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和道士都吃素,為什麼和尚肥頭大耳,道士卻骨瘦如柴?

2021-01-20 歷史有事說

不論是在各種影視劇還是在現實中,和尚大多大腹便便,而道士卻十分清瘦;此外,在寺廟和道觀中供奉的仙人佛像也大都呈現這樣的反差,比如彌勒佛、如來佛祖都是慈悲大肚的形象,而三清道士則顯得清瘦。同樣都是吃素,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反差呢?

追根溯源,大家都知道,佛教並不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而是外來宗教,在西漢時期傳入中國,

其實佛教剛來中國那會,和尚形象還是骨瘦如柴,我們都知道的印度苦行僧就是最好的例證。但是佛教講究今生積德行善來世投胎輪迴,這很符合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於是歷朝歷代就對佛教大肆推崇。

到了唐宋時期佛教發展異常鼎盛,唐朝是一個以肥為美的朝代,在統治階級的支持下,佛廟寺院香火鼎盛。那時的和尚飲食雖以素食為主,但素食中卻有著高含量的澱粉和植物油,再加上和尚修行多是參禪打坐,吃的多長時間不運動,慢慢的也會長胖的。另外出家和尚都要剃度,從面相上看,沒有頭髮就會顯得臉大耳肥。在多重因素下,久而久之高僧形象皆有壯闊的體魄,佛教人物的雕像和畫像體態也都是較為圓潤的,從此以後和尚偏胖的形象就逐漸深入人心了。

而道士就不一樣了,道士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講究得道成仙、長生不死、濟世救人,說的是今生。他們的修行以精神與身體為重,除了靜坐悟道外還修習功法、外出歷練,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加之道士更為注重養生靜修,在飲食上會營養調配,有時候為了修行,時不時還要辟穀幾天,這就導致道士基本上都是些瘦人了。

網上盛傳一句話「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近年來,時常爆出花和尚喝酒吃肉開豪車找女人、寺院主持是巨貪等關於和尚的醜聞,使得胖和尚和瘦道士更加深入人心,那麼對此各位朋友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相關焦點

