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承彬
天珠是寶石的一種,又稱九眼石頁巖,簡稱九頁巖(是指巖石的結構有九層,九不是具體數,是多的意思,有的比九層少,有的比九層多。傳說古人以七以上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九眼石,或稱摩尼寶珠、火焰寶石、真陀摩尼、震多末尼,又作天珠、如意寶、如意珠、末尼寶、無價寶珠、如意摩尼等,也稱佛眼、菩薩眼、宇宙眼、佛陀珠、浮屠珠、佛塔珠等。天珠是寶石中的聖者,是藏傳佛教的寶石器物,因其神奇而美麗的圖騰而被天珠愛好者所喜愛。主要產地是青藏高原,其它地方也有產出。奇石天珠是因為奇石的形狀或奇石上面的圖騰形狀頗似佛教圖騰或吉祥圖騰,加之奇石的材料為石英巖玉(瑪瑙、玉髓)類等寶石,因此,奇石天珠便成了天珠中的佼佼者。(參照邱承彬編著《解密天珠》,山東教育出版社)
天然金木水火土五行天珠是指珠身上面天然形成金木水火土五行形狀圖騰的天珠奇石。
人工鑲蝕金木水火土五行天珠是指在珠身上面用人工的方法鑲蝕上金木水火土五行形狀圖騰的天珠。
五行是指陰陽演變過程中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浸潤)、火(代表破滅)、金(代表斂聚)、木(代表生長)、土(代表融合)。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道家五行學說最早,佛家、儒家也認同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是我國古代的取象比類學說,是將萬事萬物按照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的性質歸屬到水火木金土五個項目中,與藏傳佛教的地、水、火、風、空學說有相類似的地方。五行學說是集哲學、佔卜、算命、曆法、中醫學、社會學等諸多學問於一身的理論。
五行係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並叫它們為「五行」。據《尚書·洪範》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滋潤),火曰炎上(燃燒),木曰曲直(彎曲,舒張),金曰從革(成分緻密,善分割),土曰稼穡(意指播種收穫)。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不但將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徵都做了界定。後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是五行「五行生剋」定律。
五行相生,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關係;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則與相生相反,是指兩類不同五行屬性事物之間關係是相互克制的;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與方位、天幹、顏色、神獸的關係:
木:東方,甲乙,青色,青龍。
火:南方,丙丁,紅色,朱雀。
土:中央,戊己,黃色,黃麟。
金:西方,庚辛,白色,白虎。
水:北方,壬癸,黑色,玄武。
不同屬相的人,可根據自己屬相的五行屬性佩戴有利於自己的天珠助運,也可佩戴與自己五行相適應的眼睛天珠、頁珠(線珠)助運。
人工鑲蝕金木水火土五行天珠美眉攝影
邱承彬編著《解密天珠》,山東教育出版社(邱木兮攝影)
金木水火土五行天珠是吉祥如意、消除災障、實現善願、消除惡緣、平安健康的象徵,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是富貴平安的象徵,是成功的象徵,是智慧的象徵,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順暢的象徵,是陰陽調和的象徵。
作者:邱承彬(字:木兮,號:六不居士,又名邱木兮、邱六不,天珠學者、佛學者、傳統文化學者,天珠學創始人,邱頌創始人,邱隸創始人,旅遊專欄作家,詩人。《解密天珠》的作者,《中國頌》《黃河頌》《雪山聖湖頌》《高山流水頌》《泰山頌》《歷山頌》《石林頌》《熱海頌》《同學頌》《章丘頌》《石榴頌》《北王莊頌》《老師頌》《婦女頌》《母親頌》《黃山頌》《春天頌》《解密天珠序》《四季頌》《西藏頌》《中秋月嫦娥甩袖》《禾木頌》《伏羲頌》《黃帝頌》《山東頌》《五一頌》《廿歲光陰》為邱承彬著名的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