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和尚和尼姑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搞錯了

2021-01-08 指月說禪

總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發揚光大於中國。那麼佛教從印度東渡中國後,其中的稱謂也隨著語言文字的不同而產生了變化。有的稱謂用的是古印度梵文的音,有的將梵文含義翻譯成中文,有的用於自稱,有的用於尊稱,以至於隨著時代的變遷,甚至連佛門弟子都搞不清楚其中的真實意思,甚至用錯稱謂貽笑方家。今天筆者就整合中國佛教中比較常用的各種稱謂並詳細註解整理,以供諸君參考之用。

一、和尚:

現今社會,一說起和尚,大家的慣性思維認為是稱呼出家人的,在現代人心目中覺得這個稱謂很普通,甚至會拿它開玩笑,這是末法時期眾生不敬重法、不明佛法的緣故。因為此稱謂是如今人們對於佛教稱謂誤解最多的一個,所以筆者將它放在開頭。首先要提醒的是這個稱謂不是像大家認為的那樣專指男性出家人的,只要是修行佛法的大德,無論出家在家,男性女性都可以用這個尊稱來稱呼。而且這個稱號自古以來非常尊貴,正確的寫法寫作「和上」,「和」形容被稱呼者的道德智慧,其中含義如果要具體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略說有圓融、和諧、和善、慈悲、調和、淵博等等意思,「上」字代表尊敬,地位崇高之義。如果你尊敬某位高僧或者佛教在家大德,那麼從你尊敬的這人開始,上到十方一切諸善知識以及諸佛菩薩都可以稱「和上」。由於和上二字含義非常尊崇,所以千萬不能自稱和上,否則就鬧笑話了。總而言之和上是佛教中對精通佛法並持戒精嚴的道德智慧之士表示敬意的崇高尊稱,切不可因當下佛教亂象而對這個稱謂產生誤解以及輕視,甚至拿它取笑造下口業,望諸同參能夠重新定義認知。

和尚應寫作和上,並不是專指出家人

二、尼姑

同和上一樣,尼姑也被時下國人誤解了許多年。尼姑最早由印度佛教梵文中女性出家眾的稱謂「比丘尼」中演變而來,佛法傳入中國以後,由於出家人是眾生開啟智慧的導師,等於是眾生慧命的再生父母,是以把男性出家眾比為父,女性出家眾比為母。尼姑的尼字指的是比丘尼,姑字意思是把比丘尼當作長輩姑母一樣來尊敬,在中國古代比丘尼的寺院一般都同時兼有孤兒收容所、福利院等社會功能在內,由於被收留的孤兒從小都稱寺院中比丘尼為姑媽、姑姑,所以久而久之就將比丘尼演變為尼姑這個親切而又具有尊敬含義的中國式女性出家眾特有的稱謂,並不被今時大眾所熟知。

尼姑不是貶義稱謂,恰恰是最親切的稱呼

三、居士、優婆塞、優婆夷

居士:指尊崇道德智慧,學習研究文化,並修持善淨行的在家人,這樣的人不管是否信奉佛教都稱之為「居士」。

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夷是古印度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意思是清信士(女),近事男(女),近善男(女),善宿男(女)等意思。信奉佛教並受過三皈依的男性在家行者稱優婆塞,女性在家行者稱優婆夷。然後根據受五戒條數不同,又稱為一分、少分乃至多分、滿分優婆塞/夷。前面所說居士則無此限制,也就是說,稱為優婆塞/夷者,至少是受過三皈依的。所以不能把優婆塞/夷和居士相等同。優婆塞/夷又分在家和出家兩種,已經出家但受五戒八戒未受沙彌戒的男女出家眾稱之為出家優婆塞/夷。

居士不一定信奉佛教

四、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

沙彌、沙彌尼:沙彌是古印度梵文音譯,意思是求寂、息慈、勤策,止惡行慈,覓求圓寂。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時出家,已受十戒且未受具足戒的男子稱為沙彌,女子稱為沙彌尼。

比丘、比丘尼:比丘是古印度梵文音譯,意思是乞士,董士,破煩惱(破惡),除饉,淨命。年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稱作比丘,女子稱作比丘尼。

沙彌是見習比丘,見習僧人

以上這些稱謂是時下佛教中容易誤解較大以及常見的稱謂,筆者列出以供大家參考了解,覺得有所幫助的朋友請關注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2019年12月18日指月說禪

宇宙生命是怎麼形成的?耶穌有可能學過佛法?虛雲老和尚為你揭秘

金剛經告訴我們:無法可得,無佛果可成,無生死可了

虛雲老和尚被開水燙到的那一刻他悟到了什麼?

靈山會上佛祖和文殊菩薩上演了一場苦肉計,想告訴後人什麼?