  • 和尚與道士都吃素,但為何和尚肥頭大耳,道士卻仙風道骨?
    和尚跟道士都吃素,但為何和尚肥頭大耳,道士卻仙風道骨?中國的傳統宗教有兩個:佛教和道教。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他們的飲食習慣都是只吃素,不吃肉。但是兩個宗教的傳播者在人們的印象裡卻是十分不同的。廟宇中供奉的佛身和在寺廟中的和尚都是身材肥碩,營養過剩的外形,但是道觀中供奉的先輩和傳道的道士都是身材消瘦,營養不良的外形。這種形象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進一步深化,一般用仙風道骨形容道士,用肥頭大耳形容和尚。造成這二者形象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呢?佛教是外來宗教,起源於印度,直到唐朝才傳入中國。
  • 吃素的和尚,為何個個都肥頭大耳,道士們給出了真相
    吃素的和尚,為何個個都肥頭大耳,道士們給出了真相看過電視劇的人們都知道,現在大多數的電視裡和尚們都是肥頭大耳的,而同樣是吃齋的道士們確實骨瘦如柴的,這樣一點讓大話很是很疑惑,吃著同樣東西的他們為何就差別那麼大呢?這其中又有怎樣的奧秘呢?這個一直是大家想知道的。
  • 和尚和道士同吃素,為何和尚肥頭大面,道士卻瘦骨嶙峋?
    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所有的和尚都是肥頭大面,什麼時候都是笑眯眯的模樣,讓人看了感覺很親切。但是反觀那些清心寡欲的修道之人,他們卻個個穿著青布衣衫,一副弱不禁風,瘦骨嶙峋的模樣。明明吃著同樣的素食,為什麼兩派人士會差距這麼大呢?小編有時候也感覺很奇怪。
  • 同樣是修行之人,為什麼和尚都很胖,道士卻很瘦?主要有三個原因
    在中國的神話故事和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和尚幾乎都很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彌勒佛,但是道士卻很瘦,比如武當張三丰。和尚和道士都是修道之人我,為什麼會有這麼明顯的差異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 和尚跟道士一樣修行吃素,給人的印象卻是一胖一瘦,原因你知道嗎
    人們對於道士的印象,一般是深居高山或者雲遊四海,仿佛世外高人一般,「仙風道骨」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描述。相比之下,和尚給人的感覺就非常接地氣,他們一般長得比較圓潤。一樣是修行吃素,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這是怎麼回事呢?要想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就得先了解一下和尚跟道士出現的背景。佛教最早起源於印度,創始人是釋迦牟尼,在秦始皇時代開始傳入中國。
  • 同樣是方外修行之人,為什麼和尚總是胖的,道士總是瘦的?
    在很多電影電視劇中,都有和尚的出鏡。但是這些出鏡的和尚,大多都是胖乎乎的。而反觀中國的另外一大宗教——道教,人們想起道士,腦中總會浮現出道士們仙風道骨的瘦削模樣。那為什麼和尚總是胖胖的,而道士都十分清瘦呢? 這是由很多個原因決定。有人認為和尚和道士都必須吃素食,不能吃葷,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 同樣是修行,為什麼道士仙風道骨,和尚卻耳大體肥?
    雖然沒能將其吸納,但卻誕生了與之平分秋色的道教和儒家,使得我們的宗教文化多元且又和諧共存,相比其他國家的宗教衝突來說,這無疑是幸運的。其中儒家雖然偶有人稱之為儒教,然而兩者卻有著本質的區別,而儒家作為一個學派相比之下則更為深入人心。不過道教和佛教則是純粹的宗教,前者產生了道士這一群體,後者產生了和尚這一群體,雖然教義不同,到就修行的形式倒是頗為相似,都是通過修身修心達到理想的境界。
  • 為啥和尚胖,道士瘦,道士的修行方式很多人受不了
    道士和和尚,都是在中國流行了上千年的宗教。道士和和尚的形象,時而各自出現,如《白蛇傳》的法海,林正英的殭屍系列等。也有一同出現的時候,如《紅樓夢》的一僧一道。道士和和尚的修行方式不太一樣。和尚打坐較多,道士雲遊較多。也造就了肉身上的差別,那但從肉身來看,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 為什麼道士大多消瘦而和尚卻偏胖?同樣都是修行,差距咋就這麼大
    為什麼道士大多消瘦而和尚卻偏胖?同樣都是修行,差距如此之大!很多時候道士在電視劇裡的形象都是以仙風道骨的形象出現,而仙風道骨是什麼樣的?大概是導演們自己想像出來的吧,但是不管如何千變萬化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道士一定得是瘦子,看來這種仙風道骨的道士才符合中國人心中的定義。
  • 和尚非常肥胖道士卻非常消瘦,都是吃素修行,知道原因後恍然大悟
    目前我國的旅遊業發展得如火如荼,而且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都富裕了起來,所以很多人會在工作之餘,出來走走看看放鬆自己的身心。旅遊不僅僅可以讓我們在高壓的工作下很好的放鬆自己,還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開闊自己的視野,體驗不同的風俗增長自身的閱歷。
