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雖然沒有高倍數的天文望遠鏡,也沒有宇宙飛船。但一樣建立了一套完善,樸素的空間和時間體系。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可見古人把空間看做宇,把時間看做宙。
以此類推,佛教的宇宙觀,其實就是佛教對空間與時間的認識。
佛教的空間觀受到其他原始宗教的影響,同樣認為整個宇宙世界是以無數個地球為基礎點,太陽和月亮並存的「小世界」構成的「大世界」。
位居小世界中央的乃是須彌山,此山與其他山不同,越往山頂越廣闊,因為越往山頂,所住的天王地位越高,法力越大。
山頂上有忉利天宮,裡面居住著帝釋天,以及乾達婆、緊那羅等佛教護法。
須彌山的山腰居住著著名的四大天王,駐守四方天界。他們是:東方持國天王提多羅吒,懷抱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毗留博叉,手持寶蛇;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手持寶傘。
一千個小世界構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構成一個「大千世界」。三千個「大千世界」構成一個「佛土」。也稱為「佛剎」。
這是一個完全佛教化的世界。看上去很生澀,但通俗的理解,可以認為佛土相當於某個星系。無數個佛土構成了完整的宇宙,無窮無盡,無邊無際。
在每個小世界的最中心是須彌山。周圍是香水海環繞,香氣繚繞。七金山環繞在外圍,七金山也叫「七輪圍山」,意思是這七座金山都像圍牆一樣將須彌山圍在中間,七輪圍山之間是七重香水海環繞,所以香水海的海水不會外溢。
第七重輪圍山外面就是大鹹水海。在大海的南方有一塊大陸稱為「南瞻部洲」,三角形,北廣南狹。
在大海的東部有大陸名為「東勝神洲」,形如彎月,東部窄西部遼闊,這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老家。
在大海的西部有大陸名「西牛賀洲」,形如滿月。
在大海的北部有大陸名為「北俱蘆洲」,呈方形。
在大海的外圍則有鐵圍山環繞,所以海水不外溢。整個世界由風輪催動,在虛空中遊動。
小世界內部也有高下不等的類別。即所謂的「三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是食色眾生所居的世界,有貪、嗔、痴的欲望。
色界的「色」指的是物質,在這裡的眾生粗俗的欲望已經不存在,故而身色輕盈,沒有重量;沒有男女欲望,故也不分男女。色界分為四禪天。即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小世界為初禪天所攝,兩者面積一樣。小千世界為二禪天所攝,兩者等同。中千世界為三禪天所攝,兩者面積相等。大千世界為四禪天所攝,兩者相等。
無色界是既無欲望也無形體者所住的地方,沒有房屋,也沒有物質性的東西存在,故稱「無色界」,無色界也分四個層次,前三個層次的居住者還有心識,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則連心識都空了。
欲界共分為六道。從上到下分別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天道又分六重,最低的為四天王天,率領天龍八部,守衛天宮。
阿修羅道:住在輪圍山內和須彌山腳。特點是能量大,但野心大,善嫉妒,好鬥,不滿足,經常上山挑戰天道神靈,被打的殘肢隕體。
人道:貪、嗔、痴,欲望強。
畜生道:住在地面上。
餓鬼道:有的住在地下,有的住在墳地、山洞裡。
地獄道:包括孤獨地獄、近邊地獄、八寒地獄、八熱地獄等,分別有十殿閻羅王所管轄。
佛教認為,色界眾生雖然沒有了男女欲望等粗俗欲望,但還有其他一些欲望,仍然有煩惱困擾仍然有壽命限度,還會在三界內輪迴,故不是解脫道。
所以,佛教認為超脫生死輪迴唯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這就是佛教的空間觀,下一章節講其時間觀。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