念南無阿彌陀佛真的可以到極樂世界嗎?不一定,有前提

相關焦點

  • 古時候和尚尼姑之間的那點風流事 當真是天雷勾了地火!
    按理說,只要是出家人,不論是僧是尼都需了斷紅塵,六根清淨。尤其是男女之間那事,更得忘記得乾乾淨淨,想都不能想,最好做一個性冷淡。但說著容易做著難,別說青年僧尼總會有「思凡」的念頭,就是年老者,不也常說,70老漢吼一吼,起身也能抖三抖嗎?
  • 燒香拜佛添功德,和尚拿你的香油錢買豪車,最差都是100萬奔馳
    佛教雖然做為外來宗教,自從東漢傳入以來,南北朝時得到空前發展,到唐朝時開始就於我國本土宗教道教成為我國主要的兩大宗教,。到今天佛教已經成為全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了,在國內也是信徒最多的宗教,擁有非常多的信徒,也擁有完善的管理體系,但是近幾年很多和尚尼姑卻從寺廟開起了豪車,最差都是100萬的奔馳。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說法可能並不正確
    「寺」原本是秦漢時期官方機構的所在地,意指人在一個地方進行工作和生活,我們熟知的「大理寺」,「鴻臚寺」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局」或者「辦」。但到了漢代末期,「寺」的意思便發生了轉變。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劉莊曾做夢,夢見有神人自西來。而三年後,佛教傳入中國,劉莊覺得他的夢靈驗了,便命人為佛教徒們建立了用來傳道和修行的場所。
  • 12星座一天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都在想什麼?
    當一個你所在關注的人保持沉默的時候,你就會在意這個人看著某個地方,腦子裡究竟在想著些什麼。大家都一樣,那麼,下面就讓我們直截了當,一起來看看,十二星座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都在想什麼吧!白羊座白羊座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都在想著和朋友要去哪裡玩,又或者是和哪個朋友有什麼約定之類的,可以說,白羊座幾乎是為了友誼而存在的了。
  • 佛教:「和尚念經」,念的是什麼經?
    俗話講「和尚念經」,對於學佛之人來講,念什麼經?其答案很簡單,但對於不學佛、不信佛者而言,就會覺得很好奇。好奇什麼呢?好奇有二、一、出家伴道,難道真的只是「誦經、念佛」?二、念經,念的是什麼經?一、出家伴道,真的只是「誦經、念佛」嗎?對於這個問題,想必大家都有?
  • 和尚和道士都吃素,為什麼和尚肥頭大耳,道士卻骨瘦如柴?
    不論是在各種影視劇還是在現實中,和尚大多大腹便便,而道士卻十分清瘦;此外,在寺廟和道觀中供奉的仙人佛像也大都呈現這樣的反差,比如彌勒佛、如來佛祖都是慈悲大肚的形象,而三清道士則顯得清瘦。同樣都是吃素,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反差呢?
  • 和尚與道士都吃素,但為何和尚肥頭大耳,道士卻仙風道骨?
    和尚跟道士都吃素,但為何和尚肥頭大耳,道士卻仙風道骨?中國的傳統宗教有兩個:佛教和道教。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他們的飲食習慣都是只吃素,不吃肉。但是兩個宗教的傳播者在人們的印象裡卻是十分不同的。廟宇中供奉的佛身和在寺廟中的和尚都是身材肥碩,營養過剩的外形,但是道觀中供奉的先輩和傳道的道士都是身材消瘦,營養不良的外形。這種形象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進一步深化,一般用仙風道骨形容道士,用肥頭大耳形容和尚。造成這二者形象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呢?佛教是外來宗教,起源於印度,直到唐朝才傳入中國。
  • 「超度」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超度先靈生者得安超度的內涵是什麼?超度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超越煩惱,度盡煩惱,度盡無明。所有的經典就是要度活著的人,度活著人的貪、嗔、痴,把活人的煩惱度到清涼地;把活人的吝嗇度到懂得布施;把活人的嗔恨度到慈悲;把活人散亂的心度到禪定;把活人的愚痴度到有智慧的地方……因此說,佛教的法會度活人是真的,度先人,度亡靈都是附加值。佛教的威德力是無限的,包括亡靈,亡者我們也讓他受用,所以人家對佛教就越有信心。
  •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傳承兩千餘年,你知道是哪幾座嗎
    五臺山有一些信仰佛教的人會自稱自己是五臺山的和尚轉世,也因此五臺山的和尚十分出名。五臺山位於山西五臺縣,海拔約為3000米,它是由五座山峰環保而形成,也因此被叫做五臺山。在南北朝時期,五臺山的寺廟達到了三百多座,如今五臺山也有幾十處寺廟,並且歷史都十分悠久。
  • 魯迅先生說:「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東西方的文化交融,產生了許多派別或者是信仰,在我國,其中佛家、道家、耶穌深受人們關注,當你了解了佛教以後你會發現,現在很多人對佛教的印象不是很好,甚至是有些憎恨他們這些存在,就連我們偉大的文學思想家魯迅先生也曾說過,人們大多討厭佛教中人,討厭尼姑和尚,卻很少有人憎恨或是厭惡道教,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也只有中國人