  • 同為修行之人,為何道士大多身材瘦弱,而和尚卻大多都是胖子
    佛、道雖然都是修行,不過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佛教注重往生,在他們看來,今生的行善積德,是為了給往生積攢好運而已。而道教則更加注重今生,因此他們更加渴望長生,他們追求突破身體的極限,喜歡研製可以延長壽命的丹藥。不過,佛、道雖然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還是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的。比如說修行之人都要清心寡欲,都要吃齋。
  • 為何修行中人,和尚多顯胖,道士略清瘦呢?真相大部分人不明白
    導語:為何修行中人,和尚多顯胖,道士略清瘦呢?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電影電視劇當中,我們所見到的和尚,一般都體態圓潤,一臉福相,給人一種和藹可親的印象,而道士則略顯清瘦,一般都是手持浮塵,身形清瘦但步伐穩定的模樣,然而同樣是修行中人,為何大多和尚顯胖,而道士卻清瘦呢?
  • 和尚不念經道士刷抖音,功德箱改掃碼支付,當今怪異的寺廟道觀
    可是現在各個城市的城市化進度越來越快,這連寺廟也失去了原來的本真模樣,現在越來越多的和尚道士紛紛下山,就連寺廟道觀都建設在人員密集的地方,而且需要花費幾千萬上個億的投資,就算是一尊大佛,也需要投資幾個億完成建設。
  • 女道士一生作詩無數,其中一首對和尚表達愛意的詩,卻流傳千古
    詩歌,是古人的情感寄託,自古以來,才子佳人們都喜歡在詩句中隱晦地表達出心中所想,尤其是情詩,那種若即若離之感,讓不少人為之沉醉。唐代是文學鼎盛的時期,除了以李白、杜甫為首的男詩人外,也有許多才華出眾的女詩人。
  • 為什麼佛教比道教興旺和有錢?網友: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成為道士!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宗教信仰,就算是如今,也有很多人在外出旅遊的時候前往這些著名的具有宗教色彩的旅遊景點,無論是參觀還是參拜祈福這些景點都受到了是人的歡迎。其實在中國沒有傳入基督教的時候,我們民間流傳的基本上就是道教與佛教,其中道教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宗教,但是佛教卻是從印度傳播而來。
  • 道士一眼就看出兩個孩子是皇帝命格,這個道士是誰?兩個皇帝又是誰?
    因為北方戰火比南方兇猛,所以大部分百姓都往南方逃亡。而在這批逃難人群中,有一個婦女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她走路不是正常人的步伐,而她肩上挑了一個扁擔有兩個竹筐,而竹框中分別都裝著一個孩子。因為當時人們都為了逃命,沒有人顧及這一個婦女,也沒有人上前去幫助這位婦女。眼看婦女已經快撐不住了,繼續挑著這兩個孩童了,而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道士,當時的一番話,徹底改變了這兩個孩子的命運。
  • 道士不事生產,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無論是道士還是和尚,甚至是西方天主教的牧師都是不事生產,專心於宗教事業的人物。而道教近年來更是聲名不顯,就更加讓人好奇道士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是怎麼生活的。其實,道士雖然不工作,但還是有收入的,按嚴格的說,道士每天的宗教活動就是工作,也會有薪資發放,雖然不多,但是保證基本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道士到底有哪些收入?首先,肯定是信眾供奉的香油錢了。這是無論是哪一個道觀還是寺廟都一定會有的,而且很多道觀擺放的功德箱幾乎是每個神像前都有一個。
  • 他是侍奉佛祖的道士,無意間發現一個千年秘密,卻低價賣給外國人
    他是侍奉佛祖的道士,無意間發現一個千年秘密,卻低價賣給外國人在清朝末年有一位邊防兵,名字叫王圓籙。王圓籙從邊防兵上退下來後,居無定所,最後拜入某道觀裡出家成了一名道人。王圓籙這個道士不喜歡苦心研究道法,反而喜歡遊方講道。之後王圓籙一路講道來到了敦煌莫高窟。
  •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小和尚被陌生人熱情款待,不知大禍臨頭
    來到府邸,蛋子和尚下車觀看,好一座氣派的莊園,只見屋宇重疊,林木幽深。來到客廳落座後,公子便自報家門,說自己是當朝翰林學士之子,姓冷,這裡是他家的一所別業。接著便問蛋子和尚姓名和年庚。蛋子和尚說,從小就被養父收養,俗名和法號都叫做「蛋子」。今年十九了,依稀記得養父說是冬月(十一月)所生,具體的日子、時辰不清楚。冷公子默默點頭。此時家人進來稟告:素齋已經備好。
  • 解讀:茅山道士和走陰人分別是什麼,這才是真實的他們
    負責人的歷史家向來不會很據自己的喜好而篩檢記錄歷史,只要是發生過的事情,一個合格的歷史家都應該把它記錄在冊。這是對自己職業的尊重,也是對後世的負責。今天我們說的是歷史上很有傳奇性的茅山道士和走陰人,整理了一下他們之間的聯繫和令人分不清的區別,告訴你什麼才是真實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