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39期聽見宜章·莽山塒桀雞2
04:01來自土俚巴佶
編輯:銘徽
責編:林琪
監製:董曉
出品:湖南廣播電視臺5G智慧廣播
首播平臺:宜章人民廣播電臺5G智慧廣播
風和日麗,聽見宜章。
莽山的塒桀雞,是一種特別培育的雞種,它平時是和莽山黑豚一起牧養。這種禽和畜混搭在一起的模式構成了一個相對閉環的生態系統,也讓個體不大的塒桀雞變得兇猛靈活,不僅跑得快,還能飛上樹。
塒桀雞的塒是土字旁加一個時間的時組成的字,桀是桀驁不馴的桀。任何人看到這兩個字都會稱讚取得橋,取得妙。而這個名字便是出自莽山塒桀雞、莽山黑豚的創始人,總策劃師何勇。何勇曾是大學老師,酷愛古文,起初他的靈感是來源於詩經。
(何)詩經有一首詩嘛:雞棲於塒,雞棲於桀。整出來以後呢,我居然把他跟我們的生活,就跟南嶺這一帶,我們老家的生活,它居然連起來。這個讓我很驚訝,你見過哪個雞籠沒有?長長的,然後從一頭進去,有個門一樣的,都是用竹子編的,就可以插上(門),然後可以提著走。我們這邊呢就把那個叫做雞zhi,找不出這個字,只有這個音,可能就是這個塒。我再去查,有的地方,這個塒,它就讀zhi。
何勇告訴我們,南嶺一帶的老百姓在歷史上都是從中原遷移過來的,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多事物只保留了讀音,卻沒有字。這裡的人以前養雞的雞籠,叫做雞zhi。他認為這個zhi字,其實就是塒桀雞裡的塒字。之後,何勇又開始研究桀字。
(何)就是桀驁不馴的桀,造字的本意,就是這個雞蹲在木樁上,這就是桀。這個塒,如果我們用那個篆書(藝術書法)去寫,寫了以後就跟雞籠是一樣的。
塒、桀兩個字,不僅和雞本身頗有淵源,還和當地瑤民們的發音很相似,這些都為塒桀雞增添了一層文化底蘊和一份歷史厚重感。
莽山塒桀雞,最少一年(生蛋後)才能出欄。由於要躲避黑豚的捕食,它們每天都有較大的運動量,因而雞肉的肉質非常緊實,加上飼用發酵的飼料,早晚餵乳酸(發酵料),因而雞皮的口感很脆。塒桀雞,並不適合做成白切雞,而爆炒又不能展現出它的鮮美,因而煲湯是最好的選擇。
在莽山瑤族鄉西嶺村跳石子自然村,這種豬、雞搭伴的方式也用在了烹飪上。郴州市莽山土裡巴吉農莊有限公司經理周彬輝告訴我們:
(周)我們都是不放鹽,不放油,任何佐料都不放,就是把雞肉放進(鍋裡)去,加開水,上面就蒸肉,豬(黑豚)肉也不放鹽。就這樣,就可以吃。你可以不蘸汁,也以蘸汁,就是吃它的原味。
揭開鍋蓋,冒著白氣的黑豚肉晶瑩剔透,底下咕嚕嚕煮沸的雞湯,清爽鮮亮,不放鹽的湯汁清甜綿長,回味無窮。咬一口雞肉咀嚼,少了家養雞的黏糯感,多了一份緊實有力的質感,仿佛可以看到塒桀雞奔跑在山間的模樣。不蘸醬吃,原生態大自然的氣息在唇齒間跳躍;蘸醬吃,更有滋味,但雞肉的鮮美也沒有被掩蓋。
如果有機會去莽山,這裡的塒桀雞和黑豚,都是不能錯過的美味!(稿件編輯採寫銘徽,監製董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