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太空治理,中國不能喪失話語權
◎ 作者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 編輯 | 陳磊 國際太空秩序正在進入動蕩調整重塑新階段。除了太空垃圾,人類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的各種活動也需要規範和治理,將太空活動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迫在眉睫。 打開一張太陽系八大行星圖,你會發現自帶「行星環」的土星非常炫酷,格外拉風。
-
2020年,太空大發現
包含了一個質量約為太陽8倍的黑洞以及一個質量為太陽一半的伴星黑洞強大的引力會吸引伴星的物質並在黑洞周圍形成溫度非常高的吸積盤而且還會產生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噴流熾熱的吸積盤和噴流會輻射出強烈的X射線在X射線亮度中經常會觀測到準周期振蕩(QPO)這是指X射線強度會以一定頻率閃爍的現象
-
學術頭條: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發現距地球最近的黑洞...
中國團隊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6日,《科學》官方網站發布了中國科學團隊完成的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研究者從11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毒株。研究人員選擇了其中一個毒株,開發出了純化滅活的SARS-CoV-2病毒疫苗PiCoVacc。
-
中國天眼到底發現了什麼?新發現證明中國天眼並不是個擺設
一直以來,我喜歡FAST最響亮的外號「中國天眼」。中國能在世界天文學領域佔領領先地位,「中國天眼」當然功不可沒。最近1年,每次我撰寫關於國外天文學家發現近地小行星,中子行,遙遠脈衝星,黑洞等之類內容文章並發表在頭條後,評論欄會收到很多熱心粉絲評論。粗略地查看了下,發現不少粉絲最關心的問題是:國外老在天文領域有新發現,「中國天眼」到底發現了啥?
-
在太空建房子有多難?中國空間站曝光,難度堪稱地獄級
"天和一號"核心艙重約20噸,與國際空間站最大的部分相當,由近地運載能力22噸的長徵5B運載火箭送入太空。長徵5B為一級半構型,芯級直徑5米,採用2臺推力為50噸級的YF-77氫氧發動機,捆綁4個直徑3.35米的助推器,每個助推器採用2臺推力120噸的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一級半是指助推器工作完成分離後,芯級不分離繼續工作。一級半的優點是級數少、無級間分離、系統簡單、可靠性高。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4期:中國「十三五」期間航天成績斐然
他說,保費收入仍處於低位,但若年底前不出現新的索賠,應能和索賠額大體持平。航天保險商過去兩年出現虧損主要是因為收入下降,而非索賠額增加。 「載人龍」飛船正式通過NASA認證11月10日,NASA正式批准太空探索公司啟動常態化的國際空間站機組輪換飛行任務。本次評審是「載人龍」飛船認證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
-
太空實驗、無殼孵化小雞,《加油!向未來》第三季深耕青少年好奇心
賈閃閃分享道:「第一季節目告訴大家,科學可以很嚴謹但不嚴肅,我們教口香糖開椰子;第二季節目告訴大家科學可以高端但不高冷,張培萌和殲-10進行了賽跑;第三季節目的主題是『科學+』,生活中科學無處不在。第三季節目將把孩子的好奇心帶到外太空,同時大家將見證生命科學的奇蹟。」章緣緣說:「我們一直在思考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導演團隊在做節目的過程中,我們心裡也萌發了好奇的種子。
-
63年前,蘇聯把一隻小狗送上太空,這隻小狗的結局如何?
學過歷史的一般都知道,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成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徹底打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大門。同年11月3日,蘇聯政府決定發射第二顆,這次發射衛星的同時將一隻名叫「萊卡」的流浪狗放了上去,主要是做一下實驗。在決定讓狗進入太空之前,蘇聯科學家對其進行過訓練。
-
學術頭條:中國新冠疫苗全民免費,嫦娥五號軌道器開展拓展試驗,中國...
