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醫生潘幸知(微信:sharpshow),幫你提高戀愛和婚姻情商。
幸知在線情感諮詢師,24小時貼身陪護。請添加微信號xingzhizaixian1進行付費預約。幫你疏導情緒,專業、高效、分步驟的解決情感問題,重建婚戀關係。來源:林正光身心靈成長的博客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投射。投射就是把自己腦子裡想的東西,認為是別人的東西,並且用自己的「超我」,即道德評判,去衡量對方。如果是好的投射,對方就會被美化,如果是不好的投射,對方就會被投射為犯了錯的人,這時投射者還會在心裡看不起對方或者生對方的氣。這時,被投射者會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投射者的火是從哪裡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母親帶著小女兒在街上走,母親邊走邊眉飛色舞地和別人聊電話。女兒不小心,撞電線桿子上了,哇哇大哭。母親很不甘心地掛了電話,罵女兒:「沒長眼呀你,一面走一面玩,不撞死你才怪呢。」這位母親好像是在罵孩子,但細心想想,她有什麼理由罵孩子呢?她只是在發洩,她認為自己能一邊走一邊打電話,女兒也就能一邊走一邊玩。她沒有顧及到,那只是個孩子。
再舉一個例子:張三不喜歡自己的爸爸對待保姆呵斥的樣子,有一天他看見他的一個教師朋友對學生講話很嚴厲,他立刻對這個朋友產生了極大的反感。其實那個朋友只是對他的學生恨鐵不成鋼,在用這種方式教育他的學生,通常情況下他跟學生相處的非常好。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投射效應」了。再換個說法,所謂「投射效應」就是一個人將內在生命中的價值觀與情感好惡,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犯上面那個母親和那個男人的錯誤: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東西,以為別人也會喜歡;自己厭惡的東西,以為別人也會厭惡;明明是自己的經歷,卻拿來去比量別人的經歷,看到各方面的條件和自己相似的人在工作、事業中取的成績,我們會產生一種與成功者試比高低的衝動;做父母的,總喜歡為子女設計前途,為孩子選擇學校和職業;做朋友的,總以為自己知道的和經歷的,別人也應該知道和經歷;凡此種種,都會讓我們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泥潭。
明白了「投射」是什麼東西,我們就能透過「投射」的影像來了解自己,以免再犯認知上的錯誤了。這就好比我們得到了一面鏡子,只要經常在鏡子裡照照自己,我們就會得到最大的益處。誰都知道,在鏡子裡,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外面的世界。看到的,僅僅是我們自己。
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鏡子,鏡子反射著自己生命的內在歷程、價值觀和自我的需要,即我們看見的並非外面的世界,而只是自己。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
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認知者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別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傾向,因此便出現了「以已之心度他人之心」或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情況。透過這些人際關係中的投射效應,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有這樣一個故事,能夠很形象地說明生活中的投射效應。宋朝的著名才子蘇東坡結識了佛印和尚,後來兩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和尚,和他相對而坐,蘇東坡就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可是,佛印卻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認為自己佔了便宜,非常得意。回到家以後,他就得意地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妹妹,沒想到蘇小妹卻說:「哥哥,你錯了。佛曰『佛心自現』,你看他人是什麼,就意味著你看自己是什麼。」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應普遍存在,人們往往總是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心理特徵(比如個性、好惡和情緒等)歸屬到他人身上。
心理學家希芬鮑爾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請一些大學生來接受測試,將他們分為兩組,給其中一組大學生放映喜劇電影,讓他們心情愉快;而給另外一組人放映恐怖電影,讓他們產生害怕的情緒。然後,他又給這兩組大學生看相同的一組照片,讓他們判斷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結果,他們大部分人將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視為自己的情緒體驗,也就是說,看了喜劇電影心情愉快的那組大學生判斷照片上的人也是開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電影心情緊張的那組大學生則判斷照片上的人是緊張害怕的表情。
通常而言,投射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指個人未意識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將這些特性加到了別人身上。比如,一個對別人存有敵意的人,總是覺得對方也仇恨自己,好像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帶有挑釁的色彩。
第二類是指個人意識到了自己某些不稱心的特性,而將這些特性加到別人身上。比如,在考場上看到別人作弊就想如果自己不作弊就吃虧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第二類投射常常會將自己某些不稱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或崇拜的人身上。它的邏輯是:他們有這些特性依然具有光輝的形象,我有這些特性也無所謂。其目的是為了通過這種投射重新評估自己不稱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暫時平衡。例如,有些人批評年輕人不應該吸菸,有些年輕人則說:你看電影中的大人物叼一根香菸樣子多瀟灑啊!
