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新年,就是中國人過春節的日子,在現代,人們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而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才結束。
過了這麼多年春節,你知道春節是怎麼來的麼?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許多的說法,類似源於臘祭或者鬼節也有,不過目前普遍被大家接受的就是春節是由舜帝時期開始的。
相傳公元前2000多年,舜繼承天子之位的那一天,舜帝帶著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舜繼位的這一天當做了是一年之首,也就是歲首,並慶祝新的一年,農曆新年由此而來。
農曆新年乃是正月,不過中國曆朝歷代的正月卻是不盡相同。
夏朝將孟春作為正月,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正月;商朝用臘月也就是十二月作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將十月定為正月。一直到漢武帝在位的時期,即公元前104年,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漢族曆法《太初曆》問世,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重新將孟春定為正月。此後,正月的時間便再無更改。
春節的時間一直在變化,春節的名字也一直在變化。
春節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一直到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為了區分陰陽兩歷,將元旦定為1月1日,正月初一則改名成了春節。我們如今沒年過的春節這才正式確定了下來。
不知各位對於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否更加了解了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