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佛教指六道眾生輪迴所居住處。按照生命形式的不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的眾生不論形式如何,也不論壽命的長短,仍處於輪迴之中。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類的俗語,來表示修行的終極目的。
三界的概念,建立在佛教的宇宙觀之上,在了解這個概念之前,先說一下佛教的宇宙觀。
佛教中的「世界」,世是時間,界是空間。世界就是時空的組合(界定)。佛教關於世界的最小單位為「小世界」。一個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內含一日一月、四大洲(每一大洲率兩小洲),外圍以鐵圍山為界。
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三界,就是一個完整大千世界的劃分。
眾生的六道輪迴從下往上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其中最上層的天,也就是天人,按果報的不同劃分為二十八個層次,這二十八個層次就是佛教的二十八天。二十八天雖然都是天道,但卻分屬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
欲界:欲界——顧名思義,指生活其間的眾生有著欲望。這裡的欲望正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言的「食色性也」中的食慾和色慾,欲界眾生的食慾和色慾是一種本性。
欲界共有包含地獄、餓鬼、人,以及天人道裡的六層。因為處在欲界,所以這六層天人所居稱為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最低一層的四天王天,居於須彌山半山。
色界:色界位於欲界之上。為已無食色之性,但尚有色身的有情眾生所居。色界眾生處於禪定之中,以禪悅為食。色界含十八層天,分為四禪。四禪之禪,是相對於欲界而言:欲界有紛雜欲望而沒有定心,所以要以禪定脫離色界進入色界乃至無色界。四禪的劃分依果位的不同。四禪中的「無煩惱天」之上,就是阿羅漢果,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羅漢。
初禪: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惱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無色界:無色界在色界之上,此界眾生已經完全沒有任何物質形式(沒有身體),是一種純粹精神的存在,眾生以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之中。因為沒有色身之故,稱為無色界。
無色界四天為: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
從外部而言,無色界的眾生有著最大的福報,但是佛陀曾言,欲界中的人身,才是最好的福報。因為得人身夠能聽聞佛法,而不像無色界眾生——因為沒有身體且住在四空定中,無法聞、思、修,不能增長福德和智慧,只是極大地浪費時間。
不論是欲界還是色界和無色界,由於都還處在輪迴之中——儘管欲界六天的一晝夜就已經是人間五百年,遑論色界和無色界天人的壽命之長已經是天文數字,但天文數字對應天文尺度——不論多久,仍在輪中之中,所以佛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