因為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往往可以從一個人對他人的看法中來推測此人的真正意圖或者心理特徵。
該作用甚至可以應用到心理測評上,例如著名的羅夏墨跡測驗。在1921年,瑞士精神科醫生羅夏進行了一個測驗,其方法就屬於投射技術。該測驗的材料一共由10張精心製作的墨跡圖所構成,圖片製作過程是把墨水塗在紙上,然後摺疊成對稱的濃淡不一的墨水汙漬圖,其中7張是水墨墨跡圖,3張是彩色墨跡圖。接下來,測驗分成兩步:
第一步是聯想階段,把10張圖片按照順序逐一交給被試者,問他們看到了什麼,不限定時間與回答數目,直到無回答時再換另外一張,同時做好記錄;
第二步是詢問階段,看完10張圖片之後,再從頭到尾對每一個回答都詢問一遍,問他們看到的是圖的整體還是部分,為何說像某種事物,也做好記錄。兩個階段詢問結束之後,測驗也就完成了,再分析結果。它主要是通過觀察受試者對於一些標準化墨跡圖形的自由反應,評估他們投射出來的個性特徵。
投射效應中,當觀察者和觀察對象非常相像時,觀察者的知覺會非常準確,可是這並非由於他們的知覺準確,而是由於這時的被觀察者和自己相像。人雖然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人和人之間畢竟存在許多差別,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對他人做出的推測可能並不正確。
在《莊子》裡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子多孫」,堯都辭謝了。華封人說:「長壽、富貴、多子多孫,是所有人都希望的事情,你為什麼不喜歡呢?」堯說:「孩子太多了,就會多操心;太富裕了,就會有很多煩心事;壽命太長了,也是一種痛苦,除了病痛,還要為失去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焦慮、悲哀。因為以上三點,所以我不喜歡。」確實,人的心理特徵不一樣,就算是「福、壽」等基本的目標也不能夠隨意「投射」給別人。
投射效應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它會讓我們的認知缺少客觀性,由此而產生消極的影響。
例如,有人對自己喜歡的人或事越來越喜歡,越看其優點越多;對自己厭惡的人或事越來越討厭,越看其缺點越多。所以,就表現出過分地讚揚與吹捧自己喜歡的人或事,過分地指責甚至中傷自己討厭的人或事。這種感覺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厭惡的人或事是醜惡的,並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醜化的心理傾向,「以己推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缺少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
投射效應會使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產生失真。比如,心地善良的人總也不相信有人會加害於他;而敏感多疑的人則往往會認為別人不懷好意;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自己。
由於人類有許多本質上共同的特性,因此投射效應有時能幫助人們相互理解;但過多受制於此,便會適得其反。
比如,某男生暗暗喜歡上同班一位女生,在平時的交往中自然會察言觀色,以探虛實。但由於投射效應的作用,他往往傾向於把對方表現出來的並不具有特定含義的信息理解成「她對我也有意」,於是鼓足勇氣向其表白心懷,結果卻被對方婉言拒絕。該男生至此還深信自己判斷正確,認定對方是不好意思。
有時,投射效應是處於一個人自我防禦的心理需要而發生的。自己有某些缺陷或不良品質,於是不自覺地會懷著一顆敏感的心,在別人身上搜尋有關的蛛絲馬跡,期望在別人身上發現同樣的缺陷,進而對自己的缺陷感到心安理得:人都是這樣,我也不必過多自責和不安。
克服這種心理傾向的關鍵是認清別人與自己的差異,不能總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另外,需要客觀地認識自己,既要接受自己,又應不斷完善自己。
產生投射效應的原因在於人的主觀意識在作祟,所以我們必須時刻保持理性,克服潛意識和慣性思維的不良影響,讓事物的發展規律還原它本來的面目,學會辨證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學會客觀和冷靜地看待我們周圍的這個世界。
你從別人身上看到的其實是自己。你在發覺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也等於是發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覺、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們相互成為對方的鏡子。如果你覺得伴侶對你失去熱情,可能是因為你也對他失去熱情;就像一位婚姻專家說的:「如果我們的婚姻變得乏味,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這個人很乏味。」
