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 通訊員 壽婷爾
天文、物理和通用技術老師同上一堂課,是怎樣的畫風?11月25日下午,杭州高級中學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學生們體驗了一回,紛紛表示:難以忘懷。
三位老師的授課內容是「天文望遠鏡項目學習」,先由天文老師田蕾手把手教同學們使用天文望遠鏡;緊接著,通用技術老師王志強根據天文望遠鏡可調結構的原理,指導大家製作手機支架;最後,物理老師章青袍詳細講解天文望遠鏡的光學原理。
從使用、設計到原理,經過三位不同學科老師的點撥,天文望遠鏡終於從書本中走出來,扯下了神秘的面紗。「原來是這麼回事!」好奇心得到滿足的少年班學生們,笑得一臉燦爛。
除去學生中途休息的時間,這堂課用時兩個多小時,是平時三節課的時間。一堂課為啥那麼長?其實,這是杭高第二屆「學術節」的重頭戲——「跨學科·多情境·新思維——情境教學下的跨學科項目學習」。
2020年,國家高中新課程方案在浙江省全面實施,各科的部編教材也已落地,全省各地對新課程、新教材開展了多樣化、集中性、多層面的線上線下研討,全力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作為一直在活躍在教改第一線的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早在2016年底就開始關注新課程和新教材的研究,在2018年底先期在語文學科進入了新教材的試教,數學、英語、歷史、地理、化學、技術等優勢學科也早早地在開展各種類型的新課程、新教材的研究工作。
2020年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又被推為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校,推進新課程的責任重大。因此,今年杭高學術節對情境教學下的跨學科項目學習進行探索,學生們不止體驗了天文望遠鏡項目學習,還有錢塘水文項目學習、《鄉土中國》項目學習等,均是由三位不同學科的老師同上一堂課。
如此漫長的一堂課,會不會覺得無聊啊?面對錢報記者的疑問,少年班同學們斬釘截鐵地回覆:當然不!因為三位不同學科老師擦出的火花實在太棒了!
杭高有一顆「杭高星」——杭州高級中學在這110年的漫長歲月裡,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特別是在天文方面,杭高天文社享譽全國,屢獲國際天文奧賽大獎,湧現出發現FMO(近地小行星)的女生丁舒珊等傑出學生,在天文科普方面作出貢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6年4月17日發現的小行星1996HZ21,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查批准,小行星中心於2009年4月9日發布第65712號公報通知國際社會,這顆小行星永久命名為「杭高星」。
「大家都知道我們有一顆『杭高星』,你們當中誰能找到下一顆『杭高星』?」田蕾老師一上課就將學生們帶到戶外,貢院校區報告廳前的廣場,直接亮出了三臺天文望遠鏡,立刻點燃了少年們探索的熱情。
在田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分小組了解天文觀測操作的每個步驟並動手實操。其中,第一小組的同學在實操比拼過程中,率先探測到了對面大樓的尖端,因此獲得了雙筒望遠鏡的一個月使用權。
不僅要動手實踐,還需要了解天文望遠鏡更多的原理和知識。在利用天文望遠鏡實際觀測後,同學們分別在王志強老師和章青袍老師的帶領下,從通用和物理角度對其展開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瞧,同學們正在王志強老師的帶領下,根據天文望遠鏡可調結構的原理製作手機支架呢。
一番操作下來,大家對天文望遠鏡的光學原理更好奇了,這個大傢伙為啥能看那麼遠?章青袍老師出現的正是時候:
不同學科的整合,讓同學們覺得,收穫比普通三節課大的多。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