中國國藥集團新冠疫苗獲批上市31 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已有數據顯示,保護率為 79.34%,實現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負擔性的統一,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家藥監局相關標準要求。後續,疫苗免疫的持久性和保護效果還需持續觀察。
-
五星紅旗耀太空
,呈現出鮮豔的中國紅。 記者採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的研製團隊了解到,飛行圖像由探測器攜帶的分離測量傳感器拍攝。傳感器安裝於探測器外側壁,在地面控制下與探測器本體分離,利用自身兩側安裝的兩個廣角鏡頭,每秒拍攝一張圖像,通過WiFi通信方式將圖像傳送給探測器,再由探測器轉發回地面。沒有15米的自拍杆怎麼辦?
-
今天|10月15日,16年前,中國千年飛天夢圓,楊利偉太空回復:感覺良好!
2003年10月15日 中國千年飛天夢,成真! 2003年10月15日9時9分50秒,,中國千年飛天夢,成真!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準確進入預定軌道。38歲的航天員楊利偉成為中國第一位「太空使者」。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獨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之一。
-
漫步太空 學習英語
2008年9月27日下午,「神七」航天員翟志剛進入太空,成為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海外輿論評論說,翟志剛的一小步是中國的一大步。翟志剛精準完成在艙外漫步的任務,並同步施放了小型衛星。這次成功,不僅將中國太空科技又往前推了一大步,也證明了中國的太空實力。
-
是外星人敲門麼:楊利偉太空聽到的不明敲擊聲究竟是什麼?
楊利偉的自傳《天地九重》中曾講述在太空遭遇神秘敲擊聲。楊利偉說:「我在太空碰到另外一個仍然原因不明的情況,就是時不時出現的敲擊聲。這個聲音毫無規律,不知什麼時候就響幾聲。而仿佛是誰在外面敲飛船的船體。無法準確描述它,更像拿一個木頭錘子敲鐵桶,咚..咚咚..咚..因為飛船的運行很正常,我沒有向地面報告這個情況。
-
天宮一號成功發射 浩瀚太空迎來第一座"中國宮"
人們不會忘記,50年前,前蘇聯把太空人加加林送入太空;40年前,世界上首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發射。 人們不會忘記,浩瀚宇宙那曲嘹亮的「東方紅」,「航天英雄」楊利偉那句「我為祖國感到驕傲」的肺腑之言。 50多年來,直面差距,不懼挑戰,中國航天人奮起直追,在太空中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屬於自己的奇蹟。
-
最新實驗證實:天王星和海王星正下著鑽石雨
新實驗是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實驗,它證實了碳直接轉變為結晶金剛石的過程。海王星和天王星是太陽系中的冰巨星球,也是我們最不了解的行星。它們的距離遠得令人望而卻步,只有旅行者2號太空探測器曾經靠近過它們。但在更廣闊的銀河系中,冰巨星極為常見。美國宇航局的數據顯示,類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是類似木星的系外行星的10倍。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點評:該成果找到了一條既能提高產量又能降低化肥投入、減少環境汙染的育種新策略,為培育「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的綠色高產高效新品種奠定了理論基礎,並提供了有育種應用價值的基因資源。高投入—高產出玉米間套作模式的增產效應是低投入—低產出間套作模式的4倍。兩種間套作模式較單作均具有節肥增產的優勢。點評:間套作不僅能滿足低投入農業的生態目標,也是高投入農業中持續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在中國廣泛應用的玉米間套作模式具有更大的增產效應,值得全球借鑑。
-
天府人物推介⑰|陳定全:把「王家貢米」送上太空的退休老人
5月,「王家貢米」隨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一起升空,在進行了約3天的太空飛行之旅後隨返回艙返回,於當年6月完成播種,10月完成收割。去年,「王家貢米」還獲得2020年度優質富硒農產品「中國富硒好米」。這些多項榮譽背後,是一位退休老人的不懈努力。
-
種業深度報告:生物育種十年磨一劍,喜迎政策春風
(報告出品方/作者:中原證券,劉冉)核心觀點:我國生物育種技術推廣進入實質性的新階段我國傳統種業,受到供給側改革、市場競爭激烈的影響,市場規模增 速略有下滑,導致大多數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但是,隨著生物育種作物品 種安全證書的發放增加,抗蟲轉基因玉米和轉基因大豆為我國歷史上首次 獲批安全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