事實上,那些令你厭惡的人是在幫助你,他幫助你了解自己,讓你發覺你的陰暗面。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跟一個人越親密,就越容易產生厭惡,因為他讓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別人最惹你討厭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就會懷疑別人的品德;一個對別人不忠誠的人,也會懷疑別人對他的忠誠;一個不正直的、不正經的人,就會把別人的任何舉動都「想歪」,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一個對別的女人有非份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會猜疑自己的女人。老遇到討厭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討厭的人。喜歡挑人毛病的人,其實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歡說三道四的人,其實自己才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愛發脾氣,你就會認為別人常惹你生氣,每一件事都可能變成你憤怒的理由。並不是說每一樣東西都是錯的,而是你會投射,你會把隱藏在自己內在的東西投射到別人身上。你會譴責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你有太多的怒氣,所以即使是一點小事也能引燃怒火。同樣,別人對你說什麼,也反映了他們是誰及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批評你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不滿,甚至他們自己就是他們所批評的「那種人」。
當你內心走向良善時,你將停止批評別人和對別人的批評產生反彈。如果你對一顆長滿蘋果的樹木丟石頭,掉下來的就只會是蘋果,不管誰丟都一樣。一個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對他怎麼樣,他顯現出來的就只會是平和、良善,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你對外排斥什麼,對內就排斥什麼。一般而言,那些我們相處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們喜歡且接受的內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也反映我們不愉快且不接受內在的自我。教雙方和諧相處,不如教他們讓自己內心和諧,那樣雙方自然會和諧;教他們如何增進彼此感情,還不如教他們增進自我成長,那樣彼此關係自然會成長。
當有人問我要如何改善關係,我總會告訴他們:「首先你要深入內在,除非你內在的問題先解決,否則你不但無法改善,而且會製造更多問題。」
一個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內在的空虛得到填補,否則就不可能放下別人,也難以解放自己;一個滿懷怨恨的人,除非內在憤懣的情緒得到抒解,否則就不可能停止怨懟;一個愛嫉妒的人,除非內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較,否則就不可能停止嫉妒。每個人外在的言行舉止都是內在思想的呈現。你如果無法信任自己,就很難信任別人;你如果無法尊重自己,就很難尊重別人;你如果無法肯定自己,就很難肯定別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別人。
當伴侶們沒有了愛而彼此傷害,我不會告訴他們要如何努力愛對方,而是要求他們先學會愛自己,因為傷害對方其實就是傷害到自己。你與每個人的關係,都反應出你與自己的關係。如果你不斷與自己的內在衝突,那麼你也會不斷地與別人衝突;如果你自己內在的情感掙扎,那麼你也會與別人在情感上發生掙扎。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在的問題。
我們吸引的關係,都反映出我們擁有的特質,以及呈現我們的內在自我。所以,關係出問題的人,不僅要檢討你跟別人的關係,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關係。「外在」困擾我們的問題,正是我們「內在」無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須從改變內在開始。
你越恨就越束縛,你越愛就越自由。當你掌控別人時,你同時也被掌控;如果你綁住別人,別人也會綁住你。你想想看,當你控制別人,不準他們做這做那,那如果他們不照你說的話去做呢?你會怎麼樣?你就會不高興,對嗎?你的喜怒哀樂是由別人來決定,你認為他們是被你掌控的嗎?不,其實你才是被掌控的。
以眼還眼,結果是大家都瞎了。如果你不斷在記憶中反芻舊的傷痛,你就是給了最初導致傷痛的人一再傷害你的力量。那就是我為什麼說,當你怨恨別人時,表示某種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
要怎樣徹底消滅敵人?把敵人變成你的朋友!你會發現,那些最難得到原諒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諒的人;最難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今天,你投射了嗎?
親密關係|夫妻溝通|出軌|冷暴力
性和諧|婆媳|離婚|自我成長|完美進階路徑
預 約 付 費 諮 詢
請 聯 系 微 信 號
xingzhizaixian1
幸知在線情感諮詢師 | 24小時貼身陪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