  • 兩男子地攤買佛教學院學位證 流竄全國化緣騙錢
    其中一名「和尚」表示,兩人是長白縣靈光寺僧人,根據廟會安排雲遊化緣,邀請有緣之人參加2016年新年開光廟會,如果市民要想保平安的話,只需要支付些「化緣費」,而在他們的文件夾下,密密麻麻的寫了很多名字。  自稱有「證」 系佛教學院畢業  吉林邊防總隊白山邊防支隊龍崗邊防所民警在轄區街道上觀察到了這二人,為了能摸清這兩名「和尚」的目的,便主動與「和尚」交流。「這個是我們的證件,我們是佛教學院畢業的,這個是我們的皈依證……」兩名「和尚」將身上所有能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全都交給了民警。
  • 佛教裡的「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
    不論大家是否信仰佛教,相信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都不會陌生。我們到寺院禮佛的時候會發現到處都寫得有這六個大字,而且許多僧眾的嘴裡也常常念這句話,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信眾並不理解,甚至有許多人讀音都不正確,將「南無」按照習慣性的讀音來讀。
  • 為什麼佛教比道教興旺和有錢?網友: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成為道士!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宗教信仰,就算是如今,也有很多人在外出旅遊的時候前往這些著名的具有宗教色彩的旅遊景點,無論是參觀還是參拜祈福這些景點都受到了是人的歡迎。其實在中國沒有傳入基督教的時候,我們民間流傳的基本上就是道教與佛教,其中道教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宗教,但是佛教卻是從印度傳播而來。
  • 和尚和道士同吃素,為何和尚肥頭大面,道士卻瘦骨嶙峋?
    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所有的和尚都是肥頭大面,什麼時候都是笑眯眯的模樣,讓人看了感覺很親切。但是反觀那些清心寡欲的修道之人,他們卻個個穿著青布衣衫,一副弱不禁風,瘦骨嶙峋的模樣。明明吃著同樣的素食,為什麼兩派人士會差距這麼大呢?小編有時候也感覺很奇怪。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佛教雖然不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但是就人數規模開看,卻是名副其實的我國第一大教,已經超越了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相互融合,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又反過來影響著傳統文化。我們提到佛教,總會想到一些成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關於佛教的三個成語: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
  • 小尼姑她走上獨木橋回頭一看才到半山腰是什麼歌 孽海記歌詞
    小尼姑她走上獨木橋回頭一看才到半山腰是什麼歌  歌名:孽海記  歌手:黃詩扶  《孽海記》是創造於明朝後期的一齣劇本,原系弋陽腔,故事來源於嘉靖年間南曲套數《尼姑下山》和北曲套數《僧家記》,大家在抖音上面聽到的這首歌是黃詩扶原創的一首歌曲,歌曲也是根據孽海記進行創作,大家可以在網易雲音樂APP上面聽到完整版,大家也可以點擊下方的試聽連結
  • 和尚為何天天都要念經?為什麼我們聽不懂?
    ,和尚要念佛,終日都在喃喃自語。隨時隨地,都在念佛。  可是,大家知道,和尚都在念些什麼呢?為什麼要念佛呢?     換句話說,佛教認為:要洗腦,就必須天天念誦佛經不離口,這是改造世界觀的唯一辦法。  這個理解是對的。但是,這不是唯一。   和尚之所以念佛,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佛經是外語,不頻繁背誦,你根本記不住!  我們要知道,漢傳佛教的佛經,含有大量的梵語音譯,舉個例子,以下是《觀世音經》的一段:
  • 為啥和尚胖,道士瘦,道士的修行方式很多人受不了
    道士和和尚,都是在中國流行了上千年的宗教。道士和和尚的形象,時而各自出現,如《白蛇傳》的法海,林正英的殭屍系列等。也有一同出現的時候,如《紅樓夢》的一僧一道。道士和和尚的修行方式不太一樣。和尚打坐較多,道士雲遊較多。也造就了肉身上的差別,那但從肉身來看,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是唯一的女性肉身菩薩,身上的女人特徵消失
    我國的和尚比較多,四大佛教名山,擁有眾多僧人,在這些僧人當中,道行較高的會修成正果,就是圓寂後,屍體並不腐爛,幾年後,肉身放在寺廟中供人瞻仰。
  • 很多人都愛用這個字,卻可能連讀音和寫法都搞錯了
    很多人都愛用這個字,卻可能連讀音和寫法都搞錯了 2019-06-25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