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圖上看,乳山市諸往鎮的西部,有一條環形路。
這條路北起西諸往村附近的大橋,向西一直進山,在繞澗村的西邊轉向南,形成了一個U型的大彎,然後再轉向東,從孫家夼村附近繞到大路上。
在這條環形的山路上,分布著大小好幾個村莊,這次我們要介紹的掃帚澗村,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從北面走的話,過了繞澗村之後就是掃帚澗;如果從南面走的話,則需要從於家圈村經過。
「掃帚澗」的「掃帚」有什麼講究?這一點暫且不論,從後面的「澗」字不難看出,這裡是一處依山傍水的地方,具體而言,它是在老鼠線(當地一座山的名稱)和老鐵山之間的山 澗谷地。
掃帚澗村雖然地處山區,但村莊周邊的地形並不狹窄,因此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最多時有300多戶人家的規模,算是一個中等偏上大小的山村。對於先民來說,這裡依山傍水,可耕可林,是適合拓荒的好地方。因此在歷史上有很多姓氏都陸續遷到了這裡。
根據村志記載,最先來這裡定居的是九頂埠的一支宋姓人,時為明朝的天順年間。當時,這裡還人跡罕至,山谷當中有很多「掃帚草」(一種類似灌木的草本植物,可以用來做掃帚),先民就以此作為村莊名稱,稱這裡為「掃帚澗」。
(以上配圖均為掃帚澗周邊風光)
在宋姓人之後,草埠的朱姓、海陽盤 石店的徐姓、萊陽蜆子灣的王姓、熱槐樹的高姓、中尚山的劉姓在明清之際先後遷來。掃帚澗村的規模也逐漸變大。如今村裡劉姓居多,次為徐、王、高、宋等姓。
掃帚澗村附近的山上不僅有「掃帚草」,還有很多柞木,這為當地發展柞蠶養殖提供了便利。根據村志記載,從老輩開始,這裡就有養蠶的傳統,產量最高的時候,一年出3噸的的蠶繭。
此外,因為這裡地處山區,草料相對充足,在上世紀末,這裡也曾一度發展起養兔產業。當時村裡很多人家都有兔子窩,存欄很多長毛兔,定期會有客商到村裡來收兔毛。
(以上配圖為笤帚夼的風光)
在生活中,人們掃地的工具,除了掃帚,還有笤帚,前者比較大,後者比較小。而有意思的是,膠東地區不僅有村莊與「掃帚」有關,還有的帶有「笤帚」兩個字。在乳山的西鄰海陽,該市小紀鎮境內就有一個村莊叫做「笤帚夼」。不過,聽當地人說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村莊的地形而來。
想來也有道理,做笤帚的原料一般是高粱,而做掃帚一般是用到掃帚草。因此,兩個村莊雖然名字挺像,但指代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