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來臨,不少市民選擇帶著家人外出避暑。家住南岸的何女士也是如此,她讓母親帶著三歲半的兒子醒醒在貴州避暑,結果醒醒就多了一個媽......
何女士的朋友圈
兒子避暑找個媽
親媽哭笑不得
「熊孩子避暑半個月,聽說已經認了個乾媽了,我就想問問,你會不會太草率了一點!」近日,何女士發的朋友圈被引起好友的熱議,何女士家的兒子醒醒三歲半,居然給自己認了個乾媽,好多朋友都留言稱又好笑又驚訝。
7月31日,記者與何女士取得聯繫,她今年31歲,從事廣告行業,此前,醒醒的外婆帶著孩子去避暑,自己等假期到了就過去,不過,沒過多久,醒醒外婆就電話告訴何女士,醒醒在這邊自己給自己找了個「媽」。
在母親的描述中,何女士大概知道了細節——在避暑期間,醒醒喜歡找同齡孩子玩耍,然後就和同齡好友小飛的媽媽王女士熟絡了起來,王女士見醒醒可愛,便開玩笑的說要認醒醒當乾兒子。最開始,醒醒並不同意。又和飛飛耍了幾天後,醒醒跟王女士更加熟絡,對著王女士,便開始「媽媽媽媽」的叫起來。
一個兒子兩個乾媽
親媽感嘆「交不了差」
聽完母親的描述,何女士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兩天後,休假的她也前往貴州避暑看孩子。
「這幾天,我也觀察了一下,醒醒看到這個避暑認的乾媽,親熱的不得了。醒醒平時比較內向,在我和他爸看來是缺點,可在她乾媽眼中,醒醒什麼都是優點,性格內向是穩重坐的住。」看著兒子認的第二個乾媽,何女士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認了乾爹乾媽,以後都是要經常聯繫的,乾爹乾媽還要給娃兒送禮物,我們也怕娃兒亂認乾媽,給別個添了麻煩。」醒醒的外婆也告訴記者,娃兒認乾媽,也不曉得是不是給別個添了麻煩,雖然別人一直說娃兒可愛,以後送禮也沒什麼,但老人家總覺得心裡有虧欠。
「雖然醒醒看到我也很高興,但是他和他乾媽親的不得了,比他自己的乾媽還要親。」說到這裡,何女士再次陷入無語。原來,醒醒一歲的時候,自己已經為他認了一個乾媽,現在醒醒出來避暑,又認一個,她感覺,自己也不好向醒醒另外個乾媽交差。「娃兒來嫩個一出,現在把我腦殼都搞混了。」何女士沒想到,自己居然還欠起了乾媽的人情債,她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認乾媽的規矩
點都不簡單
記者在網上查閱資料發現,認乾親還有不少講究,例如,乾媽必須婚姻幸福;身體健康;上有老下有小。所要認的乾爹媽其子女要與自己的孩子性別為異性;認的時候要乾爹媽發紅包,還要保存到孩子長大成人等等。
記者隨機調查了24名軌道族,所有受訪軌道族均知道認乾親習俗,超半數軌道族都在小時候被父母認過乾親。24歲的謝小姐認為,認乾親就是讓爸爸媽媽和親友更加數落的一種社交方式。「這樣他們去看朋友啊,走親戚,通過我有更多的話題。」而在26歲的洪先生看開,這是一種完全沒有必要的習俗,「以前我媽也給我認了個乾媽,長大之後,我和乾媽女兒試著接觸了一段時間,後來不合適分手,現在都覺得很尷尬。」洪先生認為,這種尷尬完全是家裡人給自己硬找的。
如何看待乾親習俗?
專家:不要讓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往,被物質束縛
知名社會學者譚剛強稱,在現代社會,現代人單元住宅結構,多數是獨生子女,就通過乾爹乾媽的認領,對獨立狹小的社群關係進行拓展,也是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親人的拓展,對孩子的社會化成熟有積極意義。
如果孩子自己認乾媽,那麼表示孩子需要這種情感上的關愛,也表示孩子渴望更多的社會關係需求,家長不應該把孩子認乾親的矛盾太過看重,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是不是盡到父母關愛上,孩子需要的是關愛,如果對方給孩子提供了這種關愛,父母表達感恩和謝意就好,不用讓習俗束縛了孩子的情感表達。
但是如果認乾親太過刻意,為認而認,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認乾親向對方索取禮物,把一個本身很單純的社交活動,變成了複雜的功利交易,帶來交易和攀附的性質,這種性質的行為應該被杜絕。
都市熱報 記者 郝樹靜 受訪者供圖
編輯 蔡靜
總值班 呂文霽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