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學研究發現了第一顆行星繞a軌道旋轉的白矮星,後者命名為WD 1856b,它繞軌道運行一圈大約是每1.4天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這顆巨大的白矮星WD 1856 b比它所穿越的恆星殘骸大7倍。在這種情況下,極大的可能有地球大小的行星在與白矮星合適的距離下運行,它們的表面溫度類似於地球,而且,它離現在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很近。
大約再過十億年,太陽就會亮起來把海洋燒開,地球上失控的溫室效應會加劇物種的滅絕,為了生存,我們的文明必須向太陽系外遷移。
70億年後太陽的核心將收縮到它的核心,一個白矮星就此形成,攜帶約一半的太陽質量,其餘的物質全部蔓延消散在無盡的宇宙空間。
白矮星是一種熱的、緻密的、金屬的水晶球模樣的極端行星,半徑大約相當於1.4個地球大小,在未來,這顆名為WD 1856+534的白矮星會緩慢冷卻,因為它不再有一個中央核引擎。
在廣袤的銀河系中,大約產生了100億顆白矮星,因為有許多類似太陽的恆星已經經歷了死亡的過程,這是類似太陽的恆星的壽命與當前宇宙年齡之間偶然巧合的結果。
幾十億年後,白矮星冷卻到與今天太陽相似的表面溫度。
據估計,1856b的年齡已經有60億歲了,表面溫度為4,700攝氏度,略低於目前太陽現在的5,800攝氏度。
據估計,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距離白矮星比地球離太陽的距離近50倍。
由於這顆白矮星的大小是太陽的76倍,所以當在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約為1%時,一位位於新探測到的行星軌道內的觀測者,將會看到與地球相似的照明,而WD 1856b所佔的角度與太陽在我們的天空中所佔的角度大致相同。
這就相當於,大約每33小時在上面居住的人都會慶祝一次他們的生日,相當於該星球上一年的時間。
考慮到白矮星的發光表面積比太陽小10,000倍,在白矮星凌日期間,行星大氣中的吸收特徵比類似太陽的恆星更容易被探測到。
而且它將向白矮星展示同樣的面孔,這就造成永久的白天和黑夜。
事實上,如果離白矮星很近的話將被重力潮汐力摧毀,所有這片區域是危險的。
所以人類的宜居帶應該離這一潮汐不斷遠離,而潮汐可能在星球表面的任何海洋或大氣中引起相當大的隆起。
所以,當太陽演化為白矮星時,我們的後代可能會在其遺蹟附近的宜居地帶居住。
對於天文學來說,一顆潮汐鎖定的行星將提供一個永久的夜晚的好處,在那裡望遠鏡可以不間斷地觀察他們黑暗的天空。
對經濟而言,白矮星表面將不產生放射性廢物的情況下提供核反應堆的能量和效率。通過將垃圾排放到白矮星表面,人們可以在核燃料產量接近的情況下,從發射的電磁輻射中獲取引力結合能。
這一觀點表明,可能已經有類似於我們的文明認識到生活在白矮星周圍的好處。
在未來,隨著科學以及太空探索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宇宙的不斷理解,總有一天,我們會真正站在白矮星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