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自然災害評估報告》發布:我國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排名上升

2021-01-09 國際在線

光明日報北京5月8日電(記者姚亞奇)在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2019年全球自然災害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由應急管理部-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等單位完成,對2019年全球和中國自然災害、近30年全球自然災害及中國災害在全球和亞洲的排名情況等進行了分析評估。

《報告》顯示,我國自然災害損失相較近10年總體偏輕,但在全球排名仍位於前列,災害發生頻次、直接經濟損失全球排名分別為第2位、第3位。

2019年,全球自然災害總體偏輕,與近10年(2009—2018年)均值相比,災害頻次減少24%,死亡人口減少74%,受災人口減少50%。

2019年全球自然災害以洪水災害為主,損失較近年偏輕。2019年為近年來少有的地震輕災年,與近10年相比,地震災害頻次無較大變化,但因災死亡人口降幅超過9成,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也分別出現7成以上、9成以上的降幅。全年發生了澳大利亞火災、美國加州大火、亞馬孫雨林火災,森林火災影響突出。

在受災損失方面,發展中國家損失佔比大,在災害發生頻次、因災死亡人口、直接經濟損失排名前10位的國家中,發展中國家分別有7個、7個、6個,亞洲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

自1989年聯合國大會發起「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以來,聯合國減災行動已持續30年。分析評估顯示,1989—2019年全球較大自然災害頻次年均約320次,呈現先增後減的趨勢;洪澇和風暴災害最為頻發,佔比超過60%。30年來全球自然災害死亡人數呈現波動下降趨勢,而直接經濟損失、保險損失均呈現增加趨勢。以國家為單元,分析百萬人口死亡數和直接經濟損失GDP佔比表明,30年來我國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在全球和亞洲的排名均有所上升。

