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144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天在印度傳統文化當中有二十八重天,大概是那個世界可以分二十八重,二十八重有二十八類不同的眾生。佛教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這是六道輪迴。天當中有二十八重天,二十八重天用印度教的話來說,在傳統上來講,是有二十八種不同福氣的、不同能力的、不同神通的人。
比如說我們現在一個學校一個年級分多少個班,什麼好一點的班,差一點的班,很多班。好的跟好學生,差的跟差學生,有二十八重天之多,這是印度教。佛教佛陀說法是借鑑運用了當時的很多觀念,但是他大大地改造。佛教說,在印度教當中說天是不同福氣的眾生、不同神通,按照福報、按照能力、按照壽命來區分它的層次不同。佛教的世界觀也採用了這個天,但是它這個天是四禪二十八重天。四禪是什麼?
也就是說人還是這麼多人,但是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因為修行的不同,因為德行的不同,我們分成二十八重天。六道輪迴在一般的解釋上面,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在一般的人的理解上,六道輪迴的六類眾生是根據福德、根據享受不同而分,但在內在佛教基礎之上,六道輪迴並不是以福德,而是以覺悟的程度來分,這兩者有截然的區別。
比如說我們一屋子五十個人,分不同的層次,世俗的人眼光當中,有錢的沒錢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老的少的,佛說這都是外在的假象,我們要看誰對人生認識的多、了解的多,誰的修行好,誰不被煩惱束縛,誰的內心更豁達、更自在,是這個標準來分。所以同樣是用語言對世界觀的描述,但是在佛教當中的態度,它是根據能力來分,這個能力並不是神通,並不是使得自己長壽,使得自己擁有財富的能力。
而是使得自己放下財富的能力,使得自己能清淨的能力,使得自己能有智慧的能力,按這個來分。這是佛教跟神教不一樣的地方。這是我在講《彌陀經》的時候跟大家講的,經典的兩重線,一條明的,大家能理解的,一條暗的,大家不能理解的,這兩者同樣表達在佛陀說法。
從這一點來看,任何一個時期的佛教經典可以說都有這兩條線,只是論典上面這兩條線就不明顯,論典不需要迎合,論典直接是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所以論典更深奧,經典更容易懂。容易懂並不是它的含義容易懂,反而是它的門面大家很喜歡,內在恰恰更不容易懂。我們這裡所說的天也具有這樣的屬性。
在印度傳統文化當中,天他是高級的生命,是主宰低級生命的神靈。而佛教說天他也是眾生,只不過是他是有福氣的眾生、有福報的眾生,但是並不一定有智慧,要有智慧還要修行。甚至在佛法裡面說,修行一定要生在人間,天上太喜樂了、太快樂了,你沒有時間修行,也想不到修行,因為沒有苦,這個是對天的理解。
所以天在佛教裡面的含義實際上是指禪定的意思,以禪定為基礎呈現出來的內心風淡雲清的狀態,大概是這個意思。這一講是講的這個兩條線,在佛陀那個時期也是表達得很明顯,希望大家仔細去體會,或者說以後在學修經典的過程當中可以慢慢去體會。好,這一講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