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北方農村有很多中年人的小名很奇怪,有叫馬兒、狗兒,還有叫狗蛋兒、貓蛋兒的。諮詢了很多老年人,他們的回答是因為貓兒、狗兒的好養活,起這樣的名字也是為了孩子能夠身體健康、茁壯成長。
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得到一另一種說法,無論是在封建時期,還是在21世紀的今天,一直流行著「認乾爹、乾媽」的傳統,認乾親的大多是未成年人,特別以嬰幼兒居多,這些孩子要麼是體弱多病,面相不好;要麼是性格軟弱,膽小如鼠,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親生父母就會為其找一個合適的人做他的乾親。
在河北部分地區,要認乾親的人在大年初二至元宵節這幾天會帶上公雞、臘肉等食物,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到村外人流量較多的路口拉上一根細細的白線,然後在附近躲起來,只要有人從這裡經過並且扯斷了白線,無論是誰都會被認定為親家,這是天意,不可違背,一般情況下來者都會答應,否則就會背上見死不救的罵名,然後埋鍋造飯,酒足飯飽之後進行認親儀式。可是很多時候,扯斷白線的並不是人,而是豬、馬、牛、羊等家畜,傳統觀念是不能認這些家畜為「乾爹、乾媽」,只能由其主人代替,但取名字的時候需要加上馬兒、狗兒等字樣。所以在北方農村有很多中年人的小名叫狗兒、馬兒、狗蛋兒、貓蛋兒,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認乾親的習俗已漸漸被人們遺忘,逐漸演化成一種惟妙惟肖的關係,成為社會關係網中的一個側面。
你們那裡叫狗蛋、貓蛋的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