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
展品
一下牽出55匹「馬」
1800年前鎮守崖墓的「戰馬」;1500多年前戴上馬鞍的「石馬」;清代宮廷畫家筆下的汗血寶馬……今天起,南京博物院的《奔騰馬—南京博物院院藏馬文物精品展》在特展館三樓正式開展,展覽將持續到3月份,南博一共「牽」出了55匹「馬」。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次展出的大多數文物都是第一次亮相,最搶眼的《八駿圖》是第一次集中亮相,以前由於場地限制,只展出了其中的兩匹。現代快報記者胡玉梅/文
顧煒/攝
提醒
春節期間,南京博物院將於大年三十、年初一、年初四閉館,其他時間正常開放。
這匹馬最「威風」
1800年了,依然如在戰場
展廳正中,一匹1.2米高的陶馬,耳朵豎起,兩眼圓睜,齜著牙,右邊的蹄子懸空,尾巴高高翹起,威風凜凜。
這匹「馬」保持奔騰的姿勢,已經有1800年了。南京博物院陳列研究所副研究員袁榮說,這匹陶馬是1942年在四川彭山的貴族墓裡出土的。「那是一座崖墓,就是開鑿於山崖或巖層中的墓葬。古墓開啟時,這匹陶馬讓南博的老專家們眼前一亮。」當時,彭山幾乎每一座古墓裡,都有一匹「奔騰」的陶馬。
陶馬身上光溜溜的,沒有馬鞍。袁榮說,這是漢朝的戰馬,當時馬具還沒出現,怎麼駕馭戰馬呢?漢武帝想出一種馴馬的方法,就是讓它們學會側跑,這樣馬跑起來不會顛得太厲害。「當時的馬都是短尾巴,這是怕在戰場上馬受到驚嚇,會把戰車掀翻。」袁榮說。
在漢代,馬被認為是「神物」。所以漢代貴族死後,墓中都會放一匹戰馬,作為鎮墓獸,保護逝者和隨葬品不受侵擾。
這匹馬很溫馴
1500多年前馬就套上馬鞍了
展廳中還有兩匹南齊石馬,由於年代久遠,表面已經風化。不過,還是可以看到,這輛匹馬的頭上、背上都有馬套,背上的馬鞍還有一個凹槽。
袁榮說,1500多年前的南齊時期,人們駕馭馬匹時,開始用上了馬鞍等馬具。這樣,馴服馬就容易多了。這次展出的南齊石馬都顯得很溫馴,其中一匹(上圖)比較敦厚,胖胖的,但因為沒了四肢,看上去有幾分可憐,另外一匹比較消瘦。
《八駿圖》
乾隆的八匹寶馬集體亮相
走進展廳,很多觀眾都被牆上龐大的駿馬圖吸引,一共八幅。畫上的都是乾隆皇帝圈養的汗血寶馬,被宮廷畫家按1:1的比例畫下來。袁榮介紹,這是乾隆時期西洋畫家艾啟蒙的《八駿圖》,每幅畫上都有「乾隆御覽之寶」的印鑑,落款為「海西臣艾啟蒙恭畫」。「《八駿圖》每一幅畫都特別大,以前南博展廳高度不夠,沒辦法全部展出。2010年曾經展出過其中的兩幅,這回是第一次集中展出。」由於古畫很大,南博展出特別慎重。每幅畫要由兩名大漢小心翼翼地抬進展廳。
八匹駿馬健碩挺拔,都溫馴地站立著,眼望前方,眼神清澈溫柔。袁榮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給這八匹馬畫像的艾啟蒙,是波西米亞(今捷克)人,乾隆十年(1745)來到中國,他在清宮畫畫,一直畫到72歲。「《八駿圖》中西合璧,每匹馬的皮毛、骨骼都非常清楚,仿佛它們就站在你面前,能感覺到它們的呼吸。」這些寶馬都有自己的名字,分別是:翰如駱、曦馭黃、蒼艾騏、掣電、躡雲駱、飛霞騮、同吉黃、炯星騮,由哈薩克和新疆等地進貢。
這些馬為什麼看上去都那麼溫馴?袁榮笑說,因為它們都被「貴養」,暴脾氣也被「調理」得服服帖帖了。
除了艾啟蒙的《八駿圖》,還有清末海上畫派任薰的《八駿圖》。不過,任薰的《八駿圖》要小很多,這些馬還沒有人高,神態姿勢各不相同,最有趣的是在愜意翻滾的馬。「任薰的《八駿圖》也是第一次展出。「與艾啟蒙的《八駿圖》相比,海上畫派的畫風更趨向於線條的勾勒,偏重於寫意。」袁榮說。
徐悲鴻「奔馬」亮相
展覽中還有南博所藏的5幅徐悲鴻所繪的馬,既有群馬,也有奔馬、立馬,基本都創作於抗戰期間。徐悲鴻以馬為主題,表達反抗日本侵略的不屈和對時局的憂憤,畫面上的馬鬃毛飛揚,揚蹄飛奔,神採飛揚。袁榮說,徐悲鴻畫的馬是民族精神的象徵。
這兩天,中山植物園開始舉辦「馬植物展」。名中帶馬的、形態與「馬」有關的植物多種多樣,既有觀賞植物,也有糧食作物和藥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