脫於俗世之中的佛家比起人間的喧囂自然是淨土般的存在。而在道家看來,想要真正做到身處淨土,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五行我們自然知道,他指代的是五元運行之意,這五元分別是金木水火土。不論佛道都是如此作解。那麼,三界又指的是啥呢?
  • 很多佛教徒都不一定懂得業、業報與宿命論的關係
    按照宿命論的觀點,你布施給他(乞丐),一定是前輩子註定好的。為什麼呢?時間那麼晚了,早不碰到,晚不碰到,就在那個時間碰到他;而且不是碰到其他的乞丐,就碰到這一位乞丐。按照印度傳統的 業來說,一定是註定好的。既然是註定好了,就表示什麼呢?表示這一位乞丐以前幫助過你,或者是你欠他,所以你現在需要回報、或者一定要償還。既然是一定要回報或償還,那就是應該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