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注圖文來源網絡,侵刪
五行生剋不是「五角星模式」,沒有機制基礎不能談論五行生剋理論
(一)「五行生剋」理論的穿鑿附會怪圈這樣的五角星模式有經典證據嗎?看中醫原始經典多了就會知道這是穿鑿附會之理論,文革至今胡編濫造所謂學問。傳統經典中醫是具有嚴密機制基礎的一門學問,不但具有嚴密解剖學基礎(世傳派),而且具有嚴密胚胎學機理(方士派),在機制基礎上然後實行推理就是所謂的辯證論治,並非單純的哲學式,邏輯式,文學式理論模型,可是近代中醫圈人士急功近利,不去研讀傳統經典,簡單製造出很多單純的哲學式,邏輯式,文學式理論模型用來替代經典,猶如(金、木、水、火、土五行,怎麼相生?怎麼相剋?)問題提出,實際與中醫經典絲毫不掛夠,為了演說推廣斷章取義經文附會,試想一下,如果缺少解剖學生理學等人體機制,單純使用這些空洞的理論模型能治病嗎?
故而導致近代中醫越來越遭到世人的質疑反對,甚至誤解經典中醫毫無道理。
大家可以等待網友回答(金、木、水、火、土五行,怎麼相生?怎麼相剋?),估計任何回答者都會使用倒果為因的循環論證自圓其說,豈不知自己沒有反思自己是在偷換概念邏輯詭辯。二):中醫經典中記載的「五行生剋」理論:《外經微言,五行生剋篇》關於五行生剋理論在《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中並沒有總結性論述,只有在《外經微言》中有總結性篇章出現:「雷公問於岐伯曰:餘讀《內經》載五行甚詳,其旨盡之乎?岐伯曰:五行之理,又何易窮哉。雷公曰:盍不盡言之?岐伯曰;談天乎,談地乎,談人乎。雷公曰,請言人之五行。岐伯曰:心、肝。脾,肺、腎配火、木,土、金、水,非人身之五行乎。雷公曰;請言其變。吱伯曰:變則又何能盡哉。試言其生克。生克之變者,生中克也,克中生也。生不全生也,克不全克也,生畏克而不敢生也,克畏生而不敢克也。
雷公曰:何以見生中之克乎?岐伯曰:腎生肝,腎中無水,水涸而火騰矣,肝木受焚,腎何生乎?肝生心,肝中無水,水燥而木焦矣,心火無煙,肝何生乎?心君火也,包絡相火也,二火無水將自炎也,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脾生肺金也,土中無水,於土何以生物,鑠石流金,不生金反克金矣。肺生腎水也,金中無水,死金何以出泉。崩壚飛汞,不生水反克水矣。蓋五行多水則不生,五行無水亦不生也。雷公曰:何以見克中之生乎?岐伯曰:肝克土,土得木以疏通則土有生氣矣。脾克水,水得土而畜積則土有生基矣。腎克火,火得水以相濟,則火有神光矣。心克金,然肺金必得心火以煅煉也。肺克木,然肝術必得肺金以斫削也。非皆克以生之乎。雷公曰:請言生不全生。岐伯曰;生不全生者,專言腎水也.各臟腑無不取資於腎。心得腎水而神明煥發也;脾得腎水而精微化導也;肺得腎水而清肅下行也;肝得腎水而謀慮決斷也。七腑亦無不得腎水而布化也。然而取資多者分給必少矣。親於此者疏於彼,厚於上者薄於下。此生之所以難全也。雷公曰:請言克不全克。岐伯曰:克不全克者,專言腎火也。腎火易動難靜,易逆難順,易上難下,故一動則無不動矣,一逆則無不逆矣,一上則無不上矣。騰於心躁煩矣。入於脾乾涸矣,於肺喘嗽矣,流於肝焚燒矣,衝擊於七腑燥渴矣。雖然腎火乃雷火也,亦龍火也。龍雷之火其性雖猛,然聚則力專,分則勢散,無乎不克反無乎全克矣。雷公曰:生畏克而不敢生者若何?岐伯曰;肝木生心火也,而肺金太旺,肝畏肺克不敢生心則心氣轉弱,金克肝木矣。心火生胃土也,而腎火太旺不敢生胃則胃氣更虛,水侵胃土矣。心包之火生脾土也,而腎水過泛不敢生脾,則脾氣加困,水欺脾土矣。脾胃之土生肺金也,而肝木過剛,脾胃畏肝不敢生肺,則肺氣愈損,木侮脾胃矣。肺金生腎水也,而心火過炎,肺畏心克,不敢生腎,則腎氣益枯,火刑肺金矣。腎水生肝木也,而脾胃過燥,腎畏脾胃之土,不敢生肝,則肝氣更凋,土製腎水矣。雷公曰:何法以制之乎?岐伯曰:制克以遂其生,則生不畏克。助生而忘其克,則克即為生,雷公曰:善。克畏生而不敢克者,又若何?岐伯曰:肝木之盛由於腎水之旺也,木旺而肺氣自衰,柔金安能克剛木乎。脾胃土盛由於心火之旺也,土旺而肝氣自弱,僵木能克焦土乎。腎水之盛由肺金之旺也,水旺而脾土自微淺,土能克湍水乎。心火之盛由於肝木乏旺也,火旺而腎氣必虛,勻水能克烈火乎。肺金之盛由於脾土之旺也,金盛而心氣自怯,寒火能克頑金乎。雷公曰:何法以制之?岐伯曰:救其生不必制其克,則弱多為強。因其克反更培其生則衰轉為盛。雷公曰:善。」
其三:沒有機制基礎無法言「五行生剋」其一:「變則又何能盡哉。試言其生克。生克之變者,生中克也,克中生也。生不全生也,克不全克也,生畏克而不敢生也,克畏生而不敢克也。雷公曰:何以見生中之克乎?」其四:「救其生不必制其克,則弱多為強。因其克反更培其生則衰轉為盛」如上核心經句,如果沒有人體生理,胚胎等機理基礎,永遠無法理解《外經微言。五行生剋篇》內容,也絕對不是五角星對角線構成的「五行生剋圖」理論模式。故而談論五行生剋必須以機制為基礎,不能使用單純的哲學式,邏輯式,數學式,文學式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