相關焦點

  •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各地多措並舉提高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題: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各地多措並舉提高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新華社記者 劉夏村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 防災減災日是哪天幾月幾日 5月12日是什麼日子
    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是近年來全國應急管理系統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一個縮影。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我國是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如何提高災害防治能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龍遊縣「四化」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完善標準化建設,強化防災減災設施保障。根據浙江省《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與管理規範》《避災安置場所內救災物資儲備和管理規範》的規定,加快推進避災安置場所規範化和可視化建設,以點帶面,發揮陣地功效,提高基層社區防禦自然災害能力。現已完成18個避災安置場所規範化建設和56個避災安置場所可視化建設任務。
  • 全面收集資料,科學精準防災!遵義市通報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啟動後,國家確定了86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試點地區,遵義市是全國6個試點市之一,所轄14個縣(區、市)全域納入試點範圍,任務量居6個試點市第1位。宋雲峰說,去年9月,按照國家和省的工作部署,在遵義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率先開展普查試點工作。
  • 2019年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
    200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改為每年10月13日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簡稱「國際減災日」。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威脅人類的生存。聯合國於1987年12月11日確定20世紀90年代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IDNDR)。國際減災十年是由原美國科學院院長弗蘭克·普雷斯博士於1984年7月在第八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上提出的。
  • 今年10月13日是第31個國際減災日 主題是「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
    為做好今年國際減災日各項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1   突出「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主題,積極組織開展防災減災活動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將防災減災救災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統籌部署重大工程建設和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災害風險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 5月12日是什麼紀念日 中國防災減災日由來圖標logo介紹
    5月12日是什麼紀念日 中國防災減災日由來圖標logo介紹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 獨家發布2006年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情況(摘要)
    2006年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情況(摘要)  根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有關規定,國務院應急辦會同公安部、民政部、衛生部和安全監管總局,對我國2006年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工作進行了分析評估,形成了評估報告,現將有關情況摘要公布如下
  • 「2019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發布,災害防治該怎麼做?
    中國歷來自然災害頻發。位於北半球中緯度環球自然災害帶與環太平洋災害帶交匯處,使得我國災害種類豐富、地域分布面廣;另外,受不穩定季風氣候影響,極易發生氣象、水文等自然災害。近日,應急管理部公布「2019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
  • 國際減災日是哪一天?2018年是第幾個國際減災日主題
    今天(13日)是第29個「國際減災日」,減少災害損失,創造美好生活。自然災害雖不可抗拒,但減輕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負面影響意義重大。  我國作為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已成為我國基本國情。如何減輕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 日本在全球災害風險排名列第17 遠超其他發達國家
    據日本共同社8月25日消息,聯合國大學的研究小組25日發布一份報告顯示,雖然日本擁有很高的自然災害應對能力,但因地震和水災多發,國民遭受災害的風險遠超其它發達國家。日本在所有被調查的171個國家風險排名中列第17位。歐美等發達國家則多在100位之後。排名靠前的多為發展中國家,如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和南亞的孟加拉國等。
  • 瀘州市凝聚三支力量 打好防災減災救災主動仗
    「報告指揮中心,我街道防護物資已準備到位,72名幹部職工全部在崗,黨工委書記張國川正帶領我們抓緊轉移疏散淹沒線以下所有群眾,有三支社會化應急救援力量為我們提供支援,預計3小時後完成疏散。」2020年,面對強對流天氣開始早、災害重、頻次高,災害次數較2019年上升237%的防災形勢,位於長江上遊的瀘州市,面臨著複雜氣候條件、極端天氣帶來的空前考驗。
  • 12汶川地震,防災減災|12周年紀念日—登封市中嶽少林文武學校
    你可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那天你正在幹什麼?,一晃十二年了時間會慢慢癒合災難的創傷但災難本身永遠銘刻在我們記憶之中無法抹去,更不能忘卻逝者已逝,長歌當哭512汶川地震12周年紀念日讓我們銘記那場災難銘記那份勇敢祈福汶川地震祈福受災人民受汶川地震影響, 512在我國不僅是汶川地震紀念日,同時還是全國「防災減災日
  • 2020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是哪天幾月幾日?主題是什麼
    新華社北京4月13日電 記者13日從應急管理部獲悉,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應急管理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近日,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發出通知,安排部署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
  • 環境減災二號A、B星成功發射
    2020年9月27日11時2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該組衛星將接替在軌超期運行的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可用於支撐應急管理業務應用,並廣泛服務於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水利、農業、林業、地震等應用用戶,進一步滿足國家在相關領域數據持續供給的需求。
  • 長洲區借「5.12」全國防災減災日開展反邪教宣傳活動
    長洲區借「5.12」全國防災減災日開展反邪教宣傳活動 2020-05-17 02: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成功應對重大災害 我國應急體系逐步走向成熟
    連日來,首都北京降下61年來最大暴雨,重慶長江幹流遭遇31年以來最大一次過境洪峰,廣東廣西遭遇颱風「韋森特」襲擊……    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各地各部門紛紛啟動應急預案:國家減災委、民政部針對近期幾次災害緊急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廣西水利、氣象、消防、海事等部門實現聯動,共同保衛家園;北京市氣象部門在降雨再次來臨時發出1000多萬條手機預警簡訊。
  • 最新疫情丨今天是第十二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防災避難小知識請收好
    2020-05-12 10:23 |仙居發布
  • 為何2018年中國自然災害損失大幅下降? 官方回應
    為何2018年中國自然災害損失大幅下降?   中新網1月22日電 2018年全國自然災害損失大幅下降,因災死亡失蹤人口、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同比近5年來平均值分別下降60%、78%和34%。
  • 墨跡天氣:以科技驅動氣象服務能力 共促「社會氣象觀測聯盟」的發展
    「聯盟」由初創成員單位共同發起,墨跡天氣作為「聯盟」的初創成員單位之一出席,並在會上分享了2019年墨跡天氣在社會化觀測方面取得的發展成果。同時參會的還包括華風集團、中國天氣網、中國天氣通、新浪天氣通、彩雲天氣等企業。